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畅游大美高邮湖 领略古城新风貌

2018-09-09 00:00:00    作者:佚名    来源:今日高邮

 

 

第八届横渡高邮湖活动侧记

 

□  本报记者  管玮玮

 

 

8日,天气晴朗,备受市内外游泳爱好者关注的2018第八届横渡高邮湖活动在美丽的高邮湖风景区拉开帷幕。来自市内外的650多名“泳士”身穿泳衣,头戴泳帽,腰上系着“跟屁虫”(浮漂),随着一声发令枪响,纷纷跃入水中。他们徜徉在波光粼粼的高邮湖里,享受畅游的乐趣。

 

 

 

赛事人气越来越旺

 

当日下午1点多钟,离活动开始还有很长时间,但记者来到活动开幕式地点——高邮二桥码头时,已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来自省内外的游泳健将们身穿印有“好事成双在高邮”城市形象标志和吉祥物的宣传文化衫,有的在做赛前热身,有的在检查游泳装备,有的在忙着拍照留念……

“这是我第一次随队友参加横渡高邮湖活动,得不得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借助这次活动,感受一下高邮的魅力,与各地的泳友来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来自山东省东明县的游泳爱好者董红亮说。

来自镇江市冬泳协会的马国定参加过省内外的多项游泳比赛活动。“参加活动,广泛交友”是他热爱游泳的重要原因,此次已经是他第8次来邮参赛了。“来高邮参加这项活动最吸引我的就是高邮湖美丽的风光和一群热情的朋友。每次来这里参加横渡高邮湖,就像到朋友家串门一样。”马国定坦言,尽管前几届自己都没有在活动中取得过非常好的成绩,但重在参与,能够完整游完整个畅游路线,就不虚此行了。

“虽然横渡高邮湖只是县市级体育赛事,但经过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打造,名气不断上升,人气越来越旺。”本届横渡高邮湖承办单位之一——市游泳协会会长秦成武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650多名参赛者中,仅外地选手就有三分之二以上,创下了历届外地参加横渡高邮湖人数的新记录。

 

 

 

网络直播扬美名

 

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扩大横渡高邮湖活动的对外影响力,提高高邮的知名度,此次主办方特别创新了宣传方式,利用网络视频直播这一新兴传媒方式,对整个赛事进行了全程跟踪直播。借助于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全国各地更多的游泳爱好者领略到了风景迷人的高邮湖风光,看到了千年水乡古城不一样的魅力,高邮这个响亮的名字也“飘”得更远。

网名叫“爱游泳”的网友坦言,当朋友圈传出当天网络上直播横渡高邮湖的整个活动过程之后,自己就一直坐在电脑前。“下午1点多钟,镜头里突然出现一望无际的水域风光时,我就知道这肯定是高邮湖了。从镜头里看,远处苍烟迷蒙的水天一色真迷人啊,下一届我也要去高邮参加这个活动,来一次畅游高邮湖!”

“原来只听说高邮有双黄蛋,没想到高邮还有这个让人心潮澎湃的高邮湖,高邮人真是太幸福了!”另一名外地网友感叹,为了能亲身领略一下高邮这座城市的魅力,第九届比赛时,一定要带着家人来高邮。

“我们举办横渡高邮湖的目的就是积极探索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充分展示高邮湖及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生态价值,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反映高邮悠久历史、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和经济发展成就,倡导更多的民众参与游泳运动,增加社会对游泳项目的热爱。”主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周到服务树形象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此次活动期间,市旅游局为各地参赛选手提供了全年免费参观城区景点门票,让不少初次来邮的选手们饱览邮城美景。

浙江嘉兴市南湖区冬泳协会的赵高军今年已经72岁,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参加此次横渡高邮湖活动,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地随参赛团队一起来邮。“虽然不能参加比赛,但我还是想来会会老朋友、欣赏一下高邮的美景、品尝一番高邮的美食。我想以后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借助‘横渡高邮湖’这个活动的东风,每次都来高邮看看。”赵高军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据主办方介绍,为了让每一个来邮参加畅游高邮湖的外地宾客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此次我市不仅提供了免费旅游门票,还在积极借鉴外地举办赛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整个畅游活动的组织、服务、保障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创新,如首次使用了大飞机进行水上巡逻、在岸边搭建浮桥、为每名运动员提供“好事成双在高邮”标识文化衫等等,这一系列实打实的贴心举措,目的就是让所有参加横渡高邮湖的“泳士”都能记住高邮、爱上高邮。

 

 

“畅游高邮湖,一个字‘爽’”

 

8日下午3时32分,横渡高邮湖活动开始1个多小时,游完整个赛程的周柏荣成为650余名选手中第一个上岸的选手。上了岸后,周柏荣摘掉泳帽、泳镜,抹一抹脸上的水,兴奋地说:“第一次来畅游高邮湖,感觉一个字‘爽’!”

来自嘉兴市南湖区冬泳协会的周柏荣今年已经60岁。只见他一上岸,便被周边的人团团围住,大家纷纷与他合影。当周柏荣说出自己的年龄时,周边的人都不敢相信。看着大家难以置信的样子,周柏荣笑着说:“我1959年出生,今年虚龄整60岁,比同龄人看起来年轻 ,主要归功于长期游泳。”采访中,周柏荣告诉记者,年轻时,自己酷爱游泳,但忙于工作和家庭,只是偶尔游游。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闲余时间越来越多的他接触到冬泳,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那年,他加入了嘉兴市南湖区冬泳协会,游泳成为每天必做的一项体育运动。

虽然此次比赛不计名次,但得知自己是第一个上岸的参赛选手,周柏荣仍十分高兴。“第一次来高邮,第一次游高邮湖,游得这一好成绩,高邮真是我的福地。”周柏荣说,虽然是第一次来,但对高邮早有耳闻,特别是高邮的双黄鸭蛋非常有名,高邮湖亦是如此。高邮湖得天独厚,能在湖里畅快地游泳,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第一次体验后便爱上了这里,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多来高邮走走、看看,参加游泳赛事。       杨晓莉

 
 
选手将“好事成双”穿上身
 
 
“组委会真是太贴心了!”来自宝应县的选手朱洪林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身上穿着的“好事成双在高邮”文化衫。在这件T恤上,正面印有“2018第八届横渡高邮湖”的字样,背面则是两只可爱的“贤蛋”宝宝卡通形象,在左右的袖子上还都印有“好事成双”城市LOGO。
在人头攒动的活动现场,记者发现,不少参赛队伍都集体穿上了“好事成双在高邮”文化衫,并合影留念。“高邮的双黄鸭蛋一直闻名在外,现在将双黄鸭蛋设计成这样的卡通形象,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这件衣服我一定要带回去,向大家推介高邮。”来自宿迁市湖滨新区冬泳协会的朱健向记者说道。
除了这件具有意义的文化衫,大赛组委会还为每一位参赛选手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参赛包”,包内除了矿泉水、八宝粥、火腿肠、苹果、面包等,还有比赛秩序册和比赛纪念奖牌以及一支专业的游泳救生浮漂。       孔令玲
 
 
来邮参赛感觉宾至如归
 
今年66岁的童永林是来自镇江金山冬泳协会的一名参赛选手,与其他选手不同,他是一名肢体残疾人,此次是他第二次来高邮参加横渡高邮湖活动。说起两次参赛经历,童永林竖起右手大拇指直夸赞:“活动组织有力,保障有序,来高邮参加活动,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童永林虽然加入冬泳协会、参加正规游泳比赛只有4年时间,但几年来参加的游泳赛事却不少。2016年第七届横渡高邮湖活动在邮举办,那年是童永林第一次来到高邮,第一次参加比赛,说起上次来高邮参赛的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童永林说,第一次来高邮,最深的感受便是这座城市的热情好客。在高邮期间,参赛选手们无论到哪,都会受到热情接待,感觉像回到家一样,觉得很亲切。
时隔2年,童永林再次来到高邮。说起这次来邮的感受,童永林说,高邮的变化非常大,城市建设速度很快,而且高邮承办活动的能力更强、水平更高。他酷爱游泳,也爱上了高邮这座城市,以后只要高邮举办类似的赛事,他就一定会再来参加。      杨晓莉
 
 
 
 
首次!直升机为活动提供救援保障
 
8日下午,中国人民保险安排一架AW119直升机为第八届横渡高邮湖活动提供救援保障,成为活动现场的一个亮点。
据悉,直升机上除配备一名医生和护士外,还有一台美国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可以用来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除颤;一台瑞士人工呼吸机,能够帮助患者辅助呼吸;一台德国的自动注射泵,能够自动精确地将药物输注患者体内;一台德国的电动吸引器,能够吸出呼吸道分泌物,防止窒息……一旦比赛现场人员严重受伤,伤员将会被快速送往医院,为伤员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停泊在西堤停车场临时起降点的直升机,吸引了众多选手以及市民参观,大家感叹,现在的赛事活动保障是越做越好了。   翁正倩
 
 
新增“浮桥”保障安全
 
“在往届的横渡高邮湖比赛中,选手游向岸边后需要脚踩淤泥才能上岸。今年我们特意设置了浮桥,让选手在游近岸边后直接通过浮桥上岸,这样既保障了选手们上岸时的安全,又增加了开幕式的场地面积。”市游泳协会会长秦成武向记者介绍。
据了解,浮桥由市文旅公司和市体育局提供,蓝色与橘色相间的浮桥长约50米,宽约5米。记者从岸边登上浮桥后发现,虽然现场人员数量不在少数,但站在浮桥上,脚下依旧很稳。“这是我第二次参加横渡高邮湖比赛了,上次还没有浮桥,今年组委会很贴心,这样上岸时方便多了。”一名参赛选手向记者说道。   孔令玲
 
 
 
七旬老人互相鼓励  坚持冬泳16年 
 
此次横渡高邮湖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650多名游泳爱好者,其中来自镇江市冬泳协会的赵顺宝和秦亭根分别为77岁和75岁,这对老哥俩已经是第三次参加横渡高邮湖活动,赵顺宝也是此次参加横渡高邮湖活动选手中年龄最大者。
秦亭根告诉记者,他在单位上班的时候一直心动过速,很多运动都不敢尝试,直至2002年退休以后,他开始接触冬泳,便相邀同是退休在家的赵顺宝一起游。偶尔游一次容易,一直坚持却很难,在此期间,他们互相鼓励。刚开始他们只能游100米,慢慢地到后来游完5公里都轻而易举,他的身体也越来越硬朗。2010年以后,冬泳活动在全国逐步发展起来,他们开始组建协会,到各地参加冬泳活动,现在每年参加大型冬泳活动4至5次,小型的冬泳活动20多次。 翁正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