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7 21:25:28 作者:王闻大 来源:今日高邮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老师从县城来三垛中学任教,饱尝了那个时代的艰辛。而幸运之神的眷顾,却为之缔结了一段美满姻缘,“小乔初嫁了”,给苦涩的岁月平添几多甜蜜。后来老师离职深造,亦是在三垛发愤,苦读迎考,终于金榜题名。大学毕业后适逢文革,下放锻炼不料又回到三垛。三垛留下了老师太多的故事,其中,人生三大快事,两件竟直接与三垛有关,真是缘份。
戊戌岁末,一个透着融融春意的冬日,老师偕夫人如约而至。虽79岁高龄,老师仍身骨硬朗,风神依旧,夫人亦典雅娴淑,笑容可掬。我们在老街上漫步,街坊中有人认出老师,一声惊呼:老县长!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师曾任高邮县副县长,以至今天人们仍习惯地这样称呼他。老师向他们亲切点头致意。老街两侧,青砖黛瓦,重门深院,有的墙体斑驳,铺闼子木门筋络突起,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隐约的砖雕、高耸的马头墙依然透着往昔的荣耀。老浴室则重修了门厅,赵家卤味店、冯氏诊所、卞姓铁匠铺等均装饰一新,挂出了新招牌。这一家大概是漕运世家,门楣上赫然挂着“徐氏漕运”匾额,主人正在电脑前移动鼠标,调度车船,与当年操篙使舵的前辈已不可同日而语。走在青石板路面上,老师忍不住惊喜道:哦!老街整修过了!变样了!我这是第一次来。
不过也有遗憾。为了给南水北调(东线)三阳河工程让路,曾经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酒楼拆除了。提到老街上的酒楼,老师怅然地说:那个酒楼,总使我想起鲁迅的小说《在酒楼上》。我想,在那个“深冬雪后,风景凄清”的年代,老师大概也曾踏着“墙角的扶梯”,买醉楼上。故地重来,不遇之感自然会勾起几丝的遗憾。其实,为了给南水北调工程让路,拆除的岂止是一处酒楼?据统计,仅三垛镇区就先后拆迁房庢2000余间,其中甚至有5处清代古建筑被拆毁,《新华日报》曾以“南水北调江苏段文保形势严峻”通栏标题予以报道。古镇三垛为南水北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三垛是个古镇,境内商周遗址就有两处,还有唐宋集镇遗址,出土过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等,这在高邮是绝无仅有的。西汉开通的运盐河与隋初开通的山阳渎在这里交汇,为集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后来,宋代朝廷还在这里开设带有征税职能的“税场”。许多名人如苏轼、苏辙、岳飞、张士诚等在这里留有足迹或功业,应该好好珍惜,多加呵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千万不能再糟蹋了。
在街头的牌坊前伫立,“丰乐街”三字跃然入目。民国元年,武宁乡被分析为丰乐、二沟、延兴、时堡、武胜、临泽6乡(市)。三垛属丰乐乡,遂有丰乐街之谓。而从唐宋至清末延续一千多年的武宁乡却从此在高邮的版图上消失,致使秦少游“流离失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门乍开,一般寻亲潮从海外涌来,少游后人来高邮寻根问祖,竟无人指认武宁乡。历史老人和高邮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汪曾祺闻之不由得一声叹息:连秦少游的老家在哪里,也都搞不清楚,实在有点对不起这位绝代词人。老师对此感触尤深。后经老师及专家学者多方寻觅,终于解开这一历史迷团。接着,老师又为设立永久性地标——“秦观故里亭”几番奔走,可谓殚精竭虑。老师说:秦少游名气很大,影响很广,历史定位很高,不仅是诗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还有政论,治国安邦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都有真知灼见。他写的《蚕书》是我国第一部蚕桑方面的专著,至今仍有相当价值。他编管广西横县,在当地传授、推广蚕桑技术,得到当地人尊敬,死后为他塑像立庙。我们现在讲丝绸之路,其实,没有发达的蚕桑业,丝绸之路就无从谈起。单就这一点而言,秦少游的历史贡献就了不起,秦少游功不可没。三垛是少游故里,应把少游故里建设好,擦亮这张名片。当年的蚕室应当恢复,《蚕书》以及养蚕缫丝的器物陈列其中,让人们身临其境,感悟到丝绸这种软黄金,曾经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对外贸易最重要的物资,由此才衍生出丝绸之路。还有秦少游的“睡足轩”,回迁故里的少游13世孙秦升(福陆公)修建的“秦氏复兴庵”,史志上都有记载,遗址犹存,是很珍贵的文旅资源,应及早修复,供人们凭吊和体验。今年是秦少游诞辰970周年,全国秦观学术研究会和高邮市委、市政府将举行纪念活动,三垛作为少游故里,应该成为纪念活动的亮点。
晩餐是轻松的、愉悦的。两杯下肚,老师的话多了起来。讲到三垛中学首任校长曹韵余,筚路蓝缕,开启山林,兴建全县第一所农村中学。讲到继任校长钱炳之,他抓教育质量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每个教室的后门不得关死,他随时夹着笔记本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坐在后面听课。因此,每一个教师、每一堂课都不敢懈怠。还讲到自己的父亲,讲到故居的街坊,特别讲到夫人。他动情地说:张先生(指夫人)当年学历比我高,家境比我优越,能看上我,是我的幸运。后来我负笈省城,张先生既要周济我,又要抚养小孩……夫人连忙截住,嗔怪他酒多话多。老师应道:今天我是酒多了,话也多了。但是情绪好可以多喝两杯,没有问题,张先生你别担心。年岁大了,别人有三高,我是三不高,没有问题……讲到当年的学生,老师更是眉飞色舞,他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许多学生辍学,老师得挨家挨户登门动员,有一人经动员复学,刻苦用功,毕业后入伍,一路飚升,命运有了大转折;讲到某学生得了他一幅字,还向他索要二瓶五粮液,何故?答曰:为老师扬名,做广告……讲到此,老师不由得哈哈大笑,一脸得意。
那天,老师留下了几幅字,一幅抄录自韩愈《初春小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一幅抄录自《千字文》:“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还有一幅联:“家有登高处,人无下课时”。夫人作了一幅画:“远香”。堪称珠联璧合,纸短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