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纪晓岚团队的中坚—王念孙

2021-11-25 18:34:05    作者:□ 真启梁    来源:今日高邮

清代训诂学大师王念孙,江苏高邮人。他在“训诂学”“经学”方面,独树一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龚自珍称之为“古今奇作,不可有二”;阮元则赞扬为“一家之学,海内无匹”。

纪晓岚是清代鼎鼎大名的大学者、大文学家。那么,一个是训诂学、经学大师,一个是大学者、大文学家,二人又是怎么结缘,而王念孙又是怎么成为纪晓岚团队的中坚的呢?

首先,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朝代:清朝。其次,他们又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康乾盛世的乾隆时代。纪晓岚长王念孙仅20岁。纪晓岚官至从一品,王念孙官至正四品。纪晓岚是世人推崇的学者、文学家;王念孙是音韵训诂学家。有了这些“定位”,他俩的关系就好拓展开来说了。

王念孙生于1744年(清·乾隆九年),自幼饱读经史。十岁就读完了《十三经》,并开始涉猎《史记》《资治通鉴》等书。后又经过二十余年,头悬梁锥刺股,终于在乾隆四十年三十二岁时考中进士。之后,按清朝的规定,他就回乡等待吏部的就职安排。“独居湖滨(高邮湖边)精舍穷搜博采者四载有余”。

六年后,王念孙奉诏进京,“补散馆,考列一等第五名。”什么叫“补散馆”?就是就职前的再次考试。“签掣工部治事于都水司”。签掣,就是用抽签的方式,获得某一部门的职位。这样,通过考试和抽签,王念孙获得了在工部都水司负责治水方面的管理工作,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治水官。

从此,王念孙就走上了几十年“治水”的道路。这是他治水的开始,也是他为官的开端。其实,从王念孙一生几十年治水历程来看,“治水”才是他的主业,才是他的“工作”。而训诂学研究则仅仅是他的“兴趣所致”“业余爱好”罢了。

说来也怪,天有奇巧。王念孙做这个“治水官”,训诂学也没有白学;不但没有白学,没有浪费精力,而且作用还大得很呢。

王念孙到工部都水司履职后,驾轻就熟,立刻信心满满地干了起来。由于在研究训诂学、经学的时候,他就精熟各种典籍著作,对《水经注》颇感兴趣,对治水之道颇多钻研,对地理学也颇多倾注。他凭借素日的训诂功底,悉心研究治河方略,扬弃古今治水之利弊,很顺利地完成了《导河议》的(上、下篇)长篇大论。上篇专议导河北流问题,下篇畅谈建仓通运河的话题。其长子王引之在《石臞(王念孙的号)府君行状》中说:“府君(这里称指王念孙)素精熟于《水经注》《禹贡锥指》《河防一览》等水利方面诸书。至是,益讲明治水之道。终于写成长篇治水论文《导河议》上、下篇。”这一年应该是乾隆四十六年,王念孙三十八岁时。

王念孙的真知灼见,立刻引起朝廷一个大人物的注意。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

纪晓岚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是当朝文坛的擎天栋梁。此时的纪晓岚奉旨刚刚花费十三年时间接近完成《四库全书》的编撰。乾隆四十七年,又接受了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奉敕撰《河源纪略》”。

何谓《河源记略》?《辞海》解释说:“《河源记略》,书名。清纪昀等撰。三十六卷。记乾隆时遣使探溯(黄)河源事。绘图列表,考古证今,杂录河流所经风俗、物产、古迹、轶事,颇为详洽。”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给沿河流域人类文明带来了很大影响。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中国历来称黄河为母亲河。自远古起,人们既尊崇黄河源,也很神化黄河源。汉唐以来,学者们对黄河源研究著述颇多,莫衷一是。因此,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很想脚踏实地地探究黄河的真源到底在哪里?这既是有神论统治者的好奇心理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到了相对繁荣文明的“康乾盛世”,清最高统治者有这种科学追求的冲动和切切实实的举动,也就一点不值得奇怪了。乾隆帝把这个严肃的科学难题交给清朝文坛的擎天柱纪晓岚去解决。纪晓岚在着手编撰《河源记略》的时候,自然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戴震。

这戴震又是谁呢?戴震是当时著名的皖学大师,在京野很有名气。早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戴震赴京与一帮文友切磋学术。在技艺交流中,深得纪晓岚等名家们的赞赏,声震京城。1773年二月,恰逢纪晓岚《四库全书》“编委会”搭建,需要各方面专业的领袖人才。这年秋,四库全书馆正总裁于敏中听从总纂官纪晓岚等意见,向乾隆帝着力举荐戴震,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乾隆嘉纳,传旨戴震为四库全书馆篆修官。令戴震负责天文、地理、算学方面书籍的编纂。戴震在校勘《水经注》时,归纳出三种原则,并订正(水)经、(水经)注的典籍,获乾隆褒奖。乾隆并恩赐准予戴震次年直接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为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从1754年进京,到1773年入职四库全书馆,二十年间,除了交游仕林,切磋才艺,也没有白吃干饭,终于寻觅到一个可塑之材,上门开馆授徒。这位天才少年就是高邮人王念孙。于是戴震就成了吏部尚书王安国府第的西席上宾。《王念孙先生年谱》说“(王念孙)二十一年丙子(1757年)十三岁从戴震学”。本来,王念孙就聪明绝顶、悟性极高而汉语言文学功底上佳,如今又得到大师级塾师的耳提面命,“一对一授课”,他耳目一新,学业大为长进。戴震将终身所学,醍醐灌顶,一古脑儿“灌”给王念孙。什么天文地理,什么算学玄学,和盘托出;什么经史正传,什么训诂小学,悉数教授。戴震的“十八般武艺”全部融进这位爱徒的大脑中。

这时,王念孙《导河议》横空问世,纪晓岚自是喜不自禁。他立马联想到,不久前离世的四库全书馆权威篆修官戴震临终前的着力举荐。三十八岁的后生王念孙,得到五十八岁的朝廷大员纪晓岚的器重。

这里还需要补充说明一下,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也是朝廷二品大员、吏部尚书。纪晓岚对这位同僚的儿子王念孙,早就耳闻、心有赏识。他对这位后起之星顿生栽培之心,也就毫不奇怪了。再说,乾隆帝颁诏命纪晓岚组织团队编撰《河源纪略》。该书计划编撰三十六卷。这之中难就难在《质实》、《证古》、《辨讹》三门,而《辨讹》更是难上加难。纪晓岚“放飞眼”寻求《辨讹》一门六卷的主编者。此时正好王念孙脱颖而出,纪晓岚如获至宝,将其罗至麾下。

王念孙的《辨讹》一门,分门别类地辩驳前人对黄河之源的错误解释。王念孙自幼饱览群书,遍及诸子百家;采撷众说,集古今之大成。博研《山海经·北山经》《禹本纪》《汉书·地理志》《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水经注集释订讹》《昆仑河源考》……他不但看重这些典籍中山川沿革的精巧考证,而且更加注重河流的历史变迁。“寻绎史传,旁稽众说,综其向背,定其是非。”“凡旧说之纰漏,亦条列原文,各为纠驳,以祛惑释疑。”(见《四库提要》评论)

王念孙认为,史地学研究思想,必须以大地为对象,“山川为主”“以水领导山”“无水源可录时则叙述其山脉走向”。他们在研究水道之脉络时,核水道之源流。每每参订旧籍之与履勘相符者,纠驳旧说纰漏乖谬之处。王念孙的思想脉络和其师戴震是一脉相承的。

从小受父亲王安国多年熏陶,又加之启蒙严师苛刻要求,王念孙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他立论有依,批驳有据;字字铿锵有声,句句有理有论。要不然,王念孙要想通过通今博古的纪晓岚这一关,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说以纪晓岚为首的“探源”团队在探究黄河之源、撰写《河源纪略》方面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典籍资料,那么,王念孙《辨讹》一门的六卷“(辩)驳论”更是光彩照人。

《王念孙先生年谱》这样“实录”:(王念孙)“三十九岁充《河源纪略》篆修官,撰纪略中《辨讹》一门。”王念孙本想趁热打铁,为探究黄河的真源倾尽全力。但是,纪晓岚更看重他在训诂学方面的过硬基本功。在完成《辨讹》六卷后,随即将他“充四库全书篆隶分校官”。并让王念孙“乃先校数册,以为(其他同僚的)法式”(《王念孙先生年谱》)。这可见纪晓岚对王念孙重视的程度,更可见王念孙在纪晓岚团队中的中坚作用。这样,纪晓岚又给王念孙分配了新的任务——《四库全书》的“篆隶分校官”,直接从事大型历史文献《四库全书》的最后收尾定稿工作。

《四库全书》更是纪晓岚团队的“工程项目”,他当然舍不得放开这位中坚主力王念孙。王念孙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宛如芙蓉出之于泥水,照人以光彩。“乃先校数册,以为法式”就是证明。他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小进士,在“翰林”中崭露头角。

然而,这时的朝廷更看重王念孙的治河理念和治水本领。乾隆帝敕令王念孙另有任用:王念孙先后随工部尚书福康安往勘南河拦黄坝工程、从工部左侍郎德成查勘浙江海塘。两番考察后,朝廷便让其独立巡查淮安漕务等。王念孙均提出了决策性的建议。那些尚书、侍郎,都是皇亲国戚,钦赐官职,官位很高。本来草原上骑马射箭的主儿,没有接触过什么水,实无治水的本领,一切靠王念孙“撑台面子”。他们带着个懂行的王念孙,居然把这一带水灾治得服服帖帖。王念孙这时的岗位,虽然仍旧是治水,但已远离“探求黄河之源”工程,远离“四库全书”编撰工程了。

再后,朝廷在治水方面,有更重要的工作等着王念孙去做。起先任命他为正四品山东运河道,面对面跟水患连连的黄河打交道。后来又直接调任他为直隶永定河道,把守卫京城(治水)安全的千斤重担,压到他的肩上。王念孙在治水岗位上鞠躬尽瘁,一直奋斗到耄耋之年。他一生“治水”工龄三十有奇;而在著书立说方面,历史只把功劳记到了纪晓岚一个人的头上。这也是很自然而然的现象。《四库全书》成,上曰:“必出昀手”。这个“昀”,当然是指纪晓岚了。而王念孙的《导河议》和《河源记略·辨讹》著作,以及“以为法式”的校勘准则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皇帝都说了“必出昀手”,这里还能有王念孙什么事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