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温张族谱》解读

2019-05-20 21:11:00    作者: 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徐学林同志上周从网上购得一部《温张族谱》,共6卷。这是张士诚后裔的家谱,编修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与高邮有关系,我花了一天时间进行研读,发现许多很有价值的信息,也引发我一些思考。

张士诚有后人。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率众起兵造反。五月攻克泰州、兴化、高邮等地,同月,张士诚在高邮承天寺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年号“天佑”。三年后迁往平江(今苏州),于1363年又自立为吴王。1366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率二十万大军进攻平江。一座孤城,张士诚苦苦支撑了十个月,终被攻破,张士诚被俘,押到金陵,后自缢而死。史书记载:张士诚被围困时,对其妻刘氏说:“我如果兵败将死,你们怎么办?”刘氏答道:“你不用担心,妾一定不会背弃你。”然后令人在齐云楼下堆积干柴。城被攻破时,刘氏将群妾赶上楼,命养子张辰保放火烧楼,自己也自缢而死。刘氏有两个幼子,藏匿于民间,后来不知所终(明史一百二十三卷,列传第十一)。

而《温张族谱》则很清楚地叙述了张士诚两个幼子的下落。谱中说到,张士诚与刘氏生有五子,长、次、三子,不知所终。四子伏七,字肇之,五子千七郎,由乳母何氏带着避乱到江西黄土坡夹河口。他们过渡口时,被船工温良弼收养,二子遂认温为父,何氏为母,改姓温,千七郎更名为宗武。正因为如此,这部家谱叫《温张族谱》。谱中特别说明:对恩祖温良弼,“后张之子孙,宜祖奉祀而勿替焉。”“恩乳母何氏,秉性醇厚,居心贞诚,不没人善,不矜己长,虽处危乱之时,犹讬孤以逃,虽曰诚祖之恩德所至,亦由乳母之慈爱所积也,张氏之子孙宜配祀太庙,而勿替焉。”

张士诚的后裔现在湖北。被温良弼收养的张士诚的两个幼子,长大后,四子肇之落籍“枝江百里洲”(今湖北省枝江市百里洲镇),五子宗武,15岁时“自江西吉安府黄土坡太平乡沙窝村迁楚,初籍监邑担盐埠,复迁沧湖垸走马岗。”据考证,沧湖垸走马岗在今湖北监利县。宗武57岁去世,与妻于氏生有四子:彦、良、海、亮,张彦居走马岗,张良迁河矿桥,张海、张亮迁蚌潭湾(均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耕读传家,繁衍生息。《温张族谱》主要记述宗武一房世系,至1904年修谱之时,宗武这支家族后裔已历经21世,到现在应该到25世,估计有五六千户。

张士诚后裔的堂号是“高邮堂”。《温张族谱》的封面及边框都有醒目的三个大字“高邮堂”,让我们看了很是亲切。堂号,就是祠堂名号,是一个姓氏或家族的标志,标志着家族的血缘、历史和荣誉。堂号的命名有这样几种类型:一是以姓氏发祥地或该姓氏很有名望的地方命名;二是以姓氏支系或祖先所居地地名作为堂名;三是以具有教化作用的词语作为堂名;四是以本姓先祖之德望、操行、功业或传说故事等命名。张士诚后裔堂号的命名属于第一种类型。这说明,张士诚后裔以他们祖上在高邮称王为傲,高邮是他们世世代代都要记住的地方。

看了《温张族谱》,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张士诚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一代英雄。我们高邮能否在挖掘张士诚遗迹上做些文章?比如:我们在博物馆设一个专柜,展示“天佑通宝”钱币。张士诚1353年在高邮称王后,即毁铜佛像铸“天佑通宝”钱。张士诚在高邮整整三年时间,割据一方,“天佑通宝”是市场流通的货币。“天佑通宝”传世品较少,但应该算是张士诚的遗迹。再比如,张士诚称王的承天寺,元代至元年间,由把常法师所建,是高邮八大寺之一。解放后承天寺改为承天寺小学,后来成为肉联厂所在地。如今,承天寺早已不在,但承天寺地基还在,张士诚在此称王、乾隆皇帝驻跸承天寺的故事还在,凭吊张士诚的诗词还在。文化部门能否在承天寺旧址上立一块石碑,记录张士诚在此称王的这段历史。还可以创造条件,对原承天寺旧址环境做些改造,展示部分承天寺遗址。此举不但传承高邮历史文化,同时也作为一个文化旅游点,吸引全国各地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张士诚的后人来高邮参观、凭吊。这也是挖掘姓氏文化资源,助推高邮旅游发展。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