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2 17:32:49 作者:□ 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四月我在南京图书馆寻获一部张綖家族的家谱——《双秀堂张氏家谱》。该家谱始修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由高邮进士翰林院检讨、贵州学政夏之蓉作序,后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光绪二十四年(1898)两次重修。《双秀堂张氏家谱》记录了张氏家族从明初到清光绪二十一代世系。近日我认真研读了这部家谱,结合《高邮州志》和有关史料,对张綖家族的源流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张綖的生平
张綖(1487—1543),高邮乡贤,王磐女婿,明代中期诗文家、词曲家、词论家。他首倡的“婉约——豪放”二元说,曾在词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双秀堂张氏家谱》对张綖的生平是这样记载的:
綖公,字世文,郡庠生,与兄经、紘、弟绘有张氏四龙之目。明正德癸酉举人,八上春官不第,遂授武昌通判,专督郡赋。岁终行县令。有系民催逋者,公愀然曰,公赋固急,穷民冻馁囹圄中,可念也。亟使放归,责以春和完办。十邑之民感惠争输,唯恐或后。政声茂著,擢守光州,时值岁凶,请大吏得谷数万赈之,全活者甚众,尤加意学校,生徒德之。述职如京师,士庶咸冀其复来。湖广藩臬以躭吟谮之,公畅然而归,号“南湖居士”,著有《杜诗通》《杜律本义》《诗余图谱》《南湖诗集》,卒年五十有七,入祀光州名宦祠,本籍乡贤祠,诰赠中宪大夫,州志有传,配王恭人,继配吴恭人,子守中。
查《雍正高邮州志》张綖传,其内容与谱中所记大体相同:张綖,“少聪敏,七岁读书通大义,口占为诗,十三遭父丧,哀毁如成人。”张綖26岁时(1513)考中举人,但后来八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于是拜见主管选拔官员的部门,被任命为武昌通判,专门督促郡县税赋征收。年终时,发现有的县令将拖欠税赋的百姓扣留起来,他严肃地说:税赋固然着急,但是穷苦百姓忍饥受冻在监狱中,应该可怜他们。于是放他们回家,责成来年春季交纳。到了第二年,十个县邑的百姓感谢张綖的恩惠,争先恐后地交纳了税赋。由于张綖政声茂著,被提拔任光州(今河南川潢县)知州。当时正是灾荒之年,张綖报告上级请求救济,得到数万稻谷,救活了好多老百姓,并特别关照学校,让学生受到优待。张綖上京述职,老百姓“吁天祷神,祈其复来”,湖广的布政使和按察使有嫉妒者,则作诗中伤张綖。于是张綖去职还乡,筑室南湖(武安湖),自号“南湖居士”,增构草堂数楹,藏书数千卷,昼夜诵读。眼睛生病,仍然“令人诵而默听之,其癖好如此。”州志“张綖传”中还说到:“綖为诗文,操笔立就,而尤工于长短句,虽率意口占,皆合格调。年五十七卒,光(光州)士大夫至邮吊祭者接踵。”
张綖有弟兄四人,他排行第三。《张氏家谱》记述:“经公(老大),字世范,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乡贡,诰赠中宪大夫,隐居不仕,怡情诗酒。弟綖病笃,忧形于色,有“天下宝为天下惜,子瞻心爱子由才”句,其友爱如此。州志有兄弟合传,子胆。”
“紘公(老二),字世卿,明嘉靖六年(1527)丁亥乡贡,性颖慧,有逸才,亦隐居不仕,子绵祚。”
“绘公(老四),字世观,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乡贡,中顺天癸卯(1540)举人,授浙江定海县令,适倭寇临境,多方捍御,竟不敢犯,上御倭十三策,皆用之。因舟山卫守构乱,设计诛其渠魁,余党悉平。去任之日,囊槖萧然(袋中没有积蓄),郡伯孙公,捐俸助归,遂杜门不出,州志有传,子守度。”
二、张綖的先祖
双秀堂张氏家族奉张彥佐为一世祖,也为始迁祖。家谱记载:“一世,彥佐公,诰封中议大夫,陕之合水县人,世号“大树张家”,子文质,仕元,至云南宣慰使,明洪武十八年(1385),赐第高邮,遂迎养南来,年九十九岁,同里相国汪广洋为撰百龄寿叙,永乐四年(1406),一百二十岁寿终,邑人以地仙目之,州志有父子合传。
二世,文质公,元戊子科(1348)王宗哲榜进士,累官成都府知府,擢云南宣慰使司宣慰使,诰授中议大夫,奉梁王守滇。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下云南,诏仍旧官,明年,公朝京师,以目疾请老,择地高邮,遂赐第宝桥,月给米二石,钞百贯,子得义。”
查《乾隆高邮州志》卷十二“杂类志·轶事“中确有张彦佐和张文质的介绍,其内容与家谱所述基本相同。张彦佐原为“陕之合水人”(今为甘肃省合水县),在汉唐时期,函谷关、潼关以西地区泛称关西,所以张綖在他的诗词中有“我宗本关西”之言。张彦佐之子张文质,元朝进士,曾任成都知府,后提升为云南宣慰使(宣慰使,元代始置,掌军民事务,在行省之下,分道管理郡县,从三品),奉元朝梁王之命驻守云南。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军队平定云南,云南元军及宣慰使司归降明军。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云南,并降下诏书,任命张文质仍为宣慰使。洪武十六年,张文质进京述职,以眼睛不好为由向朝廷请求退职到高邮养老,此请求得到批准,朝廷赐给张文质高邮多宝楼桥处住宅三楹,月给米二石,钞百贯。洪武十八年,张文质将父亲张彦佐接到高邮居住,这时张彦佐已经99岁了,右丞相高邮汪广洋为其作“百龄荣寿叙”。张彦佐到永乐四年寿终,享年120岁,被称之为“地仙”。 张綖曾作诗《送世观弟北比京畿应试》述及其先祖之事:
我宗本关西,我祖发科第。时任胜国末,宣慰滇南地。
圣祖一宇内,召令仍旧治。述职来京师,恳辞乞休致。
上愍其衰老,恩允兼厚赐。择处江淮间,谓有沃饶利。
地富米与鱼,可为养老计。相宅城北阜,面水高坛背。
维南枕长桥,宝楼厌赑奰。其北倚巨刹,鼓钟昏晓继。
占籍为邮人,于今已五世。历代业农贾,淳朴皆不仕。
先君崇儒术,诗书踵前系。一兄策高足,余亦驽逐骥。
后先争激昂,爰及于吾第。……(《张南湖先生诗集》卷四)
“多宝楼”、“张文质的住宅”在高邮城何处?《隆庆高邮州志》“杂志上”有记载:“多宝楼,在北门外太平街西,商贾云集,竟售珍异,今存桥,名宝楼桥。”“张宣慰使文质宅,在多宝楼桥下。文质,陕西合水人,仕元,为云南宣慰使,王师下云南,文质率所部来归,高皇帝嘉之,诏仍其官,后朝京师,择地请老,得高邮多宝楼下地,遂置家焉。经、紘、綖、绘,其五世孙也。今仍居其故宅云。”由此可见,张綖高祖张文质的住宅在高邮城北承天寺南,太平街西,今复兴西路。
张綖曾祖张得义(三世),以父荫官太常寺博士;祖父张仲良(四世),州庠生,诰赠奉政大夫;父亲张允通(五世),州庠生,诰赠中宪大夫。据顾瑮《南湖墓志铭》所述,张允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去世,当时张綖才13岁,由寡母鞠养成人。正如张綖《服阕》诗中所说:“早岁伶仃失所依,此生鞠育伏慈闱。”
三、张綖的后裔
张綖生有一子,张守中。《张氏家谱》是这样记述的:“七世,守中公,字叔原,号裕斋,州庠生,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乙卯举人,壬戌(1562)申时行榜进士,授工部主事,奉命造重城,再修京庾,督工永陵,赐金币。擢虞衡司郞中,分署遵化铁冶,垦治田数百亩,教以桔槔(原始的汲水工具),岁得数百斛,以给冶人。又城白冶以备边,上嘉奖之,升浙江按察副使,饬温台兵。时,兵屯海上,数月不得粮,众心汹汹。公至尽给之,岛寇矿贼不时窃发,公计擒其魁,余党悉平。巡按御史以不即上功劾之。调贵州按察司,丹平苗寇叛,公率诸路兵,张左右翼攻之,斩获无算,荡平巢穴,督府上功第一,代督者忌之,中以他事,当再调,公遂致仕(辞官退休),上嘉丹平功,赐金币于家,屡诏不起,而卒。公筮仕三省,多善政,白冶杨桂史允中,温台王中丞诤,贵阳吴刺史嘉麟,各撰文勒碑,以识去思。著有《诗文遗集》《明农録》等书行世,诰授中宪大夫,州志有传,子孟寅、仲寅、季寅。”查《雍正高邮州志》卷九,张守中传与谱中所记基本相同。
张綖孙:“八世,孟寅公,授江西永丰县县丞,宪政及民,至今颂之,子效先。
仲寅公,州庠生。
季寅公,字致祥,太学生,子著。”
张綖重孙:“九世,著公,字友贤,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举人,授徽州知州,子允恭。
友恭公,增广生。
效先公,字公超,州庠生,配李氏,子廷枢,州志有传。”
《雍正高邮州志》卷十“孝子外传”记载:张效先,字公超,宪副守中孙。髫岁为诸生,精于行楷,名著郡庠,父孟寅,豪侠好施,家业中落,效先与妻李氏力贫奉养,宗党称为双孝。有庶弟一,庶妹二,弟性刚愎,加以非礼,效先善驭之。罄李氏奁中物,婚嫁其弟、妹,夫妇无吝容,亦无德色。父任永丰县丞,为庶子败事,几不测,效先竭力救解,忧劳致疾卒,犹以不终养为恨。子廷枢,郡庠生,亦善书,纂修《张氏家谱》,搜辑祖父遗编,成若干卷。“忧劳致疾卒,犹以不终养为恨”,指为解救其父时,忧劳致疾去世,即比其父早逝。
张綖玄孙:“十世,允恭公,太学生,子和宇、新廷。
廷枢公,字天木,郡庠生,事母至孝,州志有传,著有《寄庵诗集》,子志道。”
《雍正高邮州志》卷十“孝子外传”:张廷枢,字天木,郡庠生,乡贤綖玄孙。少失怙,事母李至孝,工于书法,为远近所推重。即以所得笔墨钱供堂上旨蓄。尝游学虞山,心忽怦怦动,闻关帝庙中签甚著灵异,往祈焉,有道者揭签示曰:能三日抵家,母子始获面;否,无及矣!时暑雨淹没道途,廷枢策杖行于泥淖中,日百二十里,如期而归,母李果病,颈疽脓不得出。廷枢以口吮之,乃获痊可。所著有《寄庵诗集》,子志道,亦工书法,以孝谨闻,孙梦鲤,擅才名,食饩郡庠。
张綖五世孙:《张氏家谱》:“十一世,和宇公,州庠生;新廷公,太学生,子启吾;志道公,以孝称,子梦鲤。”
张綖六世孙:《张氏家谱》:“十二世,启吾公,太学生,子君正、君耀、君尔、君采、君亮;梦鲤公,字汲三,号琴高,郡廪膳生,雍正十二年甲寅岁贡,候铨训导,州志有传,子文明。”
《乾隆高邮州志》卷十“文苑”:张梦鲤,字汲三,号琴高,乡贤南湖先生裔孙也。生而颖悟,读书过目不忘,工诗,书法绝佳。尝应有司之聘,撰修《高邮州志》十二卷(《雍正高邮州志》),最称详合。教授乡里,门弟子半庠序中,后以岁荐终,子文明,邑庠生。
……
张綖十二世孙(《张氏家谱》十八世):杏林公,字春卿,州庠生,性至孝,好读书,通医理,尤精兵法,咸丰初(1851),粤匪窜扬郡,兴化、高邮戒严。统军兵部侍郞雷,听闻张杏林能任事,聘调行营,张杏林陈攻守议数千言,採用多有效果,因檄带兵防郡,城东三十六州,遏贼北窜。张杏林因功擢授河南知州,赏戴蓝翎。同治元年(1862),奉命援皖,行抵陈州,突遇大股捻匪,张杏林督师血战,身受重伤,犹手刃数贼而死,享年五十有一。旨赠道衔,入祀昭忠祠,世袭云骑尉,子树芬、树建、树功、树艺、树藩。
张綖十三世孙(《张氏家谱》十九世):
树芬公,字蘭舟,世袭云骑尉军功加四品花翎,子鸿宾。
树建公,字玉甫,先后任安徽宿松县知县,灵壁、定远、建平、歙县、渦阳、盱眙各县知县,亳州知州。子鸿翔、鸿猷、鸿森、鸿升。
树功公,历任安康知县、定远知县,诰授朝议大夫,子简、晏、捷。张树功也是《张氏家谱》的修撰人。
树艺公,字西铭,军功六品衔,授湖北巡检,诰授承德郞。嗣鸿升为子。
树藩公,字竹屏,州庠生,授山东平原县典史加理问衔,诰授承德郞。
综上所述,张綖家族在高邮历史上是名门望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可谓书香门第,忠孝传家,名人辈出,功绩流芳,文化积淀非常深厚。
《双秀堂张氏家谱》修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记述二十一世,到如今时过124年,又延续约有4到5代。真诚希望高邮双秀堂张氏后人能够续修家谱,同时加强对张綖的文化研究,为传承高邮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出张綖后裔应有的贡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