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3 20:53:44 作者: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三层鼓楼每层“飞檐”的四个翼角,全部蜿蜒伸出翘起,宛如十二只翅膀凌空欲飞,其美自然妙不可言,使人们再次回想起欧阳修老先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的锦句。二楼四周飞檐的檐下分挂着名人高官为修复盂城驿而撰写的匾额:“秦亭明驿”“置邮传命”“传宣政令”“古驿重光”“极目湖天”等,这些来自名人手迹的精辟赞语,正无声地提高着盂城驿的品位。鼓楼最亮丽、最吸引人的是十字脊歇山式楼顶。所谓“十字脊”就是鼓楼最顶端的正脊呈十字形。正脊由长条脊身和两端的脊头组成。正脊呈十字形,与鼓楼正方形的底座相对应,协调而庄丽。十字形两条正脊,四个脊头,正中一个宝顶,为人们祈福,保佑平安。鼓楼的宝顶是一个正立的宝葫芦,保佑人们福祉绵延。脊头,又叫兽头、龙吻、端头,昂首挺立,招财纳福。古建筑正脊的两个脊头为什么要用龙吻、望兽、鱼龙吻、哺龙头等形状做成?宋《营造法式》有这样的记述:“汉记,柏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做其象于屋,以厌火祥。”古建筑的脊头有降雨厌火之意。久而久之,随着人们虔诚之心日甚,脊头就演化为不但能降灾,而且还能赐福。再说“歇山”。何为歇山建筑?歇山建筑的屋顶,是通过一个垂直山面之后再斜坡而下的屋顶建筑形式,故曰“歇山”。歇山建筑的屋顶具有造型优美、姿态活泼、适应古典环境等特点。歇山建筑被广泛应用,大者可作殿庭厅堂,小者可作亭廊舫榭,是古典园林建筑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屋顶形式。鼓楼的这种十字脊、歇山、龙吻、宝顶再配以古典特色的筒瓦,古色古香、端庄典雅,怎能不叫人百看不厌、流连忘返?
盂城驿马神庙。盂城驿有马神庙一间,符合州志所载有“神祠一间”之意。马神庙建筑有正脊、兽头、翘角、筒瓦,为明末建筑风格。庙内供奉马王爷像、香案等。马王爷,三只眼,颇有威风。六月二十三日是马王爷的生日,要大搞祭祀活动,每年一大祭。另每月初一、十五一小祭。大祭由县令亲自出马主祭,小祭则在驿内举行,由驿丞主祭。《燕京岁时记》:“凡营伍中及畜养车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可见这大祭乃是一项大型的社会活动。盂城驿马神庙前有石马槽一只,百孔千疮,为明代饲马之用。另有上马石四只,饱经沧桑,为盂城驿“镇馆之宝”,据专家考证,乃秦汉之物。
盂城驿驿丞宅。《高邮州志》载:“……驿北为驿丞宅一所,共房十二间。”盂城驿驿北的驿丞宅旧所已经无从考查了。现今的盂城驿景区西北角三层楼巷17号,有正屋三间,倒是标标准准的明代建筑,其建筑形制、材质体量、木雕风格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皖南风格,与安徽黄山山口的潛口古民居群的古建筑别无二致。有文史工作者认为这是“马神庙”,但细考其地理位置与史志记载明显相悖。说它是驿丞宅,地理位置倒也相像,但这只能算是“孤证”,尚缺乏进一步的论据。如此实实在在的明代皖南风格的古建筑,湮没在一片低矮的民房之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隐匿在木椟之中。如能学习黄山的文物工作者,将散落的珍贵古民居迁移恢复至潛口古民居群那样,将三层楼巷17号的这座古建筑“移植”至盂城驿发展规划中的适合地段,周围再配以相对应的设施,定会使这颗夜明珠破椟而出,绽放炫目光辉。如今在盂城驿景区的东北角,“设”有驿丞宅一所,前后两进共房六间,中间一个天井,用回廊相连。从其外观上看,倒也有几分“形似”,但这两进建筑明显是民国时期的建筑,与清朝初、中期就已经“裁驿丞,归州县”的历史事件相去甚远了。其虚设的“驿丞宅”不可能是真正的历史上的驿丞宅。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驿站建筑都如此华丽?道理很简单,因为驿站馆舍是地方行政的门面。地方当政者清醒地认识到,馆驿建设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地方行政的兴衰。他们一方面以整洁的环境、宽畅的屋宇、华丽的设施,博得过往官员宾客的欢欣;一方面又以驿亭桥造的整齐划一,标榜地方吏治的昌明。因此,在馆驿修建上,他们不惜挥霍奢侈,争奇斗胜,考究异常。奢靡之风,日盛一日,这是政绩工程使之然也。
古盂城驿的建筑美轮美奂,古代驿站的建筑美不胜收。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对盂城驿古建筑的剖析,更能加深我们对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