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攻苦力学 孝义立身——清代高邮鹤来堂夏氏家族的家风

2019-12-12 20:23:55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据《高邮州志》和有关文献记载,高邮鹤来堂夏氏家族,在清代200多年时间里,从二世祖夏惟庆开始,繁衍10世,为高邮名门望族。据不完全统计,这个家族在清代出过67位秀才,6位举人,6位进士,嘉庆十三年(1808年)朝廷下旨,夏之芳、夏之蓉入祀乡贤祠。为什么这个家族如此辉煌?经研究证明,因为这个家族有着良好的家风。

家风又称门风,指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培养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在大量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研究发现,高邮鹤来堂夏氏家族的家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攻苦力学,二是孝义立身。

夏氏家族属书香门第,文化世家。他们对子孙的要求是“勤奋读书,攻苦力学”。比如四世祖夏闻政(国学生、文林郎),对子孙督学甚严,他7个孙子,其中3个考中进士,1个考中举人,3个为秀才。《夏检讨公年谱》中记载:夏之蓉(癸丑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广东、湖南学政,福建正主考)16岁时,经常“晏起”(即迟起,起得晚),有一天他的祖父西涯公,就是夏闻政经过他的寝室,“见其晏起,以寸纸书置几上,云:一日之气在于寅,日高三丈尚睡不起,非宜也。公见而悚然,粘之砚屏,奉为规戒,自是由少至老,居家出外,无一日晏起”。《高邮州志》“列传”中介绍:夏洪基(秀才)、夏洪畴(秀才)“少承庭训,闭门读书”。夏廷芝的长子夏葆春(癸酉年举人,曾任山东滋阳、曹县、曲阜知县,擢曹州同知)“幼承家教,才华富赡,试必登前茅。”次子夏光春(秀才)“敦行嗜学”。夏之蓉曾孙夏齐林(秀才)“一生居心恬淡,惟知刻苦学问,一切丝竹之娱,禽鸟之玩,皆深恶痛绝,非其所好。”

夏氏家族中的精英学子,大都是既为官,也为文,著书立说,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嘉庆高邮州志》“艺文志”中记载了9位夏氏子孙所著的28部著作。王鹤先生编著的《古代诗词咏高邮》一书中选载了14位夏氏子孙155首诗词。夏之芳(雍正元年进士,曾任兼理台湾学政的巡台御史)所著《台阳记游百韵》《奏疏(13篇)》汇编在《巡台御史巡台文献》中。在科举时代,这种浓烈的读书和做学问的氛围在夏氏子孙中形成了一种精神力量,从而促进这个家族科甲不绝,人才荟萃。

家风有着榜样性、传承性特点。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性格特征,一旦形成,对家族子弟有着熏染影响、润物细无声的意义。研究鹤来堂夏氏家族知名人物,我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孝义”的品德。州志记载:夏闻政“性孝友,昆弟十人,至老无违言。与人交必以诚。”“邮若水灾,倡建育婴堂、施药局,全活以千人计。”夏之蓉“性笃孝”,8岁随爷爷夏闻政一起吃蟹,他把蟹黄积累起来,自己不吃,问他为什么?他说留给母亲吃。“兄弟七人,蓉居中,毕生无闲言”。夏廷芝(癸丑年进士,先后任国史馆纂修、翰林院侍讲、山西督学、河北学政)的好友“文肃公卒于京邸,其嗣念孙方幼稚,廷芝令受业于门,勤心训迪,俾底有成。”文肃公即王安国,雍正二年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是高邮人,与夏廷芝是同乡好友。王安国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念孙年幼,夏廷芝将王念孙收归门下,细心教导。最终王念孙于乾隆四十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郎中,监察御史,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夏葆春“父丧殡葬以礼,事继母唐宜人如生母,抚异母弟友爱弥笃,终身无闲言”。夏味堂(丁酉年举人,候补知县),“年逾五十后,以桑梓公事为己任,自学田、书院、普育两堂、同善会,以至灾荒捐赠煮粥、挑浚市河及濯衣河诸善举,皆加意振兴,垂老不倦”。夏子鐊(同治癸亥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山西鄕试正考官、四川学政)“任满谢病归,居家闭门读书,惟事关地方利害,有司造门而请,乃出而剀切指陈。性极友爱,弟兄五人,从无疾言遽色,至今子孙犹聚族而居。”行孝重义是一种优良的传统美德,它能给家庭带来欢乐,给家族带来温暖,给社会带来和谐。鹤来堂夏氏正是在“孝义”家风的浸润下,繁衍生息,繁荣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儒家有句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而要齐家,形成敦厚的家风尤显重要。高邮鹤来堂夏氏家族文化积淀深厚,家风清正,值得夏氏族人,乃至我们高邮人好好学习和弘扬。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