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4 20:29:34 作者:□ 吴兆琪 来源:今日高邮
我与《盂城邮花》
2017年,我有幸加入了文献集邮研究会, 研究会给我发了十几份《盂城邮花》。读了一些文章后,我觉得小报的邮文通俗易懂,对初集邮的我是个很好的教材。谈不上研究, 多读多琢磨自然会增加邮识。但由于前面缺了许多期,我便趁与邮友一起活动时,把缺的期号发在“五一交流群”中,向大家求援。功夫不费有心人。后来任仁、蒋旭东等邮友陆续支持了部分期号。在得知吴金龙老师在网拍中拍得一份创刊号,我又恳求夺爱。获得《盂城邮花》大部分期号后,我又开始找寻外购一些外地邮刊,学着做文献邮集《邮报中的创特刊号》《江苏集邮报纸选》。2019年,我的《特殊号集邮报纸》获了文献会邮展银奖。近期我编了《而立“盂城邮花”的题眉》邮集,作为对该刊30年的庆贺。金飞声老师常鼓励大家:“集邮要读邮报刊,要多写邮文”。我也学着写点短文, 《盂城邮花》第88期登用了我的《集邮丰富老年生活》,第95期“五一集邮专版”刊用了我的《友谊的结果》,第96期的“高邮老年集邮专版”又刊用了我的《有感大贴片》等,进一步激发了我读邮刊、学写邮文章的兴趣。
女儿与《盂城邮花》
疫情期间宅在家中整理邮品,一张会议通知让我忆起了我女儿吴潇潇与《盂城邮花》的邂逅过程。28年前,《盂城邮花》举办“我爱这一枚”征文,当时她在城北中学上学,我鼓励她参与征文投稿。那天是星期日,我让她自己写信封,贴好邮票,把一篇征文寄出,也算是写作集邮的一次实践。几个月后,女儿收到参加征文座淡会的邀请函和盖有参评纪念戳的邮资片,这让她十分高兴。 无巧不成书,20年后的一次邮友交流中,她又幸运地得到了当时邮寄的那枚实寄封,那一函一片一封已经成了我家的珍贵的集邮史料。
外孙女与《盂城邮花》
我的外孙女曹桓轩在南师大附属小学读六年级。她喜爱恐龙的故事,我就送她一套恐龙邮票。一次,她去常州玩,特地在恐龙园买了纪念封寄给我。我凡遇发行或买到儿童题材邮票也都送些给她。2020年是她本命年,我动员她一起做一页邮集。后来,我带着刊登着这一页邮集的第93期《盂城邮花》给她,看着署着自己曹桓轩名字的邮报,她十分高兴。接着,我又鼓励她写了篇《“鼠宝宝的自述”记录童年生活》的感想篇,发到《集邮报》编辑部,不久被刊登在第2279期上,一张25元的稿费通知单便留作纪念啦。
我们结缘《盂城邮花》,我们喜爱《盂城邮花》,祝愿《盂城邮花》越办越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