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他们是家庭的希望

2017-08-11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关注贫困大学新生

8月对于准大学生们来说,是收获的时候,他们陆续收到了期盼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然而因家庭条件不同,他们当中,有的正高兴地为迎接大学生活的到来而忙碌着;有的却因为大笔的学费而一筹莫展,甚至有可能难圆大学梦。日前,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品学兼优但家庭困难的准大学生,他们向记者吐露了心声:我们渴望用知识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命运。

父母双残家庭贫困  苦孩子乐观面对生活

父亲腿部严重残疾,靠拄双拐勉强行走;母亲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虽苦,但19岁的潘通过自己的努力,今年高考取得349分的好成绩,现已被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专业录取。

记者来到位于甘垛镇横泾社区的潘家中时,她正在做着家务,破旧的房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家电,光秃秃的水泥墙上,一排排新旧不一的奖状便是惟一的装饰。潘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便是乐观、从容,说话时总是笑容满面,语调轻扬。“父母虽没有给我好的生活条件,但他们给我的爱并不比别人少,特别是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非常努力,在我心中,他是世界上最好、最棒的父亲。”潘笑着说道。

今年55岁的潘经月自小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双腿残疾,虽行走不便,但他不等、不要、不靠,学会修鞋手艺,靠手艺谋生活。尽管生活艰难,但深知读书重要的他从未有过让女儿潘放弃读书的念头。父亲的坚强深深地影响着潘,从小到大,潘便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父亲的不易,懂事的她自上学起,便没有让父亲请过一位家教、上过一次课外补习班,尽管如此,她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从未让父亲操过心。生活中,潘也不比吃、不比穿,从不向父亲要任何零花钱。放假在家,学习之余,她还洗衣、做饭,帮助父亲一起照顾母亲。说起女儿,潘经月满是欣慰,他笑着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样的家庭,凡事都得靠她自己。从小到大,女儿都比较乖巧、懂事,学习认真,自理能力强。”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父女俩都非常开心。然而7500多元的学杂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为了凑足学费,潘经月冒着高温外出揽活;高考一结束,潘便和几位要好的同学一起去勤工俭学。“女儿是这个家的希望,不管怎么样,都得让她继续上学。”潘经月说。潘感慨地说:“父母身体都不便,家庭的重担更是压在父亲一人身上,他们都非常不容易。我惟有认真学习,待将来学成后,用知识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父离世母离家  古稀祖父难圆孙儿梦

家住武安社区金桥组4巷16号的19岁男孩赵巍,3岁时,父亲就因病早世,没过多久,母亲离家后就没有再回来过,赵巍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2008年,奶奶也因病离开了爷孙俩,10年来,整个家只有赵巍和爷爷相依为命。今年高考,赵巍取得了368分的好成绩,目前已被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录取。

走进赵巍家,只见年久失修的房屋已千疮百孔,墙面上、天花板上不时有白水泥块脱落,卧室内摆放着半旧的书桌和床铺,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简陋的条件,没有让赵巍气馁,在他心中有着大大的梦想:用知识改变命运,让自己和爷爷将来过上好日子。“孙子考上大学我高兴,可高兴没有用,我除了每个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外加打零工挣点钱,根本不够孙子上大学。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赵巍的爷爷赵宏兵发出了一声叹息。赵巍上大学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梦,也是68岁的爷爷的梦。

赵宏兵告诉记者,当初为了救儿子的命,欠下了好几十万元的外债,后来老伴又生病,更是雪上加霜,直到去年才还清全部债务。儿子、老伴相继离世后,赵宏兵一个人撑起整个家,含辛茹苦地养育着赵巍。听着爷爷的讲述,坐在一旁的赵巍连忙拉起爷爷的手安慰着。“虽然我过早地失去了父爱、母爱,但爷爷将他全部的爱都给了我。为了我,爷爷退休后还要四处打零工挣钱,真的非常辛苦,我惟有好好学习来回报爷爷。”赵巍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爷爷能够健康长寿,自己有能力后,让爷爷安享“迟到”的晚年幸福生活。

“孙子很懂事,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家里的家务全是他来做,学习上也从来不用操心,这让我很欣慰。”说起孙子,赵宏兵露出了笑容。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赵巍没有上过一天课外补习班,尽管如此,从小学到高中,赵巍的成绩在班里都是名列前茅,这次考入理想中的大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赵巍的录取通知书中,记者看见一张入学费用详单,上面包括学费7505元,住宿费1500元,还有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共需要近万元,这对于赵宏兵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我一年老似一年,孙子上大学的费用只能靠我一人想办法解决,虽然困难,但再难也要让孙子上学。”赵宏兵说,为了让孙子能够上大学,他正四处凑学费。

潘和赵巍只是我市贫困学子的代表,虽然命运给他们带来了不幸,但我们相信,社会各界会给他们送去温暖,让他们圆梦。在此,我们也吁请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用大爱之心去帮助潘、赵巍以及像他们一样的贫困学子,让他们能够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如果有热心人士想捐助这些贫困大学生,可与本报联系,联系电话:0514—84683100;13952502559 。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