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7 00:00:00 作者:唐以军 来源:今日高邮
2017年10月28日,是中国集邮史上应该写下浓墨重彩的一天,更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和集邮家们值得铭记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集邮之乡高邮出产了一枚邮坛“双黄蛋”—— 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开馆、《邮坛精英》一书同日出版发行。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开馆,让广大集邮家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精神栖息地;而《邮坛精英》一书的出版发行,更是把一个个鲜活的 “集邮家”的群像保存在史册里。这枚熠熠生辉的邮坛“双黄蛋”的诞生,得益于倪文才先生的执著追求和笔耕不缀。用他在《邮坛精英·后记》里的话说:“这缘于我对家乡高邮这块热土的热爱,缘于我对集邮的喜爱。”
蒙倪文才先生垂爱,《邮坛精英》甫一面世,我有幸就得赠一册。打开书的扉页,作者工整的赠言、认真的签名、古拙的印章映入眼帘,白色的纸、黑色的字、红色的印,那种精致、精美、精心让我深深地感到先生对这本书的在意、用心和呵护,小心翼翼地像对待新生婴儿一般。阅读这本书我有三点感受:
《邮坛精英》是一本当代集邮家的小“列传”。中国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绵五千余年,至今还仍然不断繁衍生息的文明,就是因为中国人有记史、存史、用史的习惯和传统。当我们翻开《邮坛精英》一书时,仿佛打开了一本当代邮坛的《史记》。64篇文章里的59位会士,仿佛纵横驰骋在邮坛上的各路诸侯,他们或在收藏领域收获颇丰,“拥有三个第一”“一个家就是一个博物馆”,或钻研集邮理论,“通过《专论》理解传统集邮”“开展集邮教学”,或广搜文献,“先集邮,后集票”“热心地方邮政史研究”,或精通邮票编组,“一枚邮票,一本书”“跟着赵建邮览庐山”……同样邮之道,方向不相同。尤为重要的是,《邮坛精英》一书不但讲述了这些集邮家与邮的关系, 更“通过研究一个人的出身、经历、职业、学养、生活习性等,进而回答他们靠什么生活,靠什么集邮,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言行举止,何以具有如此的思想作为”。因此,《邮坛精英》64篇文章,就是59位会士的小“列传”。这些文章既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通过一个“邮”字,将这些集邮家的独特故事和艺术人生有机联结,也让读者从中阅读到中国近百年来跌宕起伏、风云变化的社会变迁史。可惜的是,里面缺少了倪先生自己的小传。不过,这个遗憾即将被填补,因为倪文才先生已经在去年名列新当选的54位新一轮会士之中。我们期待他再撰写新一版《邮坛精英》时,读到他为自己写的小“列传”。
《邮坛精英》是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建设史”。“为了征集邮品,我与任仁同志先后三次去林衡夫家”“与钟恕会士的联系颇费周折”“与黎泽重的联系颇费周折”……静读《邮坛精英》一书,里面这些行色匆匆的字眼随处可见。一本《邮坛精英》其实就是一部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建设史”,点滴记录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从无到有、从筹备建设到征集展品再到展陈设计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建设的全片“画外音”。倪文才先生在书中说:“集邮家博物馆要展示集邮家的集邮历程、集邮业绩、集邮感悟和集邮故事,这就要求筹备者对每一位集邮家的情况都要熟悉了解,这是筹备者的责任,而只有动笔对集邮家的了解才会更深刻。”为此,从2016年6月至2017年8月,一年多一点的时间里,倪文才先生四处奔波,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拜访集邮家,收集展陈品。据与他一起工作的任仁同志讲,在忙于博物馆征集展品的“苦差”中,他们经常都是车转车,路套路,很多的时候倪文才先生都是肩扛手提征集来的展品,挤公交、坐火车,吃尽苦头。但就是在这么辛苦而拮据的时间里,倪文才先生还挤出时间写了64篇、15万多字文章 “让读者分享”,为我们留下了第一手、弥足珍贵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建设史料。在此期间,他还求帮助,开博客,做微信,写报道,忙专题,不停地介绍着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筹备进展、布展情况和最新动态,终于用一年多点的时间为高邮平添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国字号”的场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我们静心捧读《邮坛精英》这本整整300页的图书时,谁不会为作者的这份用心所感动、所敬佩!
《邮坛精英》是中国邮文化的“落脚点”。一切的文化活动,归结到一点上还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也就无从谈论文化。同样,研究邮文化的传播、发展、实践同样要落脚到“人”这个根本上来。2009年10月,还在担任市政协主席的倪文才先生就出版了文化专著——《中国邮文化》。《中国邮文化》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梳理我国古代邮驿文化、近代和现代邮政文化、书信文化及集邮文化的专著,并将“邮”与“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2015年8月11日,倪文才先生给我发来电子邮件说,“下周一是8月17号,是高邮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邮文化活动二十周年纪念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将那次活动回顾了一下,同时配了两张照片,也算对邮文化的一个宣传吧。”后来,他又陆续找来了7张图片,于 2015年8月17日在《高邮日报》第四版刊登了题为《一次难忘的盛会——写在盂城驿修缮完工二十周年之际》的整版报道。这篇报道全面回顾总结了高邮二十年来传承和弘扬邮文化的全过程,更对今后高邮发扬邮文化提出了相关设想。这些当时就为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建设与《邮坛精英》的出版提供了先天的储备吧。从抽象的邮文化的研究,到具体的邮品实物收集展陈和一个个鲜活的集邮家“列传”,从《中国邮文化》到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建立和《邮坛精英》的出版,让我市邮文化研究有了更加具体的落脚点,也让中国的集邮家们有了一个诗意的精神家园,更让倪文才先生从一个文化研究者华丽转身为“邮坛精英”——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
一岁风华茂,更待十年秋。我们期待倪文才先生有更多的大作出产,更期待中国集邮家博物馆成为中国邮文化的指征、集邮爱好者的圣地、集邮家的心灵诗意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