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舅甥俩的支教情

2019-08-15 21:10:49    作者:翁正倩    来源:今日高邮

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孕育着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缔造着属于我们的“中国梦”。“中国梦”不是华丽的数据堆砌,不是单纯的“大国崛起”,它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行百里者半九十,为了“中国梦”,一批又一批的国之栋梁筑梦边疆,在祖国的边疆发光发热。在我市第二中学也有这样两位教师:一位是政治教师袁良萍,从2014年至今三次赴西藏支教;一位是化学教师郭永伟,2017年赴新疆支教三年。他们既是同事还是舅甥关系,郭永伟是袁良萍的舅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大爱无疆”,彰显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次赴藏支教 收获远比付出更多

记者初见袁良萍时,她略显黝黑的皮肤上有着一抹淡淡的高原红,还有一些零星的小痘痘,当记者问她这是不是长期在西藏生活形成的,她丝毫不介意地告诉记者:“我脸上的痘痘是去西藏后气候不适应和水土不服导致的,但是我一点都不后悔,在那里我收获的更多更有意义。”在和她的整个交谈中,她大方的谈吐、自信的状态无不让人瞩目,那些痘痘更像是她援藏支教获得的一枚枚勋章。

谈起援藏的初衷,袁良萍反问了记者一个问题:“你有过西藏情结吗?当初就是单纯地想去支教。”于是,袁良萍主动请缨作为江苏省首批(组团式)援藏的教师。据她回忆,2014年8月17日当天,她从南京乘飞机前往西藏拉萨,还有半小时快到拉萨的时候,由于当天拉萨的天气比较恶劣,雷电交加,飞机只能备降回成都,经过两天的时间才到达拉萨。抵达的那一刻,新鲜的空气、湛蓝透亮的天空、特色的藏族风景将途中的疲劳一扫而光。“我去拉萨之前做足功课,尤其抵达后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要走路慢、说话慢,但当看到眼前的一切时太激动,小跑了起来,一下子就起了高原反应,头昏脑涨。”袁良萍说。经过将近十天左右的适应,她才开始了拉萨的正式生活,2014年至2015年期间,她所教的是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的两个高二班级。

第一次支教结束后,带着对拉萨学生的恋恋不舍,2017年她再次申请进入高原,这次主要教导的是拉萨市江苏实验中学初一的学生。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袁良萍结合前一次的教学经验,摸索出适合藏族学生的教学模式。在一次课堂上,一位叫旦增次珠的学生课文背诵得非常流利,为了鼓励他,袁良萍便问他想要什么小奖励。班里的学生都喊着让袁良萍帮他买袜子,袁良萍这才注意到,当时还是冬季,旦增次珠却是光着脚穿着鞋子,当她将所买的袜子交给旦增次珠时,这个男孩子腼腆地带着笑说了声“谢谢”。“这声‘谢谢’非常珍贵,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深受感动的袁良萍告诉记者,学校学生大多是“三包生”(包吃包住包学费),即便如此,班里还是有不少贫困生连生活费都难以维持。每次从拉萨回高邮后,她就到处问同事、朋友有没有人愿意资助她的学生,她笑称自己就像是一个“化缘人”。

她的不断付出也得到了学生们的真情回馈,今年的上半学期,学生们从其他老师口中得知了袁良萍回江苏的消息,多次挽留,希望她能够留下陪伴他们到中考毕业。袁良萍便和他们定了个小约定,只要他们期末表现好,她就继续申请留下。“我舍不得他们,这一届学生从初一开始就是我教导的,即使没有约定我也会继续留下。”袁良萍笑道,学生们也确实做到了,期末考试全班成绩非常优秀。

今年8月8日,袁良萍第三次踏上赴西藏支教之路。在出发前,她获知和她同样援藏的两位人员因高原反应导致身体疾病去世的消息,身边不少朋友劝说她留在高邮,但是她坚定地说:“我和学生们都约好了,一定要去,我绝不畏惧,也绝不后悔。”

亲友互相扶持 “大爱”“小家”共同守护

除了教师的身份,他们还是父母,还是子女。在和记者的交谈中,他们所表达出的唯一惋惜就是错过了太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2017年,郭永伟的父亲(袁良萍的外公)身体不太好,需要住院治疗。此刻的郭永伟正在新疆支教,家里的两位姐姐岁数也都较大了,第一次援藏归来的外甥女袁良萍和外甥女婿(袁良萍的老公也是二中教师)肩负起照顾外公的责任,几乎每天都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他们告知郭永伟别太担心,一切有他们,一切有家人。在暑假前夕,郭永伟父亲病重,身在新疆的郭永伟着急又无奈,当时正值学校期末考试,回家的话担心影响学生考试。在学生考试结束后他立刻返回高邮,终日守在父亲床前陪伴,七天后父亲离世,至今这都是郭永伟心中的痛。

除了对父亲离世的悲痛,错过儿子高考的郭永伟一样感到遗憾。2018年,儿子进入高三最后的冲刺阶段,援疆的郭永伟害怕打乱孩子学习和作息节奏,并没有刻意地更多去联系,而是希望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我当时急切地想回家,哪怕默默陪着他都觉得心里踏实一些,但是这万里之遥,来来回回时间较长,我不能因为自己而落下学生们的功课。”郭永伟向记者诉说道,他最终没能亲自送儿子走进考场,妻子和儿子对他工作的高度支持,让他既心怀感激又略感愧疚。

错过孩子成长的袁良萍也有着相同的感受,2014年第一次援藏,她的小孩上一年级,正是学写汉字的重要时期,而现在孩子的汉字写的不是那么漂亮,她觉得这和她不能每天督促和教导是有关系的。甚至在孩子小学第一次家长会上,还闹了一个小乌龙。她笑着告诉记者,孩子家长会当天她的老公有工作在身,于是郭永伟便代替他们去帮孩子开家长会,巧合的是孩子的班主任是郭永伟曾经的学生,班主任竟以为孩子是郭永伟的“小二子”,这让他们哭笑不得。而在她援藏期间,孩子的接送一直是个大问题。在郭永伟不援疆期间,都是他和袁良萍的老公互相协调接送小孩;在郭永伟援疆后,她和老公的同事们也纷纷加入接送小孩的暖心大队伍,学校自然而然地形成谁有空谁就帮他们接送小孩的氛围。“我真的非常感谢大家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袁良萍感激道,正是有着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她和舅舅才会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郭永伟和袁良萍,一个援疆、一个援藏,他们为当地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家庭之间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亲情令人动容。“大爱”和“小家”,是他们之间最能够引起共鸣的话题,在他们的“大爱”里,无不体现出对“小家”的深爱;在他们的“小家”里,无不蕴含着为人奉献的“大爱”。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