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2 19:26:09 作者:□ 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临泽赴五图河农场知青50周年聚会纪实
3月27日上午10时许,高邮华侨大酒店内,50年前赴灌云五图河农场的50多名临泽老知青欢聚在一起。此刻,他们收到一条信息:连云港战友的大巴车马上下高速。在座的几十名老知青几乎是异口同声:真快啊!
这次聚会的负责人之一吕荣震说,高邮到五图河农场与到连云港差不多远,可是50年前从高邮到农场要走近20个小时。
时间穿越到50年前的1971年3月30日下午,第一批赴农场的45名多为初中毕业生的青年,在家乡人民的敲锣打鼓中绕临泽镇三条街一圈,兴高采烈地来到县城高邮。当晚与来自高邮各地的500多名知识青年在人民剧场参加欢送大会,散会后回到第二招待所,睡在用稻草铺的地上。
翌日,天麻麻亮,他们先乘坐轮船到淮阴。上岸后,10多辆大客车载着他们一路颠簸,至深夜才到达目的地。那个夜晚,连队特意做了一道荤菜“黄豆烧肉”,可是他们已毫无味口。那些先进“山门”的老知青狂喜,一哄而上。他们则用食堂里的“蒸龙水”草草地洗漱后倒头睡觉。
第二天清晨,他们被一阵一阵的“嗯哦、嗯哦”声吵醒。有人说,这是军港的军舰在拉尾声(当初动员他们到农场的人说农场地处黄海之滨),谁知起床走出宿舍一看,才知道是两头毛驴在叫春。而且这里没有一棵树,没有一点草绿色,见到的是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宿舍周围是土围墙、铁丝网、壕沟。这时大家才明白,这是以前的劳改农场啊!
希望愈大,失望愈强烈!说什么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原来就是垦荒务农!大家来不及后悔埋怨,很快就进入了现实生活。那时的劳动生活是汗流浃背战三夏,披星戴月打海堤,北风呼号挖田沟,寒水刺骨割芦苇……体力劳动繁重,营养匮乏不足,生活环境艰苦,每人每天仅供应一瓶热水,每个班10多人只有一只澡盆。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不仅严重不足,而且味苦涩显黄色,煮出来的米饭一股烟火味。许多男生在初到的头一年里,几乎没有洗过一次热水澡。
这次50周年聚会,临泽赴农场的知青们热情地邀请了他们所在连队——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1师4团6营31连中的南京、苏州、无锡和连云港的战友以及连队领导干部。
今年78岁的李厚运,他曾是连队的一名文艺兵,转业到农场当副连长。此次他是抱病来参加这次聚会的。他说,从高邮临泽镇上来到连队的45人(以后又去了两批,共65人,但不在这个连队),当时有的男孩子个头只有1.46米。因此,一些南京知青见到他们就脱口而出:“真是小高邮啊!”
这些“小高邮”中,有两个人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王奎琦,能干活,什么重活、苦活、脏活、有危险的活,他都一马当先,从不喊苦叫累!王奎琦后来参军入伍,1975年在部队入党提干,1993年任正团职干部,2000年转业到宁波港,在北仑港第二公司党委书记任上退休。
另一个是任为民。李厚运说,那时不仅物质条件差,精神生活也十分贫乏。任为民来自书香门第,知识储备丰厚。任为民常在劳动休息和收工后的夜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给大伙儿听,就像王少堂说扬州评话。因此,大家给任为民起了个雅号“大说”。这个“大说”对任为民而言是一种褒奖,他当之无愧!任为民后来担任高邮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前些年还去非洲担任医疗队的副队长。
在精神生活十分枯燥的日子里,陆鹏福有个“绝活”消遣——背诵《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诗词”。在这次聚会的客房里,他为战友们表演了“绝活”。战友们出题:《毛主席语录》第3页,他立刻背诵:我们应当相信群众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战友们又说第7页,他立刻背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
陆鹏福还用一手“绝活”解决了别人企望多年而未能如愿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仿效”知识青年家长李庆霖写给毛主席一封信中的言辞,给单位领导陈述自己夫妻分居两地的困苦。不久,他妻子和女儿从临泽迁到扬州,一家人从此团聚在一起,让大家十分羡慕!
吕荣震为这次50周年的聚会创作了一道长诗,其中有许多描述当年场景的画面:
兵团里的经历是我们脑海中的电影——在沂河塘里,饮咸水,抢麦子,又苦又累;那芦苇滩上,睡茅屋,割芦草,一身疲惫;潮河两岸,斗海潮,筑大堤、饥饿难熬……
31连的180多名男女知青们,用他们青春的年华,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拼搏,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将亩产很低的产量提高到了接近家乡的水平,麦子、稻子连年喜获丰收。
吕荣震的诗中还写道:回城也让我们感到生存的压力,因为知青的含金量成色很轻!
高惠庚,有着一双厚实的布满老茧的大手。他在知青返乡回城的大潮中顶替父亲进了工厂。将近而立之年的他,从徒工的活儿干起,手艺刚学好企业却倒闭了。
命运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这里要说,命运总是眷顾那些手上有绝活的人!高惠庚深知返城知青的含金量成色低,在“学徒”期间凭着自己的聪慧,成了一名有绝活的钳工!庙倒了,会念经的和尚不愁没饭吃,他被一家畜禽机械厂聘去当了大师傅,去内蒙古安装屠宰牛羊的设备。隔年,他又被厂方派往国外担任安装屠宰牛羊设备的指导。
高惠庚说,他是“文革”期间毕业的初中生,英语26个字母早就忘光了,只身一人出国,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为了生存,也为知青争口气,也无知无畏地就走出了国门。
不出国总以为国外是天堂,出了国才知道国外的月亮未必比中国圆。高惠庚说,工地条件十分简陋,尤其是饮食,黑馒头、白水煮面条,实在难以下咽。高惠庚在国外工作3个月,圆满地完成了日可屠宰千头牛羊设备的安装。
吕荣震在全国知青回乡返城之时,幸运地考取了一所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其他农改支队,先后从事农科专业和监狱行政管理工作,1987年3月调高邮国土局工作直至退休。他在长诗的结尾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这暖在心窝里酿了50年的酒,比茅台、五粮液醇香情浓啊!我们是老了的知青,我们更要恬静优雅地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
在欢聚晚宴上,任为民的祝酒辞代表老了的知青对未来的憧憬:一定要老得坦然!老得优雅!老得快乐!老得健康!活出一个充实幸福的夕阳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