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1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的准则。良好的家风是由良好的精神、品德、爱好、习惯及代代相传的风尚构成的。良好的家风是清正的家风、人文的家风、育人的家风。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代宗师,是乾嘉学派、扬州学派的杰出代表,在经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瑰丽的文化宝库。一些学者称音韵训诂学为“高邮学”或“高邮王氏学”。
王氏父子所著《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学术界誉为“海内无匹”“不可有二”。尤其是“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开拓了训诂学的新途径,让不少历史疑难问题迎刃而解,在训诂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古韵学到王念孙已基本就绪了,后人可做的只不过是修补的工作。”
王氏父子不仅学术成就熠熠生辉,道德操守也光耀后人。他们秉承祖训,继承和发扬了良好家风,即做人清正,为官廉直,研学勤实,处事公诚。
王念孙(公元1744年——1832年)字怀祖,号石 ,乾隆进士,屡任监察御史、给事中,官至永定河道,多有善政。在给事中任上,与其子引之(时任翰林院编修)冒着生命危险向嘉庆帝上书《敬陈剿贼事宜折》,弹劾大贪官和 。和 乃乾隆宠臣,由侍卫擢升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贪婪专横,无恶不作,文武官员敢怒不敢言,畏之如虎。念孙的密折,援经据义,依理力陈。引之在一旁道:“帝尧之世,犹有工 ,虞舜在位,即行诛殛。”念孙听后连声叫好,赶忙补上奏文。引之将乾隆比作尧、嘉庆比作舜,将和 比作唐尧时代的恶人共工、兜。嘉庆“览奏称善,即日奉旨明罚敕法,政府肃清,天下歙然称之,比之凤鸣朝阳。”王氏父子以义正辞严的奏折扳倒权倾朝野、富可敌国的和 ,既示其一代政治家之风采,亦显其秉承良好家风之人品、文品、政品。
王念孙还揭发了山东济宁州太守的贪墨罪行,清廷罢免了太守。已身正,部属亦正;部属不正,则清除之。
王念孙专研治河防洪之术,著有《导河议》。在永定河道任上,因南北岸同时漫溢,奏折请治罪。堵塞漫口按规定赔偿十分之四,应赔银二万七千多两。父子二人向亲朋借贷,扣除养廉,历十余年之久。其间,老友金坛段玉裁致信王念孙,倾诉老、贫、病之苦,企盼资助印刷《说文解字注》。其时,念孙因永定河道漫溢的赔款尚未还清,仍毅然助资四十金,以使《说文解字注》这部不朽著作问世。此举对于那些“待有余而后助人,终无助人之日”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王念孙提出:学问、人品、政事三者,同条共贯。
大学者,曾任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的阮元,在王念孙《墓志铭》中写道:“先生唯方正,居官廉直,不受请托,自少至老, 然以著述自娱。处世接物,善善恶恶皆出于诚。”
王引之(公元1766年——1834年)字伯祖,号曼卿,念孙之长子也,嘉庆进士,探花,官至工部尚书,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康熙字典考证》等。阮元赞《经义述闻》“并皆洽心,条条新奇,无语不确。”龚自珍称《经传释词》为“古今奇作,不可有二。”
王引之提出:“一命之士,苟尽心于民生国计,其功与将相等,”“尽心于民生国计”是他毕生践行的信念。
引之参与其父扳倒和 奏折的起草,嫉恶如仇,独立不阿。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福建龙溪发生一大冤案,皇上派引之去查办,行前念孙训诫:“以廉洁自持,公平定案,毋庸瞻徇,以仰副委任之重。”引之认真查处,斗败了总督、知府、巡抚,为冤案当事人李赓芸平了反。民气大舒,正义大伸。
王引之的四世孙王颐桢,今年87岁,曾任青岛海军舰艇学院副院长(副军职)。1949年初,他在国民党“重庆号”巡洋舰上服役,痛恨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无能,血液中奔涌着先祖念孙、引之弹劾和 时的正气、刚气、浩气,冒着生命危险,积极组织、领导士兵酝酿起义,并任“士兵解放委员会”主席,得到了舰长邓兆铭的支持。1949年2月25日,“重庆号”从上海吴淞口驶往解放区烟台,受到解放军的热烈欢迎。最近新闻媒体就王氏家风问题采访了王颐桢,他说,王氏良好的家风一直影响着他与他的后代:为人正直,做官先做人,要勤奋工作,做一个对党和国家有用的人;淡泊名利,生活俭朴,家中的窗帘和沙发竟有几个大补丁。其子王延军毕业于海军军官学校,也说,要继承王氏家风中为人正直、公正、廉洁的品德,不能有非份的想法和要求,决不能沾公家的便宜,不能用职权谋私利,做一个平凡、普通、守法的人,充实、坦然。王颐桢还书写了“言传兼身教,家训励后昆”的条幅,激励后辈要践行家训,继承家风。
高邮王氏家风,一脉相承,非一人、一代、一日形成。王氏先世居苏州城,明朝初年迁高邮城中市口西后街。
王念孙天祖(高祖之父)应祥,字瑞圃,治《尚书》,有声州学(时高邮为“州”)。
高祖开运,字文弘,隐居食贫,研习经书,在高邮设教,弟子众多。
曾祖式耜,1678年副榜贡生,为人正直,好行其德,孤介独立,乃高邮名儒,以教生徒为生,著有《四书详说》《书经详说》《重纂尚书经义》等。其家教极严,教其子曾禄、曾 及生徒注重“修已”与“治人”相结合,“明德”与“日用为道 ”相结合。
祖父曾禄,字西受,号古堂,拔贡,博通经籍,精研四子书,明是非,辨义利。伯祖父曾 ,字西眷,孤直峭厉,气格高古,疾俗如仇,著《书经文稿》《四书文稿》。
父安国(公元1692年——1757年),字书臣,号春圃,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会试第一名,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曾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吏部尚书等职。他主政时,每日必讲“读书立品为要”,奖罚分明,执法不稍肆,为人孤介廉洁,用人公正、公平,唯才是举。安国当了尚书,衣食器用不改于旧,公余孜孜苦学如诸生;中年丧偶,不畜媵。安国铭记其祖父开运的临终遗嘱:“我死,惟先人故书及此箪瓢况味,生活简朴,安贫乐道,坚守大节操行,风月真趣,以贻后人,毋或失坠,或杂以流俗气习,非我子孙也!”其后,念孙、引之等后裔也均遵守其言,并代代相传。
家风中的人文情怀、精神的陶冶是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培育、继承、发扬良好家风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正是:
王氏家风品德崇,
人人代代践行雄。
姓张姓李花齐放,
华夏无乡不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