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9 20:55:22 作者: 杨晓莉 王林山 张玉婕 来源:今日高邮
眼下正值汛期。日前,市融媒体中心资深摄影记者王林山拍摄的一组反映1991年特大洪水的老照片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这几张照片中,有广大干群合力挑泥打坝、打桩筑堤的画面,有公安民警、民兵等转移受灾百姓的场景,有炸坝行洪的震憾瞬间。王林山告诉记者,这组照片是他于1991年7月中旬拍摄的,真实反映了1991年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上级决定炸坝行洪的那段历史。
高邮,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又曾饱受水患之苦。新中国成立前,高邮湖洪水经常冲决运河堤防,给里下河人民带来灾难。据《高邮县志》记载,自1591年至1948年的357年间,高邮共发生了127次较大水灾,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特别是1931年8月26日凌晨,高邮运河多处决堤,特大洪灾瞬间爆发,千万百姓顿遭灭顶之灾。当时的史料记载:狂风骤雨致湖啸,运堤高邮段溃决26处,受灾民众约58万户350万人, 77000多人死亡。
时隔60年,1991年的特大水灾成为许多高邮人印象中最深刻的记忆。翻阅《高邮年鉴》,上面详细介绍了1991年特大洪涝灾害的汛情和灾情:1991年,全境两度入梅。梅雨天数长达42天。5月21日入梅,至6月16日歇梅;6月29日再度入梅,至7月15日出梅。梅雨期内下暴雨8场,总降雨量1059.7毫米,是1931年降雨量的2.01倍。高邮湖超常年高水位行洪。三河闸连续泄洪129天,受此影响,高邮湖超警戒水位8.4米行洪30多天,行洪天数为1949年以来之最。7月11日至12日,高邮湖御码头水位、菱塘水位分别为9.22米、9.27米。高邮湖水位仅次于1931年(9.46米)和1954年(9.38米)。同时,内河水位均超警戒水位。6月中旬,因降雨量过大,内河河水暴涨,均超高邮内河警戒水位1.8米。7月11日,三垛水位高达3.45米,八桥水位高达3.7米,分别比历史记录最高水位3.04米高出0.41米、0.66米。7月19日,高邮市深度积水面积1148平方千米,7.2万公顷农田全部受淹,10多万农户、45万多人被水围困,是全省仅次于兴化市的第二重灾县(市)。全市直接经济损失9.35亿元,其中农村乡镇直接经济损失7.35亿元。
说起这场特大洪水,家住高邮镇湖滨村的村民谭国兰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那时候湖滨村叫曹湾村,靠近运河堤,没有大桥,进城都需要靠摆渡。那一年夏季,雷雨天气不断,高邮湖水位不断上涨,夜里睡在家中都能听见洪水拍岸的声音,村民们人心惶惶。没多久,村干部上门做工作,动员村民离开家园投亲靠友。“那年我女儿刚出生不久,虽然舍不得离开家,但性命要紧,附近村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家。”谭国兰说,那时候,自己抱着襁褓中的女儿,乘坐摆渡上了岸,拖家带口地住进了城里的姐姐家,直到3个月后才返回家中。
对这次特大洪水记忆深刻的远不止谭国兰一人。周山镇吴堡村村民杨琳告诉记者,1991年自己7岁,家门口的六安河河水猛涨,门口的码头原本有13个台阶,最后只剩下1个台阶露在水面上。“那时候,许多人家都有农用水泥船,大家纷纷在船上搭起帐篷,晚上一家人蹲在船上,防止洪水到来。”
灾情发生后,国家、省、扬州市有关领导纷纷到高邮视察灾情、指导抗灾、慰问灾民,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均派出人员到高邮参加抗洪抢险。据资料记载,全市共投入抗洪抢险排涝劳力23万多人,转移受灾群众8.5万人,投入抗灾资金9250万元。1984年至2000年担任水利局局长的杨春淋回忆,那段时间,防灾防汛工作成为全市主要工作,市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都是吃住在防灾防汛指挥部,大家都绷紧着一根弦,一刻都不敢掉以轻心。在灾难面前,大家齐心协力,抵抗洪水。
杨春淋告诉记者,7月15日,国务院抗洪救灾工作组到我市视察灾情。是日下午5时,市委、市政府召开实施湖滨乡破圩分洪行动紧急会议,传达国家、省、市对湖滨乡1.3千米南北大圩进行爆破实施泄洪的决定,以确保里运河大堤安全和里下河广大群众生命安全。这一决定必将对湖滨老百姓造成一定损失。“炸坝行洪”除了老百姓需要转移外,百姓们1万多亩长势喜人的庄稼也会颗粒无收。为了保护群众利益,市委、市政府一边组织湖滨乡和高邮镇太平村的3000多名老百姓撤离,一边向上级申请,希望能改变这一决定。“在炸坝决定下来前一天,我还和市领导在南京水利部门做工作,然而决定已下,难以更改。”杨春淋说道。
《高邮市水利志》上详细记录着“炸坝行洪”的时间。7月25日,南京军区某部工兵二团180多名官兵奉命到湖滨乡接受破圩分洪爆破任务。7月26日20时,湖滨乡南大圩爆破成功,南大圩被炸开400米长的缺口;28日18时30分,湖滨乡北大圩爆破成功,北大圩被炸开400米长的缺口。
杨春淋告诉,在爆破工作开始前,老百姓都已安全转移。爆破工作由部队官兵具体负责。两次爆破时间都在晚上,湖滨附近一片漆黑,许多老百姓蹲在岸边痛哭,那场面,现在想来心里都是酸酸的。“1991年的特大洪水虽罕见,但除了经济损失外,并未出现人员伤亡。”杨春淋说,“炸坝行洪”前后,上面不断有救灾物资送来,全面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新民滩1.3千米南北大圩成功爆破,为清障泄洪作出了贡献。当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洪水要给出路,人民生产生活也要给出路”的方针。11月13日 ,淮河入江水道湖滨新民滩保安圩工程开工,至次年1月20日竣工,历时 2个月完成了土方265万立方米,新筑大堤9.55千米,并在东侧留有450米的宽度筑南北大堤,与运河西堤封闭交圈,供湖滨乡人民生产生活,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经过1991年特大水灾,我市抢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遇,全面拉开河湖堤防达标建设,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固湖西大堤,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兴建环湖防洪旅游大道、高邮湖控制线漫水闸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新建和完善,使高邮湖防洪大堤标准得到进一步提高, 昔日的洪水走廊变成了安全生态通道。据市水利局局长潘玉华介绍,目前,我市湖西地区基本达到高邮湖水位9.5米不出险、里下河骨干河道行洪能力基本达到50年一遇、城区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的标准。
事实也证明,自此以后,我市抗洪能力不断提高。继1991年之后,我市先后于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分别发生了较大汛情,特别是2003年水灾严峻,降雨总量不亚于1991年,然而灾情却明显轻于1991年。每到汛期,高邮人再也不担惊受怕。“以前一刮风下雨,心就拎起来了,害怕再次遇到洪水,现在丝毫没有这样的担心,再也不担心洪水来袭,破坏家园。”谭国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