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大来米厂”的点滴事

2017-07-09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解放前,鱼米之乡的古镇临泽粮食加工业较为发达,小小镇区有“华丰”“太丰”“久大”“大来”“源生”等五大米厂,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大来米厂”。

过去,只要说到临泽的“大来米厂”,凡是临泽及周边的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直到解放后数十年时间内,临泽的男女老少仍习惯称后河北路的“国营临泽米厂”为“大来米厂”。究其原因,与这家米厂“通共”的往事密不可分。

“大来米厂”是几经易名后的厂名。米厂原创于上世纪初,由国营临泽米厂原副厂长陆锦祥先生的祖父陆让之创建,名为“万顺米厂”。“万顺米厂”经营数年后,家业日渐壮大,有米厂、磨坊、宅产、陆家大场及近100亩田产等。上世纪30年代,陆让之膝下三个儿子分家:临泽锤坝巷10间房产及“塔院”(临北)10多亩田地家产分给老三陆桂清所有(30多岁因病去世);磨坊及“马家桥”(大临西)田地50亩等家产分归老二陆桂馨所有;米厂及“赖刁湾”(蒋庄北)10多亩的田地归老大陆桂香所得。

陆桂香在分得米厂后,即将原“万顺米厂”更名为“泰来米厂”自主经营。陆桂香夫妇共育有两男五女。其中长子陆增祥加入中共地下党,曾任临泽镇二分镇镇长,后参加新四军,与冯国平、夏雨、董连庆、束鸿同为革命战友。所以,陆桂香经营的“泰来米厂”常为新四军加工军粮。

1946年新四军北撤,国民党军队重新占领临泽后,对有“共匪”家属背景的“泰来米厂”毫不手软地进行人身报复及财产掠夺。一是以“通匪”罪名拘押陆桂香并进行刑讯逼供,令其说出参加新四军的长子的下落;二是对米厂内及客户加工的所有粮食全部掠夺一空;三是拆走所有动力机器。由于陆家平时的为人处世厚道,百姓口碑佳,在临泽工商会及亲友的全力奔走下,最终花钱消灾将陆桂香保释回家。“泰来米厂”除14间半厂房田产外,其它财物均被国民党军队没收一空。另外还要负责赔偿客户留存加工的粮食,由此“泰来米厂”几近破产。

事过数月,陆桂香在亲友们的鼎力帮助下,筹集部分资金又购置了一台12匹内燃机,使米厂得以重新开机生产。“泰来米厂”的劫难经历,使陆桂香决定更改厂名,讨个好兆头重振旗鼓,因此也就创下后来的“大来米厂”这块经久不衰的“金字招牌”。直到1956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大来米厂”的机器、厂房等全部资产连同近20名员工加入“公私合营大来米厂”。陆桂香携同次子陆锦祥及三女儿陆增惠三人作为私方人员一并进入公私合营的大来米厂,成为新中国工商业改造后的正式员工,次子陆锦祥任多年副厂长。

1964年“公私合营”后,随着国家新政策的出台,该米厂又升格为“国营临泽米厂”,实际上就是将私有制工厂通过公私合营的合作方式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工厂,在当时是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全民国营单位。随着企业的国有化,工厂扩建了厂房,增设米、面、油、酒、饲料等多个生产车间,生产有了很大发展。至上世纪90年代,米厂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迁入镇西南处新厂址。老的“大来米厂”才终止了它近百年的历史轨迹。老厂址改建成了米厂的职工宿舍区,但临泽人对这个地方仍习惯叫“大来米厂”。

    (附:陆增祥生于1922年。十多岁时在临泽镇后街一家布店学做生意时参加中共地下党。1946年北撤时加入新四军,在解放后随部队驻防厦门三都,后部队改转海军,在东海舰队授少校衔。1970年转业到上海华东电力建设局任干部处处长及上海电力修造总厂党委副书记。1981年病逝,享年60岁。)                    陆锦祥忆述     吕荣震整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