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邮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6-09-12 00:00:00    作者:孙 平    来源:今日高邮

编者按月余前,中华全国集邮联名誉会士林衡夫先生写信给市集邮协会会长倪文才先生,对高邮发展邮文化产业,开发邮文化产品和筹建中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均寄予了浓浓的情愫。

林老数次应邀来邮出席中国邮文化节活动,曾在高邮举办过个人集邮展览。他的来信在我市集邮界引起热烈反响,今天遴选市集邮协会两名理事的文章与林老的来信一并刊发,以期广大读者参与,为“将‘邮’产业与高邮咸鸭蛋一样做出名”建言献策。

倪主席:

次你与钱副市长专程来访,又不便餐,实在不好意思。

高邮对邮文化的重视,超过了我国所有城市,“以邮兴市”的方向完全正确。邮文化是各国崇尚的微型科学与博大精深的智库,有许多前辈为此努力收藏一生。因此高邮建集邮家博物馆,以“邮”为中心,为中国邮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引领作用。

高邮的邮文化节高朋满座,热闹非凡,印象深刻。今后还可举办 “集邮高层论坛”,先出主题(与发展经济,提高高邮知名度挂钩),论文可以评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证书。放在晚上开(8点-10点)。我想高邮邮文化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我曾在浙江邮电印刷厂当了5年厂长,办了一个集邮册车间。还办起了一个“印刷电路版”车间(为杭州电视机厂配套),这个车间年利润20多万元(1978年)。我曾向嘉善市一位科普作家好友,提议用蚌壳制作十二生肖仿形彩色邮票(第一轮),如今做了二、三轮,销路很好。他们的主业“纽扣”已出口17个国家,工厂越办越大。

我60岁“下海”办厂、办公司,成为农业部500强乡镇企业之一,职工从93人发展到408人。我因年老而在74岁后专心集邮。

高邮邮文化的知名度已足够了,但如何与经济发展挂钩尚须努力。如可不可以办邮册、塑袋厂供应江苏、浙江、上海(双面保护册、年册、防潮、防齿孔发黄)乃至北京,因为城市有个“邮”字。如今各地这种小厂很多,也可办“放大镜、镊子、藏邮册铁皮柜(防潮)”邮品工具厂;还可办“邮集加工制作厂”(无锡有位郭康平先生,一年四季代人打印邮集,要排队,来不及),如果有一二十位电脑操作能手,稍加培训,在集邮报刊上打出广告,我相信要求制作的人会逐步增加。打印人员可以从二三人小作坊做起,两三台电脑与喷墨机、扫描设备,投资也不过一二十万元。

我的想法要将“邮”实业与高邮咸鸭蛋一样做出名,一手抓邮文化的弘扬宣传,一手抓邮文化需要的实业,甚至可以办邮品拍卖公司。像我这样的老年人,有心仪邮品还会赶北京、上海去参拍,每次都能见到山东、福建、四川的老朋友参拍,这也是邮文化实品的交流。要组织企业家在“邮”工业上投资,小不可大算,“纽扣”很小,却走出了国门。

博物馆如正式批准请告知,有时间去参观、学习!我会再捐一些证书和一框百年前的邮政史邮集和照片。“万事起头难”,相信博物馆会顺利办成!

顺祝

 集邮快乐!

林衡夫

日前,读到我国著名集邮家林衡夫老先生给高邮政协原主席倪文才先生的一封信,感触良多,特别是他提出“高邮邮文化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见解,更是高屋建瓴,不得不使我等反思和深省。

市委、市政府早就提出了把高邮打造成国内著名、世界闻名的东方邮都战略目标。这个目标的基点就是:以邮文化为起点和依托,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开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构建以邮文化旅游产业、邮交易市场产业、邮产品研发制造产业,以及邮物流服务产业为骨干的邮产业群。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深远意义在于,依据高邮传统文化的特质,因应高邮社会经济发展差别化竞争的诉求,合理地把邮文化建设与社会经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一致的宏伟目标。我市近十数年来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得益于邮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亲历邮文化自身建设发展的不足和感知邮文化在经济活动中充当陪衬的无奈。一是在认识上,把邮文化的作用仍然停留在狭隘的文化范畴;二是在观念上,未能走出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俗套;三是在组织上,缺少一个专门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四是在效果上,邮文化的经济价值体现不足。

邮文化是一种具有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同时并存且相互渗透的和谐统一体。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不可偏废地发展邮文化,既是邮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二重性决定的,更是邮文化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值得肯定的是邮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本身不是一对矛盾,而恰恰相反,二者具有不可多得的相辅相成的重要关联度,在这个大前提下,找准结合点就是一门科学,就是成败之关键。任何经济活动都应有也必须有文化作底蕴,任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需要也必然有经济作支撑。

从地埋、交通及传统发展基础上看,高邮区域优势不太强。但高邮有两千年的邮缘,邮文化是高邮独特的品牌,如何充分地发挥好、利用好、建设好这个品牌优势,实行差别化竞争,错位化发展,为区域经济腾飞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弘扬邮文化,打造东方邮都,则成为高邮人民的最佳选择。如果说,邮文化的建设、传承和发展依赖于其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互渗透的产业发展的话,那么邮产业的开发、利用和推进,将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就高邮的现状来说,邮文化旅游业、邮产品研发制造业、邮物流服务业、邮交易市场业等等,还处于有待开发阶段,邮产业仍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处女地。大的不说,就林老提到的邮册、封塑袋、放大镜、镊子、邮册收藏柜等“小”产品也无人问津。因此,邮产业的外延领域亟待开拓和延展,把邮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在低碳经济时代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要加快邮文化产业化进程,一是切实界定邮产业范畴。比如从邮驿文化中我们可以把古代驿站功能所涵盖的方方面面,扩大为现代服务业,即除了通信、交通、物流,还包括宾馆、餐饮、洗浴、休闲等等。二是着力开拓三次产业的延伸。一个地域要获得经济发展,要获得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非常关键的一环是要具有适时适宜地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能力(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相对于高邮的一二三次相关邮文化产业来说,一次产业抓重点开发,二次产业抓横向增容,三次产业抓全面发展,要建设形成多方面、多产业的“邮文化产品”体系。三是做好旅游大文章。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包括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利用要有大规划、大投入、大气魄,把食、住、行、游、娱、购融入更大视野,使高邮成为南北旅游线上的特大“驿站”。四是亟待出台鼓励邮文化建设及其邮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作为“幼小产业”的邮产业,高邮在若干政策鼓励和扶持上,不仅仅体现对大项目和规模企业的锦上添花,更要对邮文化产业雪中送炭。

如此,林老“将‘邮’实业与高邮咸鸭蛋一样做出名”的时期还会遥远吗?

(作者系高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能源管理与资源综合利用科科长)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