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 00:00:00 作者: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有人问我:“一个退休的人,积极参加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哪来的激情?”我回答:“这缘于我对家乡高邮这片土地的热爱,缘于我对集邮的喜爱。”
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邮”是高邮传统文化的个性特色。1989年4月,我从常委宣传部长调任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盂城驿,1994年向邮电部争取发行盂城驿邮票,1995年举办邮驿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和盂城驿邮票首发式。参与和组织了第一到第七届中国邮文化节,参与策划和实施打造“东方邮都”发展战略。我在高邮市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了32年,对高邮这片土地、对邮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因为修缮盂城驿和组织中国邮文化节,强化了我对集邮的爱好。这十多年,我担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理事、省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高邮市集邮协会会长,多次参加全省、全国的一些集邮活动,认识了不少集邮家。我编著的《中国邮文化》一书获2010年杭州全国邮展大银奖加特别奖,我编组的《京杭大运河》邮集2014年获省专题邮展大银奖,《道教》邮集2015年获省邮展镀金奖、2016年获西安全国邮展银奖。这些年来,高邮的集邮氛围越来越浓,编组邮集的集邮爱好者越来越多,2013年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高邮作者参展的邮集达350框。2003年高邮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命名为“集邮之乡”,2011年被授予“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市”称号,我在2012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评为“集邮先进个人”。正因为我热爱家乡,喜爱集邮,所以我非常愿意做筹建博物馆的工作。
按照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专题论证会的要求,首批入馆的为早期集邮家和集邮会士。集邮会士是邮坛精英,他们就是集邮家。从去年6月份开始,我们对集邮会士逐一登门拜访,征集展品。每拜访一位会士,我都写一篇文章,发在我的“邮驿路遥遥”新浪博客上,到今年8月份一共写了64篇。有人问我:“是什么力量让你坚持下来的?”我回答:“一是工作目标和责任要求着我,二是集邮家的事迹和精神感动着我,三是网友的鼓励和集邮家的期望鞭策着我。”
集邮家博物馆要展示集邮家的集邮历程、集邮业绩、集邮感悟和集邮故事,这就要求筹备者对每一位集邮家的情况都要熟悉了解,这是筹备者的责任,而只有动笔写,对集邮家的了解才会更加深刻。从去年开始,我订阅了《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通读了《中国集邮史》《中国邮票史》,购买了二十多本有关集邮家的书籍,在网上下载了几十万字的有关集邮家的资料,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然后进行写作。在与集邮家的交谈中,在阅读集邮家资料的过程中,集邮家的集邮方法、集邮观念、邮识邮德,让我收获良多,我常常被他们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集邮精神所感动,使我产生写作的冲动,我要把我的感想感悟记录下来,让读者分享。一年多来,我的博客访问已超过15000多人次,读者留言有几百条,其中有不少是点赞和鼓励的话语。广大网友一直在支持、鼓励我写好介绍集邮家的文章。集邮会士们对高邮筹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都给予充分肯定,希望我们把馆办好。当我拜访他们时,他们热情接待,认真准备展品。当会士们把展品交到我手上时,我顿时有一种压力,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会士们这么信任我们,把心爱的藏品捐给我们,我们应该把他们展示好,所以我更应该写好会士们的文章,为布展打好基础。
在整理、汇编我所写的文章时,我感到,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些文章深度还不够。部分文章给会士本人看过,部分文章还没有来得及送请会士本人审阅,对会士的介绍和集邮业绩的总结描述肯定有许多不准确的地方,在此恳请会士和读者们给予谅解和指正。写作中我参阅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编的《集邮人物风采录》2005年版和2009年珍藏版,参阅了李毅民先生所著的《集邮家的足迹》《集邮家的业绩》《集邮家的情怀》等书籍,引用了书中的一些资料和观点,在此向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对博客网友和高邮的集邮同仁们给我的鼓励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