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4 00:00:00 作者:殷朝刚 来源:今日高邮
文明交通,是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也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竞争力和治理能力的外在反映。当前,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文明交通作为创建的“硬件”必须过硬。其中,不闯红灯、机动车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是必考题之一。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上规矩”,目前,城区交通环境已有明显变化,不闯红灯、礼让斑马线等已逐渐成为一种“大众礼仪”。
规矩意识逐渐增强
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根本原因在于规矩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一旦规矩意识、法制观念增强了,这些不文明的行动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日前,记者在市区通湖路、文游中路、海潮路等多个道路路口看到,红灯亮时,无论行人还是骑车人都在小雨中静静等候,没有一例闯红灯。即使有些不在“等候线”内等候的行人,看到别人都在规规矩矩地等候,也“不好意思”地退回“等候线”内等候。一位行人对记者说,市民个人修养非常重要,如果大家都玩“中国式过马路”,文明出行的“规矩”就被破坏了。
在海潮路与文游中路交叉的邓桥岗,记者看到,一位骑三轮车男子刚到路口时,黄灯亮起,如果闯一下也能过,但他没有闯。站在一旁的市交警大队值勤民警感慨地说,交通出行“上规矩”后,市民的交通守法意识有了明显提升,再也不像以前“喊都喊不住”……
礼让斑马线 交通更和谐
细心的行人都会发现,现在城区道路只要有斑马线的区域,地面上都刷有“车让人”的字样。“礼让斑马线”“车让人”的温馨提醒,为道路交通创造了顺畅和谐的环境。记者在文游路与烟雨路十字路口看到,这里尽管没有“红绿灯”的指示,但地面划有斑马线。当行人踏上斑马线准备过马路时,3个车道上的机动车全部减速停在斑马线前,让行人先通过;行人也自觉加快脚步小跑着过马路,形成了“车让人、人快过”的和谐场景。在20多分钟的时间里,机动车礼让至少20次以上。一位通过斑马线的市民面带笑容地说:“将心比心,人家停车在那儿等,我们当然要快些过马路啦!”
市交警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7月1日首次“礼让斑马线”抓拍过程中,出现在视频中的场景真让人有些感动:机动车都能自觉做到礼让行人。即使有少数“闯”线者,也是不懂礼让的“细节”,认为行人在斑马线停下来让车了,机动车就可通过了。市交警大队大队长杨万荣说,“礼让斑马线”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对涵养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他介绍说,为倡导文明礼让,交警部门开展了文明出行好司机评选活动,通过抓拍礼让斑马线的好司机,宣传他们的礼让行为,给予适当奖励,激励广大车主积极参与文明交通,形成“不让文明驾驶人吃亏”的鲜明导向。
让交通法规“硬”起来
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许多志愿者纷纷走上道口“吹口哨、摇红旗”,引导、劝导行人按规出行。志愿者小许说,通过一段时间强制入轨,城区交通环境大大改善,以前是“哨子吹不停,红旗摇不停”,仍有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现在就好多了,工作起来也轻松得多。但小许也心存顾虑,他说,当路上没有人执勤看守时,行人和非机动车是否还会“中国式过马路”。这种顾虑很多人都有,大家就怕“回潮”“反弹”,创建一结束就“容颜依旧”……
对此,许多市民认为,职能部门在进一步加大宣传,让守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必须让交通法规“硬”起来,对违法者一定要执法到位,做到有违必罚,让所有人知道,在规则面前没有例外;要让违法者面子上“难堪”、经济上“受损”,通过强制入轨,把好习惯“养”起来。
对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违法停车、闯红灯等违法行为,除罚款扣分外,交警部门可建立“约谈制度”,对违法者进行集中约谈,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违法的危害性。必要时,可对违法者的行为进行曝光,以达到查处一起、教育一片的效果。
将好习惯变成文明自觉
“中国式过马路”等顽症之所以难以根除,既与人们法不责众的心态有关,又与平时的习惯养成密不可分。甚至有人认为:“创建严格一阵子,风头一过就行了。”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一些无人值守的红绿灯道口仍有心存侥幸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人在过斑马线时,有的是慢悠悠,认为机动车反正要等行人过后才能通行。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以细节感化人、教育人、约束人:过街斑马线前喷涂“礼让行人”随处可见;设立交通隔离栏,让出行更畅、更安全;在主要道口新开“自由通道”,让道口交通不再堵塞……这些“细节”对文明交通的习惯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明交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习惯养成也不会立杆见影,需要一个涵养过程。因此,创建永远在路上,需要多部门协同发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从严格执法树立规矩,到内化于心培养习惯,再到推动文明交通行为由个人修为变成大众礼仪,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交通治理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