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19:43:04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1919年的五四运动,震动了高邮县城的各界群众,也在各学校中引起了涟漪。幼小的张廷仁开始懂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的道理。他开始接受新思想,喜读进步书刊,常抄录蔡元培、李大钊等人的演讲稿或著作,逐渐明白了很多问题:广大农村的贫苦农民,缴不起地租、卖儿卖女的悲剧是谁造成的?自己家里靠借贷过日子的困境又是谁造成的?他初步认识到,只有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才能救中国。
1921年,张廷仁高小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到店铺当学徒,获取微薄收入,减轻家庭的生活负担;一是投考学费较少的师范、中专学校,学习新文化,接受新思想的教育。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与堂叔、堂兄及一些同学一起去投考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在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张廷仁刻苦用功,所学基础课程的成绩均名列前茅。放假时,他还到工人学校教课、担任家庭教师。在工人学校任课时,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华岗、吴芳等人,开始接触马列主义读物。他将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书籍带回学校,用毛笔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在校园的路灯下悄悄地阅读,并经常与进步学生聚会讨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惨案”,紧接着南京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群众反帝浪潮,开展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抵制英日洋货的反帝示威大游行。在这个伟大的革命浪潮中,年轻的张廷仁怀着满腔的爱国主义热情,积极投入到斗争的洪流中去,参加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演讲,成为学生中的爱国主义积极分子。一次学生游行队伍向英国领事馆示威时,张廷仁与部分学生攀上领事馆铁栅门,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口号,并散发标语传单;在检查英日洋货斗争中,张廷仁冒着酷暑,与同学们一道出入于车站、码头。
1925年下半年,张廷仁在反帝爱国的群众运动中,被吸收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1926年7月,张廷仁从南京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同学们大都去上海投考大学,进一步深造,而他立志从戎,经中共南京地委介绍,去上海报考黄埔军校,直接投入革命的洪流。经考试被录取后,便由国民党江苏省党部介绍去国民党中央党部,免试进入黄埔军校。按照当时的组织原则,到黄埔军校的共青团员,一律转为中共党员,张廷仁的组织关系便由党中央介绍到两广区委。7月中旬,由张廷仁和吕怀义(吕文远)带队的30余名学员搭乘招商轮船去广州。8月1日,进入黄埔军校,被编入第六期,也是黄埔军校在广州的最后一期。
张廷仁所在的二团三连驻在广州东北部沙河镇燕塘军营,营房均为临时搭的竹棚。入学后即开始了入伍期的新兵训练。每日起居饮食很艰苦,操课很紧张。10月以后,他们又到深圳驻防4个多月。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不少人病了,个别人退伍了,张廷仁却坚持着。三连共有学员126人,按规定全部重新填了国民党党员入党登记表,其中有吕怀义、张廷仁、岳亚堃、上官显、宋一星等中共党员10人。他们秘密编为一个支部。当时属国民党右派的孙文主义学会在学生中积极活动,反对共产党。因此,中共党员除模范地参加军政学习外,还要做群众工作,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张廷仁很有活动能力,平易近人,言辞锋利,深得同学们好评。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大肆捕杀共产党人。4月15日,广州也发生了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解除了黄埔军校和省港罢工委员会的武装,封闭了革命组织,屠杀革命群众。这一天拂晓前,全团紧急集合到沙河操场上,不准带枪,在操场上站队后,各连宣布捕人。因为毫无应变准备,一个个束手就擒,二团三连中的吕怀义、岳亚堃、上官显等人被捕。10多天后,张廷仁也被捕入狱。
张廷仁被捕后,被关在离广州市区10多里的南石头惩戒场。这里原是一座关押刑事犯的监牢,“四·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变成监禁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地方。在狱中,不少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不少革命同志被非人的生活折磨致死。幸存者于是秘密组织起来,在狱中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饶的斗争。1928年初,在狱中的部分党员秘密串连组成特别支部,一些表现较好的同志逐步恢复了党组织关系。张廷仁是第一批被恢复关系的党员。不久,狱中特支和广东省委建立了联系,在狱中组织党员利用同乡、同学、同仓(监房)关系,向狱方进行要求改善待遇等斗争。张廷仁在一次为改善伙食的罢饭斗争中,同看守据理力争,结果看守借故给他换了一副更沉重的脚镣。
由于监狱条件太差,六七平方米左右的房间要关上10个人,吃饭睡觉、大小便都在里边,监房内的空气污浊,加上天气炎热,里面黑咕窿洞、臭气熏天。开始每天只有两次放风,时间很短,大小便都来不及,加上伙食太差,一天两餐都是黄瓜、苦瓜、空心菜之类,每人又都戴着脚镣,因此生病的人很多,有的不治而死。张廷仁原来身体就不好,又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受到这样多的艰苦折磨,尤其是在狱中一年多的摧残,使他患了肺病,加上缺医少药,又缺乏营养,病情很快恶化。难友们冒着风险或趁放风之机对他给予看护,有时通过看守代买点药品、营养品给他,但他的病势仍不见好转。1928年秋天,张廷仁病情急剧恶化,看守就把他抬到太平间(围墙下的门洞里)。在那里,他态度安详地对吕怀义说:“看来我是不行了,不能再为革命尽力了,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出狱后为革命多做工作。希望和我高邮哥哥张廷俊通信,要他们不要难过,好好侍奉父母,教育子女。”在敌人的折磨下,他骨瘦如柴,悲惨逝去。他的编号为103。此时,他还带着那副沉重的脚镣。狱中的同志们凑钱给看守,在南石头的坟地上为他立了一块石碑。
张廷仁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一名优秀党员,在敌人的摧残和折磨下他19岁就牺牲了,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是永存的。
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张廷仁为革命烈士。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