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清真村:“环境+旅游”助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2019-03-24 20:24:09    作者:孔令玲    来源:今日高邮

乍暖还寒的三月,漫步在清真村的乡村道路上,处处皆风景。黄绿相间的田野一望无垠,白墙黛瓦的村居鳞次栉比,村民们的欢笑声在春风里回荡……近年来,菱塘回族乡清真村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优势、生态环境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人文历史优势,重点围绕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为实现“强村富民”奠定了基础。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村落,看村貌变化,听致富故事,感受百姓的幸福生活。

村庄美,环境改善生态宜居

驱车行驶在民族大道上,宽阔的道路两旁树木葱茏。穿过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就进入了清真村。

“我从二十岁起就住在这里了,以前这里的道路都是土路,现在一条条马路四通八达,去哪都方便。”今年78岁的宋德中老人指着村里的道路高兴地说。除了门前这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道路,清真村还为村民们配齐了生活“装备”,实现了道路通、灌排水系通、自来水管道通、电力线路通、通讯线路通等“五通”。“我们村的路灯晚上11点才会熄灭,村民们晚上回家再不用‘摸瞎’了。”菱塘回族乡统战委员、清真村党总支书记吴庆才说。

今年1月,菱塘回族乡清真村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第三批试点村庄”,成为我市首个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为鼓励支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市为清真村配套了12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我们在落实民居改造中,有重点地对张庄、尹庙等自然村庄的民居进行保护性修缮。”吴庆才说,通过引导和帮助村民对原有住房进行修缮、改造,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民居建筑传统风格。

沿着尹庙庄台一路向东,吴庆才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随着外出务工青年人的人数增加,部分自然村庄出现了“空心”现象。清真村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中,侧重示范庄台整治建设,不断加大零散村庄撤并和集中居住力度,同时不断增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配套功能。“现在村便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站、残疾人康复中心成了‘邻居’,几大功能整合,产生了‘1+1>2’的效果。”吴庆才欣喜地告诉记者,2017年,清真村创成全国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018年,清真村“生态宜居”的发展实践被列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案例选编。

为了让环境变得更加宜居,清真村还新建了生态休闲公园和生态停车场,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需求。村内3个公共厕所均按照星级化标准建设,垃圾清扫收运处理机制健全,河道、水塘定期保洁;同时实行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前一些村民有往河里乱扔垃圾的习惯,现在河水这么清澈,环境这么好,再也没人乱扔了。”吴庆才说,看着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们都开始自觉维护起环境来。

据统计,近年来,清真村已累计投入500余万元,完善了道路、亮化、绿化、污水处理和环卫设施。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民、村容村貌越发整洁,清真村的“颜值”越来越高。

产业兴,旅游助推乡村经济

把田园风光的自然环境、农村生态的景观布局、乡土风格的建筑式样、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规划,清真村在富民产业项目建设上狠下功夫。

走进清真村,民族特色随处可见。这座位于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菱塘回族乡境内的古村落,文物遗存众多。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古清真寺曲径通幽,古朴而典雅,前方牌楼门楣上方刻写着的“开天古教”四个大字,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历史。

每当三四月份春暖花开的季节,大巴车载着一车又一车的游客前来游玩。他们的到来为周边的服务业带来了商机,不少村民瞄准了旅游市场,纷纷开始兴办富有回乡特色的“农家乐”。记者了解到,菱塘回族乡每年约有8万人次的游客量,古清真寺 是其中一处重要的旅游胜地。

在距离古清真寺景区不远的清真村草根园内,一棵棵树木正悄然吐露着嫩芽。这座占地50亩的生态园区内,栽植了清真村特色林业树种——榉树。林内不仅有成片的榉树,树下还有一只只扑腾的土鸡。“这是我们专门饲养在园中的散养鸡,土鸡吃林中的青草和虫子,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还能够节省养鸡成本。”养殖户曾庭干告诉记者,每天都有慕名前来的游客购买他养的土鸡,其中有不少都是回头客。

曾庭干的老家就在清真村。2015年秋天,他萌发了林下养鸡的创业主意,便立即与村里的工作人员联系。得知他的创业想法后,村里立即为他物色土地,办理相关手续。有了村里的支持,草根园很快就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几年的经营,草根园现在每年可出栏土鸡2万多只,收益 20多万元。”在园子里,曾庭干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说,现在他正在着手增加养殖品种,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清镇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目前,全村8000多亩耕地已流转85%以上,其中近3000亩栽植了花木。土地流转出去,每年都有固定收益,农民则腾出双手,拥有了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

去年,清真村瞄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土地适度经营进行了中长期产业规划,新建了50多亩的石榴园、100多亩的枇杷园,落实了1200亩的稻虾共作项目基地,培育出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2018年清真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近245万元,其中经营性纯收入95万元,村集体合作社全体社员累计分红4万多元。

“旅游+”战略的实施,使清真村牢牢抓住了“产业富民”的“牛鼻子”,探索出农旅结合的发展之路,推动乡村产业进一步发展。群众既有了财产性收入又有了工资性收入,“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乡风美,留住乡愁留下记忆

 

“要让乡村旅游真正成为‘看得见变化,留得住乡愁,富得了百姓’的富民增收产业。”吴庆才在谈及乡村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时表示。他告诉记者,最近,他正在忙着菱塘回回习俗风情馆的建设。

“这里放的是大型浮雕《回回湾迎客图》,这里将展示回族传统节日内容,那边还有汉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在正在布展的风情馆内,吴庆才向记者介绍着。

将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田园乡村建设之中,使村庄更有灵魂、更具特色。清真村是元代古村落“回回湾”所在地,是菱塘回族乡回民人数最多的聚居地,全村70%的人口是回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回民一直在传承并恪守自身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随着回汉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回民在恪守“清真”特色的同时,逐渐与汉民随喜同乐,体现出“和而不同”的理念,演绎成民族融合的和谐交响乐。

吴庆才说,清真村不仅有回族习俗风情馆,还建设了文化广场、生态休闲公园、村史馆等,力求通过村史馆和“回族习俗”风情展示馆建设,打造清真村闪亮的民族文化名片。清真村还将对农耕文化有关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开发和推介,留下一片乡村记忆。同时,将其作为又一张独特的名片,展示给前来观光的各地游客。

清真村注重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为促进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在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清镇村充分挖掘民族村人文元素,从农民反映强烈的村庄垃圾整治、河塘清理、道路通行条件等方面着手,不搞大拆大建,努力保持乡村特色和集体情感记忆,让田园乡村成为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依托。

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等一块块奖牌、一项项荣誉相继落户菱塘回族乡清真村。“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们清真村会越来越美,我们老百姓也会越来越幸福。”吴庆才信心满满地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