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1 00:00:00 作者:□ 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为怀先祖恩德、继承先祖遗志,设在江苏无锡市的“中华秦观宗亲联谊会”总部于2015年6月启动了“追寻先祖足迹”项目。
秦观(公元1149-1100年),字太虚,又字少游,号邗沟处士、淮海居士,学人称淮海先生,后裔称少游公、淮海公,江苏省高邮武宁乡左厢里(今高邮三垛镇少游村)人,宋代著名词人,婉约派词宗。秦观的一生分为居家、出仕、贬官三个阶段,这是时序;他所经过的地方是空序,时空结合,纵横交错,而“追寻”是方式,是手段,探究少游的生平及诗词文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目的。“重走先祖路”,沿着秦观出生、成长、游历、出仕、贬谪直至逝世、安葬的路线,一路考察、调查、寻访、研究,历时近两年,行程8万华里。高邮研究秦观的全国知名学者许伟忠先生应邀参加策划及全程寻访活动,最后执笔于2017年出版了23万字的专著《足迹·追寻秦少游》。这是许君继《悲情歌手秦少游》专著后的又一力作,标志对秦观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读后颇有感悟。
其一,“重走先祖路”是一项前所未有的重大文化工程。之所以称为“工程”,是因为要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更需要有志同道合者齐心合力才能完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实施这一工程需要胆识、气魄、对少游的深厚情感,还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寻访组诸君有的已年过花甲,他们对少游的诗词文以及家谱、传记、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制订了较详细的寻访计划,对少游从出生到逝世所经过的地方,尽可能一一寻访,决不轻易放过;还走访了各地宗亲族友、当地的党政领导、文史工作者和秦观研究者,所到之处均受到热情接待;有的宗亲特地从外地赶到寻访点,为寻访者服务;有的文史工作者不辞辛劳热忱陪伴,可见少游为人、为文之得人心,且经久不衰。足迹遍及江苏、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及约50座城市(乡镇),目的地城市30多座,寻访组为探本寻源,长途跋涉,但当有新发现时,一切艰辛、疲劳都忘得干干净净了。《足迹》配有大量精美的照片,文字清晰,图文并茂,是史料性、文学性、趣味性、审美性较完好统一的专著,更是对少游文化与地域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联系的一次有益探寻,是展现中国历史上一位影响深远的文化名人风采的文化之旅、泽被后人的文化工程。
其二,《足迹》开辟了一条新的学术研究途径,具有开创性、独特性。我们通常研究一位作家,是将他的作品结合生平来考察、评品。如果将他的作品和生平事迹、相关的地理景观、历史遗存以及相联系的故事进行综合研究,就能较清晰、深刻地理解作者与某一城市、某一景观、某一历史遗存、某一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相互影响及其发展变化。少游为我们留下77首词、400多首诗以及50篇策论。除了策论外,大部分诗词基本上都可以知晓他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足迹》使读者解读、欣赏少游的诗词如同身临其境、心临其境、情临其境、神临其境,更真切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走入少游的心灵,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艺术情怀、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三,发现了新历史遗存,辨析了悬疑问题,纠正了沿袭错误。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中秋后一日,在会稽(今浙江绍兴)省亲的少游,应龙井寿圣院辨才大法师邀请,去龙井山游览。当晚月明星稀,“可数毛发”,少游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遂弃舟,从参寥杖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凤凰岭,憩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沿途经过普宁寺等十余座寺庙,“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或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少游不禁慨叹:“殆非人间有也!”以上是少游《龙井题名记》中的一段文字。《龙井题名记》全文200余字,文字精练、俊逸、隽永,苏轼读后特地写了《秦太虚(龙井题名记)跋尾》。辨才法师陪同少游、参寥子登照阁,游观音洞、佛日净慧寺,回龙井亭小憩,辨才法师恭请少游为龙井作记,少游欣然应允,挥毫作《龙井记》,借辨才法师之口盛赞龙井“美如西湖” “壮如浙江” “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以泽于万物”,将龙井比拟为能通晓自然规律的有道高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曾书写《龙井记》,至今碑文未见。米芾书写的《龙井记》曾勒石立碑于龙井前,在明代就不存了。明代大书家董其昌对少游很崇敬,曾书少游的《满庭芳·山抹微云》碑文,至今仍嵌在高邮文游台上。董其昌游龙井后,亲书《龙井记》,勒石立碑。此碑直到2004年在龙井景区才被重新发现,高近2米,宽约1米,中间有斜向断裂,碑文依稀可辨。碑末小字清晰可见:“此文见《淮海集》。此碑乃米元章书,今已不复存。壬戌元正晦秉烛记。其昌。”此碑的发现,是少游与龙井关系密切、宣传龙井的唯一历史遗存,对于研究少游与龙井、少游与董其昌、董其昌的书法等都有很高的价值。当今杭州市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口号,少游可立下了大功了!
北宋定都开封,少游曾进策《安都》,指出安都开封的理由:“开封地平,四出诸道辐辏……无名山大川之限,而汴蔡之水参贯其中,车错毂击,蹄踵交道,舳舻衔尾,千里不绝,四通五达之交也。”明代学者李濂在《汴京遗迹志》中批驳少游的安都说,认为北宋定都开封是灭亡的唯一原因,“西迁于洛(阳),岂有二帝蒙尘、中原陆沉之祸哉!”《足迹》寻访组到了开封察看,研究其地理、交通、历史、人文,肯定了少游安都说的正确。众多的兵旅、庞大的供给系统必须有“四通五达之交”以保障军队供给及应对突发战争之变。至于北宋灭亡的原因则是多元的,国君昏庸、政治腐败、军事指挥失当、激烈的党争倾轧等都是其失败的必然因素。
少游何时经过鬼门关?学术界一般认为是他从郴州迁横州途经鬼门关的。寻访组沿着少游被编管的路线走了一遭,认为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鬼门关是从广西入广东的必经之地,少游只有从横州往雷州时才能经过。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少游放还北归,又经鬼门关,此次受到容州太守的热情接待,住在都峤山,饮酒赋诗,又派员送至藤州。寻访组登都峤山拍摄了美丽的风景。
寻访组在藤州还寻得少游醉逝于光华亭的旧址,今在藤县西江路西门巷18号,已建成民居了。
其四,弘扬了少游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观《足迹》,许君等怀着对少游的敬仰之情,一路走,一路想,一路写,一路歌,是足迹,是心迹,也是情迹。少游精神可以概括为:志向远大,爱国悯民,情操纯真,书史立家,孝友传家。少游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少游5岁从江西回到故乡高邮武宁乡左厢里,直到37岁出仕离开。其间除了几次出游、进京赶考外,大多在家读书;至10岁,已通《孝经》《论语》《盂子》。他有书斋名“睡足轩”,周围自然风光优美,秋天有清流、荷花、鸟声、细雨。在如此优雅的环境中徜徉书的世界里,长知识,陶性情,《睡足轩二首》《秋日三首》《田居四首》等便是他这一时期闲雅生活的写照。
少游年青时慷慨豪隽,好读兵家书,常怀献身疆场、报效国家远大志向,24岁时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后又精心撰写50篇策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等,对重要历史人物晃错、李陵、司马迁、袁绍、鲁肃、诸葛亮、王导、韩愈等一一写了专论,希望皇上善用人才,施展自己的才能,让国强民富、社会安定。可惜他的一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在贬谪途中仍念念不忘国家、人民。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少游34岁,与妻徐文美合作,在家乡秦家垛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养蚕专著《蚕书》,从育种、喂食到缫丝以及育蚕、缫丝的器具、祭蚕神的仪式等,简洁、精当,不会养蚕的人一看也能践行。少游如此做是为了富民,附近的农民也都学着养蚕。离秦家垛不远的地方至今还有个地方叫“柘垛”。柘树叶可以喂蚕,少游《田居四首》中就有诗句“入夏桑柘稠”。后来少游大约还将养蚕技术带到了横州等地,且上个世纪90年代,高邮丝绸公司还到横县去协购蚕茧。
《足迹》写到少游居家期间所具有的事亲、友弟、教子等方面的传统美德,开创了秦氏家族“书史立家”“孝友传家”的优良家风,许君等对秦氏家风给予了褒奖:“秦氏家风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的文化美德,千年以来,秦氏后裔恪守祖训,其优良家风成为家族繁衍兴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淮海家风,世泽绵无穷”。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少游中了进士,隔6年,其弟少章也中了进士。6年内兄弟双进士,真乃好事成双也。少游中进士前5年,其叔父秦定就中了进士,那就是“三通桂堂籍”了。
少游编管横州时,在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横州人看来,真是天赐良机,为他们送来了一位难求的名师。不少当地人及邻县人纷纷来求教。少游在当地名士的倡议及资助下开设了横州第一家书院。《横州志·怀古亭记》:“择生童之俊秀而督课之,经指受作文,皆有法度可观。”少游在蛮荒之地讲诗文,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横州崇儒重教之风盛行,他也得到了当地人的分外尊敬。少游离开不久,横州出了历史上第一位进士甘彦,少游功不可没!横州建海棠桥、淮海祠纪念少游,如今还极力打造海棠文化,编写了大型历史剧《海棠亭》(粤剧)。2011年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上,《海棠亭》获优秀剧目奖。
《足迹》读后使人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使人增长知识,陶铸美德,启迪心智,增强信心,增添力量,奋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