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北 澄 子 河 解 读

2020-08-18 23:07:43    作者:□ 勤 道    来源:今日高邮

在研究大运河时,有人问我,北澄子河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它对高邮产生过哪些影响?它的前世今生蕴含着哪些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我查看了一些资料,做了一番研究,答案逐步清晰起来。

一、北澄子河开辟了高邮东西水路通道

高邮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边是低丘平岗地貌,海拔12-20米。中间是780平方公里的高邮湖,湖底海拔一般在4-4.5米,汛期水位8-9米。而运东地区海拔高程为1.85-3.85米,最低处海拔只有0.75米。水往低处流,由西向东的水必须有个通道,北澄子河由此诞生。

史料记载,北澄子河最早的名字叫运盐河,亦名东河、闸河。《扬州府志》(雍正年间修):“东堤者,高邮之东河塘也,其河曰运盐河,而其西则为官河,堤亦曰运河堤,即唐刺史李吉甫所筑平津堰。……自高邮至兴化则谓东河塘也,东河塘实自平津堰始焉”。由此可见,北澄子河最早是在唐代形成的,距今约1200多年。

唐元和三年(808年)九月,李吉甫辞去宰相职位,出任淮南节度使。《新唐书·李吉甫传》记述:李吉甫在淮南三年,奏请朝廷免去当地百姓欠租百万石。他率领民众在高邮筑堤(那时高邮湖有几十个小湖泊)为塘,修筑富人塘、固本塘。其堤平时能蓄水,灌田万顷,水大了则向下游泄去,所以叫平津堰。而向下游泄水,就形成了东河塘,就有了运盐河。

北澄子河上游承接运河之水,运河水从琵琶洞经市河到傅公桥,再到北澄子河。北澄子河实际上是大运河向里下河的一种“延伸”。

《乾隆高邮州志》记载: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郡守毛泽民于此河置泄水涵管,堤南北遂成良田。元延祐五年(1318年)对运盐河进一步开修,到了明清时期有过多次疏浚,其中大的疏浚就有10多次。

1984年在五里坝兴建了高邮船闸,该闸可容纳千吨船队,船闸经6公里长的引河(原盐河)与北澄子河相接,可通往里下河各地。高邮船闸为大运河高邮段通往里下河的唯一通道。2014-2016年对该船闸进行扩容改造,通航能力较老船闸提高两倍。

1988-2005年,政府对北澄子河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和拓宽,通航能力大幅提升。从2018年开始国家对北澄子河按照3级航道标准进行整治,改建桥梁9座,北澄子河已经成为江苏省重要的干线航道。

二、北澄子河带动了沿线经济的发展

北澄子河西自城区泰山大桥,东至河口,抵兴化南官河,入白驹、刘庄二闸下海,在高邮境内全长33公里。历史上称北澄子河河南为南下河,河北为北下河。

北澄子河有两大功能:一是排涝灌溉。北澄子河形成之初就是为了泄平津堰之水。到了宋代郡守毛泽民在南北河堤置泄水涵管,其目的就是为了灌溉。这条河既可以排涝,又可以灌溉。从而使高邮成为“鱼米之乡”。二是交通运输。里下河东部地区有众多盐场,是国家食盐的重要生产基地。这些盐要通过运盐河经头闸口向南到盐河运到运河堤坝或运到马饮塘,再经肩挑车载运到大运河的船上,销往全国各地,所以叫运盐河。后来该河又运送漕粮,盐城、东台等地的粮食要经此河运到大运河中,大多数漕粮要在马饮塘中转,所以南门盂城驿处有运粮巷,还有粮行、粮仓。

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了北澄子河,高邮东西方向的交通更加便利了,解放前北澄子河开有“帮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河口、三垛开高邮的轮船。历史上北澄子河对南北交通有很大限制,33公里长的河流,只有一座泰山大桥,南北来往全靠摆渡,很不方便。1988年北澄子河大规模改造以来,北澄子河上增设了屏淮大桥、珠光大桥、东环路大桥、淮江公路绕城段大桥、京沪高速大桥、周龙线大桥、一沟大桥、二沟大桥、三垛西桥、三垛东桥、甘垛一桥、甘垛二桥、甘垛三桥、河口大桥等14座桥梁,使南北交通问题彻底解决。

北澄子河排涝灌溉,扩大东西间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北澄子河的存在,一沟、二沟、南甘垛、河口等集镇得以聚集发展,尤其是三垛镇,不仅是历史古镇,而且发展成为高邮东部重镇。

三、北澄子河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北澄子河流淌千年,孕育了不少名士乡贤,发生过许多精彩事件,悠悠岁月给沿线集镇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诗词文章。

其文物古迹最典型的是河口的镇海寺和三垛的光福寺。

相传,唐朝贞观年间(627-649年),薛仁贵跨海征东凯旋时,战船曾停泊在河口。当地老百姓为纪念此事,特修庙记之,庙号镇海庵,同时兴起了河口庙会。几经兴废,清朝末年,僧慈祥大师率众僧化缘,重建镇海庵,庙会再次兴盛。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河口,镇海庵被毁,建成炮楼。2000年再次重建,更名为镇海寺,庙会得以恢复,为活跃农村市场交易起到了积极作用。

光福寺全称光福教寺。宋淳熙时(1174-1189年),僧海云建,明代,僧松涧、福寿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僧持志重修八角殿。日伪占领三垛后,光福寺惨遭蹂躏,破坏严重。2007年重新规划建设,成为三垛镇一个重要景点。

北澄子河孕育了许多优秀人物,沿线出过秦定、秦观、秦觏、卞庶凝、陆亦奇、姜恩柱等众多名士乡贤,他们在不同的领域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业绩和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高邮人。

经过北澄子河的文人墨客写下许多诗词,王鹤先生主编的《古代诗词咏高邮》就载有8首之多。如释道潜《次韵彦瞻舟次三墩见寄》(三垛在宋代叫三墩)、明代高谷《过三垛镇》《过三垛三绝》、张逊《游光福寺》、清代贾田祖《二沟镇》、王敬之《三垛》、左光彪《过三垛》、卞庶凝《癸巳九日登三垛镇奎楼怀成梅叔》等,这些诗词是北澄子河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北澄子河上曾发生过两大历史事件:第一是岳飞屯兵抗金。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攻占扬州、承州(今高邮)以后,再度攻打运河线上的重镇楚州(今淮安)。7月高宗赵构委派岳飞为通泰镇抚使,兼泰州知州,并诏令他出兵应援楚州。接到命令后,岳飞率军进驻三墩(三垛),与金军展开激战,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绩。后因楚州被金军攻陷,守将战死,战局无可挽救,岳飞率军返回泰州。

第二是三垛河口伏击战。1945年4月,伪东北绥靖公署马佑铭特务二团要从宝应调防到兴化,我苏中军区决定在马部调防途中予以伏击。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同地方部队在军分区副司令员刘飞的统一指挥下,于北澄子河两岸新庄至野徐庄一带布下一个长约4公里的“口袋阵”。4月28日下午,日伪军水陆两路全部进入伏击圈后,预伏部队四面夹击。经过两个多小时激战,歼敌1800多名,其中击毙日军240多人,伪军600人,俘虏958人,在苏中抗战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北澄子河是一条河,流淌着它的沧桑岁月;

北澄子河是一幅画,展示着它的风采英姿;

北澄子河是一本书,记载着它的古韵轶事。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