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4 19:18:39 作者:□ 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尊老爱幼,乃是千年古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我以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层面的微观体现和展示。汪曾祺的祖父汪铭甫(名嘉勋)生三子二女,老大广生、老二常生(早病逝)、老三菊生。他们都一样,尊老爱幼成家风。这里只说汪广生与大家闺秀孙文彬的二子三女:老大曾浚、老二曾炜以及女儿汪华、汪璧、汪藻。汪曾浚生于1919年农历正月初六,可惜,初中时,在老师出的作文题《救国策》中,他第一句便是:“国将亡,必欲救,此不易理也。”汪曾祺先笑他幼稚,后加赞扬:“但是大敌当前,全民奋起,精神可贵。”后来,汪曾浚在抚顺煤矿学院当教授,39岁因病早逝。而闻名全国医疗界的汪曾炜,《高邮市志》仅一笔带过,真的有遗珠之憾。
长在红旗下 悲欢逐浪行
汪汇,有弟汪洋,有姐汪经国,有妹汪卫国,是汪曾浚的孩子。汪曾浚去世后,其妻改嫁。汪汇1949年生于镇江,后曾随父去抚顺。童年的生活是快乐的,可是历史不是汪汇可以写的。他们全家在1957年后被下放至抚顺市汤图公社劳动。1959年,汪汇的祖父汪广生去世。1960年,叔叔汪曾炜支持和资助,为汪汇姐弟每人买了火车票,送他们回到出生地镇江,与近70岁的祖母孙文彬团聚。
当年奶奶没有经济来源,全靠在沈阳从事医务工作的叔叔汪曾炜、曾做过南京承恩寺小学校长的姑母汪藻、在镇江谏璧中心小学当教导主任的姑母汪璧的资助,以解决汪汇和奶奶及姐弟的生计问题。汪汇与奶奶住在公产房杨家门,有30多平方米,汪璧和妹妹汪藻也同住。老少三代在一起,虽条件艰苦,但也其乐融融。关键汪汇及家人是黑户口,后在叔叔曾炜的帮助下,汪汇等人在镇江才有户口。回镇江时,全家四人,靠祖母、二姑妈两人口粮,掺杂豆腐渣、飞机菜,连续吃了三个月,有了户口本才好转。在叔叔、姑姑的支持下,汪汇读完镇江宝塔路小学、镇江中学、市二中,便进入菊花线缆厂,认识了同厂的陈菊华,结为伉俪,和谐相处到如今。汪汇记住叔叔、姑姑的叮嘱:做一个平凡的人,有作为的人。他后来在职上电大,最终成为该厂抓技术的副厂长,并分得新房。他感觉最幸福的是长辈的关怀与呵护,还有在厂党委领导下,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产品,成为市场畅销货。他现已73岁,有近40年的党龄,他感受镇江的巨大变化,也思念祖籍高邮,因此,曾来高邮看看汪曾祺叔叔故居和汪丽纹姑姑等乡亲。
爱幼又尊老 叔侄真亲密
在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中,老与幼是平等的,也是和谐的。这可能是汪家特有的家风。这种家风,是一种传承,一种情趣,一种况味,信奉的是尊老爱幼的一种大爱,秉承执志笃行的子孙心中。汪曾祺三次回邮,都对任氏娘欲行跪拜礼,后被家人挡住,而汪曾祺说:“这是远方归来的晚辈应传承的家风。”这在老三房菊生家如此,从未分过家的老大房汪广生家也如此。
汪汇9岁时全家下放,12岁时进入小学四年级读书。可能他家情况特殊,叔叔曾炜每月资助25元,在宁的汪藻每月20元,在镇江的汪璧每月20元。曾炜资助因故一度中断,后每月35元。汪璧、汪藻拿出工资近一半资助汪汇家的老小,既尊老(母亲孙文彬)又爱幼(汪汇的姐妹兄弟)。孙文彬裹着小脚,忙着买菜烧饭照顾汪汇一辈。长辈把希望寄托在汪汇这一辈人身上。加之汪璧、汪藻终生未嫁,则视汪汇这一辈人为自己的亲生子女,期望值更高。汪汇为经济师,而汪洋成为中石化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其姐妹也有她们的一技之长。
那时曾炜不但在经济上支持汪汇,而且寄语他:学习、人品、做事,三者同条共贯。叔叔曾炜利用赴沪宁出差的机会到镇江看望其母及晚辈,问长问短,关心成长。汪汇说,他和堂叔曾祺只见过两次面。一次在镇江,在万家巷汪巧纹家相会,叙谈的是家事往事,还有一次,曾祺前来看望伯母孙文彬,地点在镇江杨家门。多年不见,相聚甚欢。孙文彬做了晚餐,都是家乡菜。其中自然会有汪璧在场。汪曾祺赠《晚饭花集》给汪璧堂姐,汪汇后来得到的是一本《汪曾祺自选集》。从此,汪汇才开始阅读汪曾祺的书,懂得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尊老爱幼更使风俗淳。第二次,汪汇去北京出差,专门到黄蒲榆路的汪曾祺住处,看望汪、施二老。他见房间不大,到处是书,还有酒瓶,施松卿婶婶亲自下厨,正好汪朝回家,他从未见过这位在图片社工作的堂妹。汪曾祺向汪汇询问了汪家人在镇江或南京的情况。这时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汪汇如实禀告,家中已发生了变化,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汪曾祺说:“那就好,什么时候,我去镇江看望汪家人。”可谁知,汪曾祺把汪汇送到电梯口,两人分手,竟成诀别。
姑姑爱汪汇 汪汇侍三老
汪汇的奶奶孙文彬出身名门,识书达理,家务女红,样样出色。两个姑姑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受业者众。她们为人为师,像水一样清纯,像水一样浸润;她们的为品、风骨,像松一样苍翠,像柏一样情深。她们爱护汪汇姐妹兄弟,身体力行,辛勤耕耘,传承大爱。汪汇姐妹兄弟受益终身。二姑母利用假日,回镇江分担母亲的家务,还检查汪汇等人的学习。然后又赶回学校,年年如此。汪汇受两个姑姑的教诲,从上小学当三好生,以至后来当五好战士,市局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党员,拿了许多奖状。他从不显摆,踏实勤奋,并从工人晋升为副厂长,为厂里创造了一定的经济价值。至今,汪汇担任一家企业副总,犹如老黄牛仍然在不断耕耘。
每逢春节、中秋节、重阳节,汪汇都约独身的两个姑姑合家团聚。汪璧99岁时,汪汇为她做寿,发送了许多寿碗,姑姑的十多位同事前来拜寿。汪璧活了101岁,寿终正寝。姑姑汪藻也是93岁高寿去世。汪汇的奶奶96岁去世,而汪广生的骨灰盒放在家中多年,死后夫妻合葬。长辈的丧事,都是汪汇和其妻陈菊华办的,自然少不了汪洋、汪经国、汪卫国兄弟姐们。
汪汇夫妇和两个姑姑同舟共济生活了几十年,长辈感觉到快乐和幸福,晚辈感觉到母爱和温暖。正如时常来探望姑姑的老师赞叹:汪老师,你侄子、侄媳太好了,您身体真不错,还能走动,多亏了他们的照顾。现在每年清明节,汪汇等人都要为祖父母、两个姑姑扫墓,以寄托哀思。
曾炜百岁日 欢聚在沈阳
汪曾炜,一位百岁老军医。1922年农历腊月二十四他生于高邮科甲巷汪家大院,是汪广生家的二儿子。1949年初春,南京尚未解放,他在中央大学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算来已有70多年党龄。毕业后曾在江都医院工作,为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毅然加入军医队伍,前往鸭绿江边的丹东,救治从前线送回国的伤病员。战争结束后被留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现已改为北方战区总医院)工作。他医德高尚,廉洁奉公,勤奋好学,勇于开拓,乐于救人,一身正气。现在,百岁老人汪曾炜依然思维敏捷、思路清晰,只是听觉有些下降了。这位当年高邮中学“踢毽子王”的翩翩少年,早已经成为全国医疗界知名的胸外科专家。
汪曾炜有一子,名汪钢,曾考上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救死扶伤。汪钢夫妇后来在天津武警医院工作。2005年秋天,他们夫妇驾车去沈阳工作,在返回天津途中,不幸被一部大卡车撞翻,汪钢夫妇当场去世,定为因公殉职。汪汇夫妇有一女汪蓓,也已成人成才。
2007年9月,汪汇在离别东北四十多年后,偕同妻子陈菊华去沈阳看望叔叔婶娘二老。他满载家乡的味道,高邮鸭蛋、卞蛋、镇江香醋、镇江肴肉、老菱、长江大白鱼。一进门,叔叔和婶娘一见到他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二楼的床单和被子都是新换洗的,书桌上已经泡好茶。汪汇注视着书桌上汪曾炜与汪钢的合影,转身默默擦去眼泪。吃饭时二老一直注视着汪汇,并不时夹菜给他们。第二天汪汇妻子主动提出烧饭做菜。等到叔叔从医院下班赶回家,看到餐桌上摆放了许多家乡菜:清蒸大白鱼、大煮干丝、老菱红烧肉、糖醋小萝卜,他随手拿筷夹起白鱼放在口中,品味道:太鲜了!第二次去沈阳,婶娘自动让位给侄媳妇掌勺。婶娘有骨头疏松症,专家说要多晒晒太阳。汪汇在沈阳的时候,每天上午吃过早饭,八点半便扶她坐手推车下楼去小区广场。路上婶娘笑着对他说:“你比我的儿子还亲,真难为你了。”
2011年10月16日,汪汇再次去沈阳,正逢当年汪曾炜九十寿辰。陆军总院征求他的意见,他说八十岁院里已经搞了活动,今年不要麻烦了。举行寿宴当晚,叔叔戴着金光闪闪的帽子,吹熄蛋糕腊烛,激动地拍手许愿:我要努力活到100岁,活像老小孩。此后双方相约,每两年汪汇去一趟沈阳,看望二老。每逢曾炜生日,汪汇总会委托沈阳某食品店,专程到军区总医院特护病房,送去生日蛋糕。
今年汪曾炜百岁,汪汇和夫妇选择了再次去沈阳探亲。老爷子很开心。叔叔谢谢他们带去的高邮、镇江特产,更感谢他们对他母亲(汪汇祖母孙文彬)和二位姐姐的照顾并为他们养老送终。他感觉到遗憾和歉意,并留下泪水。汪汇握住叔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说:“那时你工作忙,而且交通不便,有我们在一切都安好。”婶娘王元珍已经95岁,卧床治疗已经多年,两个老鸳鸯相依相伴令人感叹。
汪曾炜说他一生继承祖业,悬壶济世,首先得感谢他的妈妈。在她的爱护帮助下,让自己走出高邮,闯出一片天地。目前他的学生遍满神州,分布在各大军医院中。汪汇说,叔叔虽然离休了,仍被聘为名誉院长和医疗专家组技术顾问。他是《中华医学杂志》等五种杂志编委会常委或编委,主编过《心血管外科手术学》等九部著作,发表专业论文150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军区一等功,为军队培养技术人才300多人。汪曾炜感叹道:“从前、现在和将来,知识才是力量的源泉,信心和毅力才是拼搏的动力,丰富的经历和渊博阅历,才是成功之母。吃得苦中苦,方为幸福人。我的座右铭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自己认定的目标 ,永远走下去!”
汪曾祺在《冬天》中曾写道:“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我们从汪文中,更从汪家人的家风中,感受到一家人、一盏灯传递出的温暖与闲适。中国最传统概念里的“家”,因为尊老爱幼,相濡以沫,是如此的可亲可爱,幸福美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