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3 00:00:00 作者:本报记者 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去年以来,全省相继有28家单位上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我市是其中之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要求都非常高。为此,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市有旅游资源、市场基础,但对照“全域旅游”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补许多“短板”,因此必须以“全域思维”打造“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是什么?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旅游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日益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许多地方把旅游业作为基本产业加以大力推进。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14%。我市也不例外,把旅游业作为永久基本产业来打造。2016年,我市共接待游客447.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6%和11.81%。
在旅游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多年发展,旅游业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发展初期,旅游业主要是通过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来推进,但现在已进入全民旅游和以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传统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旅游发展的需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全域旅游应运而生,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已成为国家“顶层设计”。
全域旅游是什么?就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通过“旅游+”,使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形态深度融合,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简单地说,“全域旅游”就是实现处处可游的“大旅游”,无论游客走到哪里,处处都是“景区”“风景”,移步皆是“景”,“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
“水韵高邮”别样风情
我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故事很多。但我们也应看到高邮旅游的特点。就景点来说,不是特别的奇特,而且比较“零散”,也没有高大的山,境内最高的就是“神居山”,但“水”对于高邮来说却是“风景这边独好”。大运河、高邮湖、渌洋湖以及河网密布的“水乡”,“水韵”特色的全域旅游应是我们的“亮点”。“人在水云间”的自在闲情对于多数游客来说是一种追求。因此,做足“水韵高邮”文章是我市“全域旅游”的必答命题。
游客到神往心仪的高邮湖看什么?玩什么?看“静止的船帆”,玩小汽艇“冲浪”,乘游船去界首芦苇荡……这一路“故事”其实很多,但我们却很少有“故事”可看、可讲。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也就是个“湖堤”,但游人可边走边欣赏边听故事。我们的“西堤”有美的环境,有美的故事,亲水怡人,但却没有散发“西堤春晓”的神韵……水是高邮旅游的“灵动”,高邮无处没有水,“水做的高邮”需要灵感去打造。
“文创”破解景区运营艰难
采访中,景区负责人都有同一种声音:运营艰难。我市的文化底蕴深厚,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抓住文化内涵,应该可以讲出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有时旅游产品却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历史文化的厚重,却让崇尚休闲游的游客跟不上“历史知识”的节拍,“体验度”不尽理想。业内人士认为,景区的“文创产品”很重要。他举了一个例子:无锡灵山风景区做了一个大胆探索,去年文创产品的收入有2.5个亿。卖什么?他们用灵山大佛的佛手元素做了一个靠垫,这个靠垫卖火了。“文创”的独创性,增添了游客对景区的“向往度”。
我市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很多。有“驿”,有“台”,有“塔”,有“寺”,每到一处都有精彩故事,但缺乏独具风格、创意独特的“文创产品”,使景区处在一种“同质化”状态。“拿什么吸引你,我的游客”,这也是“全域旅游”打造的“内涵”,应努力追求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营造“诗和远方”的意境
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邮是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历代文人雅士赋诗词“咏高邮”,让许多游客都心驰神往。但业内人士认为:我们在这方面挖掘得还不够。前些日子,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全域旅游·相约高邮”大型采访活动,充分展示了高邮的城市魅力,让高邮旅游在国内的名声大振,这种创新做法对高邮的旅游业必将起到推到作用。
其实,许多旅游景点历来都是他乡朋友的“诗和远方”。唐朝诗人张继一首众所周知的《枫桥夜泊》传唱了千年,多少年来,多少人追寻着“寒山寺”的钟声来到苏州。还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许多人正是因为这首诗到了扬州,并爱上了瘦西湖,可见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推动旅游的重要性。高邮全域旅游的“诗和远方”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挖掘、弘扬、传播……
全域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
近年来,我市的旅游越发变得可观、可感、互动性更强。但全域旅游是项系统工程,必须“全域”打造,要正视工作中的“短板”。业内人士认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大包大揽无限责任,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积极鼓励市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创建。要精心打造每一项旅游产品,哪怕是一艘湖上的“游艇”。要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个性化、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供给是“全域旅游”的关键。因为即使有再好的旅游产品,若缺少贴心、精心的服务,就会对旅游业健康发展产生“致命的打击”。
业内人士认为,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突出文旅深度融合,打破门票依赖,鼓励开放式景区和社会生活体验类产品的开发,以建设城市休闲街区、滨水休闲空间,进一步增强游客的体验度。同时,要与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在线旅行商、移动通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合作,大力实施高邮旅游二维码遍及工程;实施旅游公共服务,推进旅游形象标识系统国际化改革,就连“停车场、指引标识、公共厕所、WIFI覆盖”等细节都要作为“高邮好行”加以全方位思考。同时,要扶持上下游产业链,发挥美食、茶楼、酒吧、保健、民间手工艺等领域的行业自律与品质提升作用,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志愿者。
针对游客对旅游舒适度、自由度等多元化需求,我们还应精心策划打造运河游、高邮湖游、古城游、文化修学游、休闲养生游、生态乡村游等主题旅游线路产品,为游客量身订做旅游“精细菜单”,实现旅游淡季不淡、四季兴旺。其实,我市在这方面的资源优势还是十分明显的,需要我们去打造、“串联”。“全域旅游”需要“全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