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0 21:13:41 作者: 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较大的驿如马嵬驿,还设有佛堂;褒城驿还有池、舟、轩。一般的驿也有亭有楼,有东厅西厅,附近风景宜人,树木成荫。
高邮的盂城驿也不例外,明代南昌人高邮州官赵来亨《公馆记》一文说得非常透彻: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毁于倭火的盂城驿“驿几墟矣”,但是“惟兹南北要冲,若司里不授馆,道茀壅宾,有司之罪也。”经过修茸的盂城驿“皇华有堂,堂构峨峨,后寝渠渠,缭以周垣,启以高门,赭垩黝碧,闳敞炜煌。复于旁南,别为公馆,以馆宾之。”这当是对盂城驿建筑风貌的真实写照。驿舍不仅为送往迎来的场所,也是文人墨客荟集的地方,许多官宦、文人、士绅、商贾,在这里吟诗作赋,舞文弄墨,抒发离愁别恨,更有许多迁客骚人在这里挥毫题壁,寄托衷肠。大凡著名诗人都曾在驿舍留下了不朽诗篇,不管打开哪一位著名诗人的全集,都可以找到他们在驿馆的足迹:
唐·李白《答裴侍御……》:“君至石头驿,寄书黄鹤楼。”
唐·杜甫《宿白沙驿》:“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
唐·白居易《宿阳城驿对月》:“凤凰池上月,送我过商山。”
唐·元稹《三泉驿》:“三泉驿内逢上巳,新叶趋尘花落地。劝君满盏君莫辞,别后无人共君醉。”
唐·杜牧《三山驿伏览座主舍人留题》:“怀恩泪尽霜天晓,一片余霞映驿楼。”
唐·柳宗元《长沙驿前南楼感泪》:“今来数行泪,独上驿南楼。”
宋·陆游《平阳驿舍梅花》:“江路轻阴未成雨,梅花欲过过沾泥。远来不负东皇意,一绝清诗手自题。”
宋·王安石《题江亭驿舍》:“江晴日暖芦花起,恰似春风柳絮时。”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元·萨都刺《太平驿即事》:“驿鼓高悬使者稀,溪云断续树参差。”
清高宗(乾隆)《开山驿》:“开山向平野,东北济域垂。”
至于文人雅士宿盂城驿有感而发的亦是不胜枚举。
我们可以看出,馆驿的实际使用功能远远超出馆驿的法定功能。这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新开设的盂城驿在选址时还必须考虑到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必须尽可能地选择风景秀丽的地段,以满足馆驿的实际使用功能。现在我们来放眼欣赏一下盂城驿周边的环境:盂城驿西有大运河,水波浩渺,垂柳婆娑,这里有高邮八景之一 ——“邗沟烟柳”;大运河以西是高邮湖,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这里又有高邮八景之一 —— “西湖雪浪”;东南有马饮塘,中央还有柳荫禅林,盂城驿正南有华严寺、福海庵、南斗坛以及唐公祠、山川坛;其北,登临鼓楼可眺望南门望云门、宋代古城墙、魁星阁以及镇国寺、净土寺,象这样优美的外部环境,应该说美不胜收。
盂城驿紧挨热闹、繁华的南门大街,不外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明时南北两京并设,高官显宦往来如梭,明朝南曲之冠王磐(高邮籍)在著名的《朝天子·咏喇叭》中描述“官船来往乱如麻”,当为盂城驿边大运河上喧闹场景的真实写照,盂城驿秦邮公馆有送礼房五间,亦可见来往官员之频繁。其二,众多的中下层官员、文人雅士下驿站驻公馆,逛街市,寻消遣,以上人等构成了两股强大的消费力量。其三,上文述及盂城驿是里下河平原粮食和食盐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也是上河——大运河南北货物运往里下河腹地的中转站和集散地。盂城驿马饮塘和南门大街一带店铺林立就毫不奇怪。盂城驿刺激了南门大街的繁荣,南门大街也借助盂城驿的发展愈显繁华。其四,就盂城驿本身编制而言,有“驿丞一人,攒典(驿丞的助手、师爷)一人,棚头(棚,清代陆军编制十四人为一棚)三名,差头一名,兽医一名,马夫六十一名,旱夫二十三名,水夫一百七十名”(《高邮三续县志》)一个如此规模的驿站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消费团体。其五,唐宋以后,特别是元明,邮驿传递私人书信业方兴未艾。元?萨都剌《过界首驿》说:“行人马上得家书”,便是证明。总之,盂城驿的兴隆,更加刺激了南门大街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最后再说一下马饮塘。《高邮三续州志》载:盂城驿有“站马六十五马匹”。驿站的设备都有一定标准,称为“额设”(定额)。洪武元年规定,如要冲去处或设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马匹多少是区别驿站大小的主要标志,六十五匹驿马当说明盂城驿是处中上等的驿站,一个重要的所在。对于六十五匹驿马来说,马饮塘当是最佳的饮马之地,歇息之所。
综上所述,新建的盂城驿必须紧靠京杭大运和河堤驿道。为了从里下河腹地调运粮盐,它还必须位于南、北澄子河与大运河的交汇点。驿站设于城门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有条件它还应该尽可能毗邻风光带和紧挨热闹的街市。最后,一个不大不小的饮马塘也很重要。当然,中国之大,各地自然不尽相同,不能强求一律,但是作为新建驿站的选址时总得充分考虑它这些共性的因素。
以上所述只是个人管窥蠡测,或有不少谬误,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同仁批评指正,把邮驿文化的研究推向纵深。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阅了刘广生总编《中国古代邮驿史》一书和杨正泰教授《明代国内交通路线初探》一文,在此谨表谢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