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18:32:37 作者:□ 黄士民 来源:今日高邮
乡情如酒,浓烈。1865年10月26日,马士杰出生于高邮,童年和少年一直随父在高邮生活,高邮不仅是马士杰的衣胞之地,也是其人生启蒙之地,这里的一方水土哺育滋养着马士杰。此后,马士杰参加“乡试”“会试”,曾先后任清朝内阁中书、资政议员。马先生走遍大江南北,足迹遍及华夏大地,无论从政还是行商,对家乡高邮的情感始终如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魂牵梦萦,这份乡情像一壶老酒,年份愈久,愈加浓烈。1946年春天,苏皖边区政府水利部门干部来邮,高邮县政府陪同人员找马士杰咨询有关运河防汛等事宜,马先生亲手绘制运河地图,说明各处水系闸坝重要部位和注意事项,娓娓道来,如数家珍。马先生不仅有浓烈的乡情,而且拥有着一名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有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1941年寓居上海期间,汉奸梁鸿志邀马士杰“出山”做事,被马先生拒绝。1943年汉奸殷汝耕又派人请马士杰到汪伪政府工作,也被马士杰拒绝,体现了一名中国人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
乡情如酒,醇厚。马士杰经常往来于沪、扬等地,晚年交游甚广。脱离政务后,与张骞、韩国钧在东台、南通、海安一带办理泰源盐垦公司。1931年苏北洪水成灾,马士杰在给韩紫老的诗中写道:“沧桑有劫都成梦,洪水无情尚占田,何日金堤牢筑版,共谈时事倍怆然”。表达了他们共同关心国事的心情,更体现了在有生之年尽力为人民、为国家做些有益的事情,努力践行“有功于民,有益于人”的夙愿。据马先生的子女回忆,这也是父亲谆谆嘱咐和教诲他们的箴言。马士杰对家乡醇厚的感情,更多体现在他为家乡建设的四处奔波、不辞辛劳。民国四年3月,马士杰于江北适中之高邮县设立江北水利工程讲习所,积极培养水利人才。至民国八年筹浚期满,培养本科学员三届,速成科学员两届,共126名,这批人中大多数成为了我国水利事业中的栋梁。马先生多次主持运河维护和疏浚工程,1917年3月,兴办里运河自界首至马棚湾一带的切滩工程,1918年5月修车逻坝,维护运河安全。1931年8月,高邮运河堤决口,马士杰作为高邮难民代表给省府发电,请求拨款赈灾获批,当年9月,江北水灾临时义赈会视察高邮,马士杰详细述报灾情。1933年为高邮请减附捐,获省府批准,减轻百姓生活压力。马士杰1937年寓居高邮南甘垛,1945年,江南亲友中不少人捎信或派人来,请马先生到上海居住,他一笑置之,不离故土,对家乡情有独钟。马士杰是优秀的乡贤代表,一生致力于“立德、立言、立功”,马先生的社会责任感、济世情怀和对家乡人民的醇厚情感,令后人钦佩。
乡情如酒,绵长。乡贤根植故土,乡贤情系故土。乡贤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文标记,承载乡情,承接古今。《马士杰先生年谱》以求实的严谨态度和质朴的创作笔法,生动记述了乡贤马士杰勤勉为官履责,积极参政议政,热心公益慈善,关注家乡事业,维护民族大义的生平业绩,是“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传承乡村文明”的生动实践,有助于我们对近代高邮乡贤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知,对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马士杰先生年谱》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乡贤马士杰对家乡的真情实感,周密细致的年谱和倪文才先生有情感、有质量的按语,让马士杰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从创新和丰富乡贤文化的角度看,倪文才先生对乡贤文化的满腔热忱、潜心研究与马士杰先生对家乡的一往深情异曲同工,爱得真切,爱得绵长。
年谱是历史人物一生的简明档案,观照历史,见证岁月,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为高质量完成《马士杰先生年谱》,倪文才先生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先后赴上海、南京、太原、朔州、徐州走访马士杰先生的亲友及相关人士,去图书馆、档案馆,利用网络数据库,购买大量含有马士杰信息的书籍,坚持用史料说话,坚持严肃、严格、严密的创作态度,创新探索,执着追求,勤于笔耕,为我们提供了一本宣传乡贤、学习乡贤、研究乡贤的好读本。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