2016-07-04 00:00:00 作者:金 婧 来源:今日高邮
医院门诊输液新规7月1日起施行
根据省卫生计生委下发的通知,从2016年7月1日起,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外)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但各医院儿科将保留门诊输液。我市人民医院、中医医院等二级以上医院政策执行得如何?患者正常就医会不会受到影响?确实需要输液的患者该怎么办?日前,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医院门诊输液人数明显下降
7月1日上午,记者冒雨来到市人民医院,只见门诊大厅的显著位置摆放着《关于我院门诊停止成人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的通知》的宣传戗牌。偌大的成人输液区里,只有10来个成人在输液。而旁边儿童输液区却坐满了前来输液的儿童患者,儿童输液区的喧闹与成人输液区的冷清形成鲜明的对比。随后,记者又来到市中医医院,该院输液大厅内同样摆放着《关于我院门诊全面停止静脉输注抗生菌药物的通知》的戗牌。能够坐得下200多名患者的输液大厅,包括儿童在内的输液患者还不到10人。
市人民医院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很早之前,市人医就在医院网站上发出了通知,并召开会议进行专门部署,要求所有医生作出承诺,若有违反规定者,将进行严肃处理。市中医医院医务科科长闵森告诉记者,医院利用内网、APP平台以及微信等社交媒体,对“限输令”进行持续宣传。7月1日以来, 门诊输液量与往年同期相比明显下降。
遇特殊情况转急诊处置
“我花自己的钱,为什么不能挂水?”7月1日当天,市中医医院妇产科门诊医生受到一位患者质问,在该医生的耐心解释下,这名患者最终接受了口服用药治疗。
市中医医院口腔管理医生钱钢告诉记者,日前,门诊来了一位牙箍红肿胀脓的患者,该患者嫌打针麻烦,又耗时间,死活要求输液。无奈之下,钱钢将该患者转到急诊进行输液。
静脉输液在国际上来讲,相当于是一场小手术,有一定的风险性。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谢从良告诉记者,通过采用静脉输液的用药方式,药物会直达血液,直接作用于细胞,这中间不经过任何关卡,很容易对血液造成冲击,引起身体电解质的变化。而采用口服、肌注的用药方式,虽然起效要慢些,但是身体内肝脏代谢,会将抗生素药物中的杂质排除出去,更安全。谢从良表示,若出现耳鼻喉患者静脉输液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他通常会将其转到急诊进行3天的输液治疗观察,如果情况好转的话,则会对其采用口服抗生素药物治疗;如果情况未见好转,则建议病人住院治疗。
在市中医医院呼吸科,当天门诊医生吴孝田告诉记者,新规实施首日,该科室与平时并无两样,感冒发烧的病人来门诊上就是想要获得有效的输液治疗,应其要求,吴孝田将这些患者转急诊输液治疗。
为什么儿童不“限输” 老人要“限输”
据介绍,此次“限输令”将儿科排除在外,主要是考虑到儿童免疫力差,喂药困难。如果不采取及时的输液治疗,会导致严重的手足口病或咳嗽并发症。市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朱爱红提醒年轻的父母们,由于儿童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症状,父母需要领小孩进行血常规检查或C反应蛋白指数检查,以方便医生清楚地分析病因,通过看适应症,来决定其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同时,当儿童输抗生素时,家长一定要谨遵医嘱,按照医生制定的疗程来输液。切不可稍感觉儿童病情好转就中断输液,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采访中,也有市民向记者抱怨:老年人的免疫力比儿童还要差,为什么儿童可以挂抗生素,而老人却不能够挂抗生素?闵森解释道,通常老百姓都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生病了最好的治疗就是挂水。但是许多病症都有一个自然的病程周期,如果一定要挂抗生素的话,身体会产生诸如耐药性等副作用,医疗风险也会加大,并会产生一笔不小的开销。而且,许多病症通过口服或者肌注完全能够治愈。老年人如果病情加重时,通常会产生气管胀气、心肺等其他病症,此时单单门诊输液是不够的,需要住院治疗,这样更安全,效果更有保障。
闵森告诉记者,目前市中医医院在用的口服、肌注抗生素药物,能够满足治疗病症的需要。几年前,市中医医院就已经规范使用抗生素了,以前开刀会使用一段时间的抗生素,现在在治愈疾病的前提下,有些手术已经不再使用抗生素了。
社区医院输液暂时未受影响
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外)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急诊和社区医院不在此次限制范围之内。那我市社区医院输液人数是不是会激增呢?带着这样的疑问,3日上午,记者分别走访了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医生告诉记者,自新规实施以来,到他们那里输液的人数与往常无异,并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在城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答复。其中一位内科门诊医生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也在控制静脉输注抗生素用量,“动员患者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