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1 17:50:09 作者:□ 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汪曾祺先生的百岁诞辰。我们深切地怀念他。人们常说汪曾祺是“永远的汪曾祺”,为什么是“永远”?汪曾祺说过:“一个人被人说是‘人很好’并不容易,我以为这是最高的称赞。”接过他的话,我们可以说:汪曾祺人很好,文章也很好,汪曾祺的为人为文都很好,他的精神、道德、文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所以说汪曾祺是“永远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可贵精神体现在他对美好事物永远的执着追求。他的一生坎坷,但从不埋怨谁、责难谁,他伤感中存慰藉,磨练中有财富,挫折中有乐趣,痛苦中有甜味,他永远地热爱生活,生活得有滋有味,充满着生气。不管怎样,他说:“我的作品内在情绪是欢乐的,我们今天应该欢乐。”
在道德方面,他说“实近儒家”。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仁爱,他爱他人,爱家人,爱自己,爱事业,爱祖国,爱家乡,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风光、风物、风情、风俗,爱得是何等的真挚与深沉。他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古今文化都爱。
他为人正直、善良、真诚、通达、平和。他关心人,他听说我生活中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就写信来安慰我,鼓励我一切向前看。他关心青年人的成长,更寄希望于青年人。这些美德均连通着仁爱。
他的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都闪耀着异样的光芒,其特点可以归纳为人文性、和谐性、审美性、独特性。
人文性。人文性是以人为本的各种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现在一般概括为:植根于内心的素养,推己及人的善良,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无需提醒的自觉。他的文章要“有益于世道人心”,要给人间“送小温”,要“滋润人的感情”,他很少写坏人,要“健康,引人向上,增加对生活的信心”,“再使风俗淳”,处处释放出善意。善是为人的本质。
包容性。他曾跟我说过:什么茶都喝,什么酒都饮,什么烟都抽。他的文章“兼容并纳,不今不古”。因为包容,所以和谐。“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和合故能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和谐。他写了故乡高邮很多的人和事,“店铺、手艺人使我深受感动,闻嗅到一种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生活气息。”“旧社会的悲哀和苦趣以及旧社会也不是没有欢乐,不能给今天的人一点什么吗?”“我永远忘不了故乡(高邮湖上空)紫色的长天。”包容,和谐应当是任何时代的主旋律。和谐是审美的一种高境界的美。
审美性。美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汪曾祺说:“美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是医治民族创伤,提高青年品德的一个重要举措。”人们应当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歌颂美、创造美。美会给人以智慧、信心和力量。小英子崴荸荠在泥地上烙下的脚印,美;巧云和邻居的姑娘、媳妇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美;《岁寒三友》中的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间患难见真情的友谊,美;在《异秉》中的薛大娘身上显示出在别样视角下的美。
独特性。汪曾祺小说、散文题材显示的独特性可以使他的文名载入史册。文学作品写高大上的英雄人物可以载入史册,而汪曾祺从挑夫、走卒、手艺人、小商人、教书的、画画的等平常人中,认真观察,深刻挖掘他们身上的那种平平常常心、真真实实爱、潇潇洒洒活的品质予以艺术形象地表现,而且会贯穿着深刻的思想珠玑,同样会给人以认识、教育和美感作用。
汪曾祺的不少文章再现了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样式,他们的所说、所为、所想、所爱同样感人至深。
读汪曾祺的文章,人们如同不断欣赏着别具水乡特色的风情画、风俗画。有的知名的外国作家看到汪曾祺的《大淖记事》《受戒》后真想到高邮来看看。
汪曾祺写文章很重视语言的锤炼,他认为“作品的语言反映出写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语言的美不在于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语言第一要准确。读了他的文章后,感到他的语言修养实在是高。他的语言风格是平实、淡雅。他喜欢“平实”。平平常常人,实实在在事,平实中显真情。他是一位抒情诗人,因为平实的抒情更易打动人心,抵达人的心灵深处。他的语言淡雅,淡,平平淡淡。他的淡是浓后淡,淡中味更浓;雅,正也,他说“通俗则雅”,雅中更显美。平实淡雅,和谐隽永。他的文章努力做到“以己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汪曾祺的精神、道德、文章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发前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永远的汪曾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