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3 19:39:27 作者:□ 葛维祥 来源:今日高邮
在我市惠民花苑小区,记者见到了古稀老人朱继霖,他个子不高,衣着朴素。家中陈设最为醒目的,是客厅柜子上摆放的几件西洋乐器,以及一摞鲜红的荣誉证书和奖杯,其间夹着两张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颁发的音乐版权注册证书。记者注意到注册版权的音乐作品《和田 祖国爱着你》《亲亲的一家人》等都和新疆和田地区有关,记者的不解之问打开了朱继霖的“话匣子”。
响应国家号召 自小喜爱音乐的“小不点”加入支边大军
朱继霖告诉记者,他1950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父母都是京剧票友,父亲喜欢唱梅派,当教师的母亲喜欢唱老旦,对音乐和艺术的喜爱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1966年初中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自愿报名参加了支援边疆建设大军,被分配在新疆和田丝绸厂,成为了一名机器维修工,一干就是14年。工厂的生活和劳动是刻板而又机械的,其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为工友们歌唱或弹奏乐器,由此成为厂里的“讨喜宝”,车间有了他时常充满欢声笑语。朱继霖介绍,为了吸收到新疆民族音乐的丰富营养,他曾悄悄跟着当时的文工团,下乡进村,聆听、观摩苏来曼和苏迪娅的“莱帕”歌舞和民族器乐曲演奏,并结交了许多维吾尔族朋友。
沐浴改革春风“机修工”考取艺校徜徉音乐殿堂
“原以为这一辈子就和机器打交道了,谁料想国家改革春风吹,我还能上大学,进入音乐艺术殿堂深造。”朱继霖感慨地说。1980年,也即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三年,朱继霖考取了新疆艺术学院作曲专业。1983年,他学成毕业,被分配到新疆和田新玉文工团,担任文工团演奏员,从事长笛、单簧管演奏兼指挥。“新疆和田新玉文工团成立于1957年,文工团还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呢!”朱继霖难掩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在文工团工作期间,朱继霖如鱼得水,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他非常珍惜,也非常用功。朱继霖回忆,当时自己个头小,背着七、八十斤重的大贝斯到处演出,尽管很累,但是心里觉得美滋滋的。他还不断拜师学艺,先后师从新疆音协副主席周吉等人学习作曲,使他的创作能力得到了长足提升。在文工团的岁月里,朱继霖创作了多首具有新疆地域风情的民族歌曲,深受群众喜爱。在第三届《天山之声》音乐会上,他与维吾尔演奏员努尔买买提合作的单簧管独奏曲作品获得音乐会作曲和配器三等奖,后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播出。此外,创作歌曲《丝绸姑娘爱什么》获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工会举办的职工歌曲比赛三等奖等奖项。
正当朱继霖在新疆和田新玉文工团干得得心应手、事业蓬勃上升之时,1992年,他却选择了调离。
放弃“铁饭碗” 又经历下岗 但对音乐的追求始终不弃
俗话说:自古忠孝两难全。当面临个人衷心喜爱的事业与亲情呼唤回归产生碰撞时,该如何作出抉择呢?朱继霖选择了“百善孝为先”。1992年,他应老父亲的多次亲情呼唤,回到高邮工作。其时由于人才流动体制的约束,他原在文工团的事业编制不能调转,这就意味着,要调回高邮,必须放弃这一“铁饭碗”,只能以工人身份调到大集体企业。朱继霖最终放弃了事业编制,回到高邮一家集体企业工作。1998年,企业改制,朱继霖下岗了。
下岗后,朱继霖自谋职业,自力更生。他办过音乐培训班,此举在当时引领先河。但囿于当时人们的认知和经济收入局限,他的培训班开设时间不长就“夭折”了。后来朱继霖还卖过水果、开过小店,干过机修。在为生活奔波之余,他对音乐的追求从未放弃。1996年,他创作的交响乐《麦西莱普畅想》获得中央乐团和征集主办方的好评,被评为优秀奖,这是一部以维吾尔民族特有的曲式来创作的小型交响乐作品,被中央乐团在中国大剧院演奏。
人生花甲“又一春” 十年谱写八百余首华彩乐章
2009年,本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朱继霖却还要为病儿治病而奔波。也就是在这一年,朱继霖获知网上创作音乐作品可以获得报酬。于是,他“迷”上了这一行,成为一名专职音乐人。起初,他靠手写曲谱,编配等操作很不方便。后来,他购买了一台二手电脑,购买光盘视听教材跟着自学。现在,朱继霖能够熟练地在电脑上进行谱曲、配曲、合成等创作。记者在他的家中看到,他的卧室就是创作室兼录音棚,一台电脑就是他的全部设备。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他却谱写出了一曲曲情真意切的歌曲《中国颂》《伟大中国梦》《梦回草原》《世界听懂了你》等,受到了圈内人士的喜爱和追捧。十年来,他先后应圈内音乐人邀请谱曲,自己创作或参加各类比赛等,由他作词、谱曲、演唱的歌曲达到800余首。音乐风格以民族歌曲居多,兼有流行等多种曲调风格。记者注意到,在网上平台,他创作的作品统计界面的点击浏览量显示多数在10万以上。
朱继霖今年已年届古稀,当他谈及音乐创作时,“索索拉哆……高邮那个锣鼓不出乡哎”,一首名为《新水乡号子》的新高邮民歌的悠扬曲调从他口中“汩汩流淌而出”。此时的他双目似乎有一种穿透力,整个人一下子精神焕发,神采奕奕,滔滔不绝。朱继霖坦言,音乐创作犹如十月怀胎,个中滋味只有自己体会,他时常半夜三更突发灵感,想出一个音符或一句歌词,就立即跃身起床,投入创作或记录下来。一路走来,朱继霖不仅收获了音乐成果,而且增加了家庭收入,乐此不疲。
岁月如歌,朱继霖的人生就如一首“变奏曲”。回忆自己的人生过往,他表示,历经磨难,得大于失。有生之年,朱继霖希望,能发挥自己所长,挖掘高邮老民歌,开拓新民歌,以高邮民间文化和历史文人作品为题材,创作更多的音乐作品,同时,将为新中国70华诞尽情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