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7 21:25:15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盂城驿后厅。朱熙元先生在《古代驿站的历史见证——盂城驿》一文中还指出:“后进为后厅,原五间,西首稍间亦早年被拆,现存四间……架梁雕刻精致,有象征祥瑞的木雕纹饰,建筑结构严谨古朴。”盂城驿后厅叫“驻节堂”,是驿丞会见各路使节及过往贵宾的场所,卸任官员、社会士绅的会见也在“驻节堂”内进行。该后厅同为六排六列柱式的三明两暗五开间建筑。其格局与正厅基本相同,只是体量稍小于正厅,台基也较前厅稍低罢了。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等级制度非常严格的社会,那个时代的厅堂建筑当然也不能违背这条基本原则。“正厅为主,后厅次之”,后厅的一切营造法式是不能逾越前厅的,这符合源于先秦的建筑遗制。正是由于后厅体量小于正厅,设计者在后厅建造上作了精妙的改革,取消走廊但仍保留精美的船篷格局,将用作走廊的前两排立柱和船篷轩全部“收”于厅堂之内,所以后厅在视觉效果上仍不失为“轩敞”。后厅木构件最大的特点是,后厅大件如梁、柱、檩、椽,小件如雀替、梁头、月梁、云雾山、云纹花板等都是正宗的明代建筑物。在修复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工人遵循文物修复的原则,只对木构件用清水清洗,而绝不施加任何油漆,从而保证了这些明代木构件的文物本性。后厅木质细部构件主要有:
“雀替”: 雀替是互为直角的木构件中转角部位的托座,它属加固构件,同时又是装饰部件。盂城驿后厅立柱与“五架梁”“三架梁”交角部位的雀替做工精细,穿透中空的卷草纹全部镂空而出。
“梁头”: 梁头是木构件中“梁”的端部。如今的现代建筑是不露梁头的,所有梁头全部用水泥、砖块裹藏着,而在古建筑中由于室内梁架特多,古代设计师特地留有梁头全部雕刻成祥云状,以示美丽吉祥。
“月梁”: 月梁梁身两头下弯呈拱形,故称“月梁”,又因月梁中有不少粗短似冬瓜,故又俗称“冬瓜梁”。因其粗而短,所以它多用于厅堂的前檐内的“船篷轩”的支撑梁。
“山雾云”:望砖下正脊檩梁两侧起支撑作用的三角形木构件,它有一定的支撑作用,但主要功用是装饰,大多雕作云鹤、云彩之类,故称“山雾云”,工匠们俗称为“三雾云”。盂城驿后厅的山雾云雕刻精美,似卷云,又似乱花,它与建于明万历年间的皖南棠樾牌坊群近旁的郑氏宗祠寝殿、歙县建于同期的潘氏宗祠祠堂的“山雾云”极为相似。
“云彩花板”:江西婺源汪口俞氏宗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婺源属江西省,但与安徽黄山市毗邻。在建筑学上,汪口俞氏宗祠属皖南学派。该享堂望砖下,宏大的木构架叠罗汉似地直达屋顶;檩间饰一排云纹花板,梁和檩的底面都刻着压地隐起花纹,花纹向着地面。这些云纹花板,这些压地隐起花,叫人看了似曾相识。原来盂城驿后厅的三架梁和五架梁(地方上又叫柁梁)上下两层都满施雕刻,细看其纹雕确比婺源俞氏宗祠的更富民俗文化的魅力。大厅西侧柁梁(五架梁)分刻着“双鱼”和“如意”。双鱼取“连年有余”之意;如意,则祈求“万事如意”。东侧柁梁刻有银锭和一支毛笔,银锭是瘦腰身形,其状酷似宋代的银铤,再配上如意,其寓意十分明了:“必定如意”。另外,还有两个菱形方块叠加构成“方胜纹”。“胜”为古时妇女的首饰,又称“花胜”“华胜”“彩胜”“旛胜”等。“方胜”为方形的彩雕,相传为王母娘娘所戴发饰,古代以两菱形部分叠压为装饰纹样。“方胜”以寓吉祥如意。此外,其上的“三架梁”压地隐起花还刻有蝙蝠(福)、铜钱(发财),都是祈福祈财的吉祥用语。
盂城驿皂厅。经查证,盂城驿主轴线的第四进,即“驻节堂”后面的一进还有一座格式完全相似但体量稍小的五开间厅堂,名字叫“皂厅”。“皂”者差役也,差役又叫皂隶。皂厅是驿站攒典召集棚头、差头及差役们议事的地方。《高邮州志》记载,盂城驿编制有攒典一人、棚头一人、差头三人。攒典是驿丞的助手。差头为差役的头目,属队长之类。至于棚头,清朝时陆军编制每十四人为一棚,棚头就是十四人的队长了,类似今天的班长。棚头属正规军编制,差头属地方警署。可惜“皂厅”毁于文化大革命后期,今已不存。现在已退休的搬运一中队的搬运工人们都见证过那个时代“四人帮”大毁文物的罪行。
盂城驿这几座厅堂建筑绝美,其间精致的木构件,充分反映了具有明显皖南风格的明代建筑文化和明显的明代民俗文化。同时,正是这些梁、柱、檀、椽和细部木构件雀替、梁头、山雾云、月梁、云纹花板等充满明代风俗文化的雕刻,反衬出盂城驿的厅堂作为明代古建筑的时代属性;同时,这也为文物工作者、古建工作者、历史工作者的“盂城驿后厅为明代建筑”的考察结论作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