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生死驿站”的守护

2018-08-05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  记者 翟甜甜 杨晓莉 

 

在医院,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是高精尖医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主战场;封闭的隔离空间里,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每张病床上分分秒秒都是生死时速。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与死神赛跑,他们是生命的忠诚卫士、“鬼门关”前的守门员。他们用冷静、理性、科技这些轻重武器,构筑起生命的最后防线。它,就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医学科(ICU)。 

在很多人眼里,ICU病房是医院的“禁地”,这块封闭的区域总能令人感到压抑、好奇,又充满希望。日前,记者走进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目睹病房里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状态,近距离了解这支带着神秘色彩的特殊医护团队。

 

门里门外的“生死距离” 

 

上午10时许,经过事先的安排,记者获准进入市人民医院ICU。刚走到位于医院二楼的ICU门外,便明显地感觉到,相对于其它科室的嘈杂,这里异常安静。门外的大厅处聚集着不少患者家属,他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少有交流,眼光不时瞄向ICU病房的大门。

没多久,ICU工作人员通道大门从里面打开,病房主管护师刘粉霞出来迎接记者。“ICU病房要求是无菌环境,必须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才能进去。”一进大门,刘粉霞便向记者介绍起注意事项。和刘粉霞一样,记者穿上消过毒的白大褂,套上鞋套、戴上口罩、罩上帽子,仔细将头发拢进帽子里,并在门口水池处按照要求清洗好双手后,方得以进入ICU。

踏入ICU病房,同样踏入了一个安静的世界。记者看到,病床上的患者以老人居多,大多数患者都处于昏迷状态。他们的身上,从头到脚插满了输液管、引流管等各种管子,连着呼吸机、监护仪等医学设备,机器上不同颜色的数字和线条不停地闪动着,记录着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各种嘀嘀作响的仪器声交织在一起,单调得可怕。

床上的患者静静地躺着,床下的医护人员却忙碌异常。他们有的站立在病床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仔细地观察着数据的变化;有的穿梭于病床间,及时为患者更换输液瓶;有的则捧着护理记录单,及时记录着患者的生命体征、输液种类、入量和出量等……虽忙碌,却有条不紊。

记者采访当天是ICU主治医师蔡正值班。他告诉记者,ICU主要收治病情危重的患者,一般都是在常规科室诊断后病情无法控制、各种循环衰竭、突发意外伤害、病情危重患者。进入ICU,就等于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每时每刻都会直面死神,更多的是生命体征模糊不定,与死神抗争的过程。

“蔡医生,快来看一下,病人的脸红得厉害,是怎么回事?”11时许,病房内发生了惊险的一幕,护士姜大盼在照看患者时,发现其中一名患者呼吸、脸色出现异样后,连忙呼叫蔡正。蔡正快速走到患者病床前,仔细查看,俯下身听。“患者有痰,呼吸不畅,赶快吸痰!”一番检查后,蔡正判断出病因,一旁的姜大盼连忙拿来吸痰器,将患者口中的痰吸了出来,没多久,病人脸色恢复了正常。

在ICU工作10多年的另一名主治医师孙跃辉告诉记者,这里离死亡最近,同时也离生的希望最近。在孙跃辉的手机中,至今还保存着一张两三年前的照片。照片中,一名小男孩全身插着各类管子,两位医护人员正在全力施救。原来这个调皮的四岁小男孩在13楼爬窗时坠地。

“从这么高的楼层坠地,很少能有活下来的。当时,患儿送来时,已经面无血色、神志模糊、呼吸微弱。经过检查,发现他的两肺严重挫伤、脾挫裂伤、腹腔积液,情况比较危重。” 孙跃辉说,救治过程每一天都惊心动魄。每天一次CT检查、三次B超复查,严密观察呼吸、心率、血压、尿量以及各种检验指标,精心会诊商议治疗措施。患儿病情刚显平稳,又因肺挫伤引起肺部水肿加重导致病情反复,医护人员又紧急调整治疗方案。为了给患儿开通直达心脏的静脉通道,ICU护士朱凤琳长蹲了半小时,在患儿细如铅笔芯的血管中成功开通血管通道。经过4天昼夜不息的抢救,患儿最终脱离生命危险。

“在ICU病房里没有‘放弃’这两个字。”刘粉霞说,曾经有一位重症患者经过一个月的抢救,医护人员硬是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转入普通病房身体康复后,他带着锦旗生龙活虎出现在ICU时,我们的眼眶都有点湿润了。”刘粉霞说,在ICU病房工作10多年,越发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医护人员精益求精的工作,为的就是对得起患者及其家人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生死驿站”传递爱的希望 

 

在患者家属的眼里,ICU那道厚重的门就是生死玄关。门里是照料重症患者的医护人员,门外是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属,病床上的患者将他们紧紧拴在一起,他们一同用爱来为患者架起生命的希望。 

踏入ICU,长长的走廊两旁,便是一间男更衣室、两间女更衣室以及医生、护士值班室。更衣室内,医护人员的换洗衣服、洗漱用品摆放整齐。值班室内,几张高低床供值班的医护人员休息。 

刘粉霞告诉记者,ICU实行24小时医护值班制。在病房内工作台上张贴着一张工作时间表,上面以“A、P、N”三个字母来分别代替三个班次,每个字母后面都详细排着医护人员的姓名。对于每一位医护人员来说,一个月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要上夜班。白班,他们在ICU吃;夜班,他们在ICU睡,这已成为ICU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态。 

为了更好地照看好患者,除值班医生外,轮班的护士们还要进行分组,每组4人,负责指定的患者。2015年进入ICU的郭静便是当日的组长。一位刚刚接受完检查的患者被推进病房后,她立即上前,仔细将心电监护仪贴在患者身上,把患者的呼吸机管子固定在床头,药管装在仪器上,每一道步骤都做得仔细认真。“患者已经昏迷,他们的生命等于掌握在我们医护人员手中,尽心尽力地照顾患者,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职责。”郭静说。 

按照规定,下午3时至3时30分,是患者家属每天的探视时间,每次探视只允许一个人进入。短短30分钟探视时间,对于患者亲人来说,无疑是不够的。为了离病房内的患者近一些,即使不需要他们照顾,仍有不少患者亲人在病房外大厅打地铺,陪伴在患者身边。尽管这种做法不符合医院规定,但人之常情,考虑到患者亲人的心情,医院并没有一味地禁止。不仅如此,ICU的医护人员还会每天将患者亲人们写的爱心小纸条带进来,并抽空读给患者们听,这成了病床上的患者坚持下去的动力。 

在病房内工作台上,记者看到了许多写满鼓励话语的爱心纸条,最长的写满整整一张A4纸,最短的只有5个字。“要坚持下去,等你好了,我们带你回家……”这是很多患者亲人在纸条中最常写的一句话。孙跃辉医生告诉记者,前几天,有位91岁高龄的佘大爷在ICU住了7天,儿女们每天都守候在门外,每次进来探视时,都不停地在老人耳边说话,告诉老人手术很成功,鼓励老人安心静养、安心治疗,全家人都在等着他。老人坚强地挺过了术后最危险的一周,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转入普通病房。 

在ICU病房内,每天都上演着生离死别。尽管这里离死亡最近,但医护人员们每天都拽着患者与死神赛跑,尽心尽力让一个个濒危的生命重新绽放。 

 

妙手仁心守护平安 

 

市人民医院ICU创办于1996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ICU从最初的3名护士、4张床位、没有专科医生,到现在,已拥有18张床位、9名专科医生、29名专业护士。除此以外,医疗设备更是越来越先进。如今,市人民医院ICU无论是医疗还是护理水平,都处于扬州市各县市区前列。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医护人员的默默奉献。 

“赶快轮流去吃饭,等会还要收治一位病人……”12时许,刚吃完饭的蔡正医生提醒着正在忙碌的几名医护人员。此时,虽然已是正午,但病房内仍有许多医护人员没有吃午饭。“一忙起来,常常会忘记时间,有时候肚子饿时,才知道到了吃饭时间。”他们说道。前后不到半小时,医护人员们都轮流吃完饭再次回到了病房内。“接收和转出病人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资深护师夏晴麻利地将床位收拾妥当后,又在护理台整理起输血管等物品,为接收病人做准备。 

夏晴说,自己是ICU创办以来第4个护士,20多年来,一直在ICU病房担任护士工作,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ICU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她告诉记者,ICU刚创办时,无论是医护人员,还是医疗设备,都处于一个比较弱的阶段。收治病人时,往往因没有医救能力,不得已将病人送往别处医院,如今这样的情况已很少发生,还有不少外县市的患者慕名到高邮来医治。此外,ICU不断增加医护新鲜血液,29名护士中以3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他们不怕辛苦,脏活累活都能干。 

今年25岁的姜大盼到ICU工作已有3年多时间。3年多的磨炼,让她照顾重症病人时得心应手。吃完午饭,姜大盼回到病房后,查完自己负责的3名患者后,走近其中一个病情较轻的患者身边,拿起一个管子放在患者的嘴里,不停地鼓励患者轻轻吹气。“他已经度过最危险阶段,现在要锻炼他的肺活量。”姜大盼解释说。 

“打针、拿药”是社会上对护士职业惯有的认识,而作为一名ICU的护士来说,远远不止这些。刘粉霞介绍,ICU实行24小时无家属陪护制度,进入ICU的患者大多数处于危重状态,并且病情变化快,常常需要紧急插管、动脉穿刺、用药观察、管路护理、排痰等专业护理。此外,护士们还要为病人清洗口腔、喂水喂饭、洗头擦浴、翻身按摩、清理便溺等基础护理,日常看护工作琐碎而繁重。一天忙下来,不仅身体累得腰酸背痛,心里也感觉很累。尽管如此,刘粉霞表示,每次下班时看到外面守候的患者亲人们期待和感激的目光时,再累也不觉得辛苦。 

对于ICU的医护人员来说,虽然实行三班工作制,但病人多时,他们常常没有休息时间,即便在家休息时,也是24小时手机开机随时待命,一有特殊情况,立即就要赶到医院。“在ICU工作10多年了,从来没有带儿子外出长途旅游过,暑假外出旅游都是爱人带着儿子去。儿子从最初的有怨言到现在已经习以为常了。”护师刘粉霞告诉记者,虽然工作劳累,但对他们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看到病人一点一点转危为安、病情稳定,直到离开ICU,这份喜悦与成就感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走出ICU病房时,记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在ICU,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在这里,我们更感受到了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ICU医护人员们争分夺秒和死神抢夺生命的辛劳和付出。门外是亲人望眼欲穿的等待,门里是医护人员紧张高强度的彻夜守候。门里门外,都在坚守着希望,盼望着奇迹,汇聚成守护生命的强大合力。这,也许是重症监护室最让人动容的“风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