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姜平: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情系家乡捐资助学

2023-02-05 17:17:58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南京大学教授姜平先生是高邮三垛人,我大学同学姜伟的父亲。前不久他住院抢救,我暗暗祈祷姜老能平安渡过难关。但事与愿违,1月16日晚9点半接到信息:“家父姜平先生于今晚20:35分离世,谨此泣告。姜伟、姜建”。真让人痛心,这些天我一直处于对姜平先生的怀念中。

在三垛出生成长,从界首乡师投奔革命

姜平先生1929年9月5日出生于高邮县三垛镇一个贫苦知识分子家庭。三垛有“姜、俞、卞、陆”四大姓,姜是第一大姓,渭水堂,字辈排行:恩、庆、传、方、厚。姜平与原外交部副部长、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主任姜恩柱(高邮三垛人)是本家。姜平原名姜庆昇,参加革命后改名姜平。姜平家世代书香,到他祖父时,因抽鸦片将祖产败光,到他父亲时家庭已很贫穷。父亲姜恩禧(字少文),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爱好书法,练就一手好字,并随师学习中医。姜平母亲方晓山,出生于一个经营中药材的贫苦知识分子家庭。姜平父母婚后在三垛挂牌行医。后姜恩禧开办私塾教书,1936年因病去世,享年42岁。姜平父亲去世后,母亲带着四个孩子在镇上做小生意,卖一些香烟、火柴、蜡烛等小商品,艰难为生,孩子们也提篮小卖,参与其中。

1945年12月19日,抗日战争最后一役在高邮打响,12月26日高邮解放,三垛小学开始复课。曾上过两年私塾、一年小学的姜平插班四年级、后又插班六年级学习,1947年暑假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在三垛镇小学毕业。小学毕业后,姜平考取了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创建于1924年春,原为省立第五师范界首分校,设在高邮界首镇,1932年改名为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该校主要是为了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学校分“高师部”和“简师部”,姜平被录取在“简师部”学习。1948年春,“简师部”迁到高邮城隍庙,姜平在高邮城读了半年书。1948年秋,设在高邮的“简师部”迁往扬州,与先前迁到扬州的“高师部”合并。到1948年底全校又一起迁到镇江。

到镇江不久,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歼灭,南京的军政机关纷纷向广州迁移,江苏省政府也由镇江迁往上海以南的松江。界首乡师是省立学校,也决定随省政府迁往松江。此时传来苏北解放区的信息:共产党在盐城办起了“华中大学”,欢迎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参加革命或前往读书。姜平是一个有正义感的青年,在1945年家乡三垛镇获得解放时,亲眼看见共产党帮助工农大众翻身的情景,于是下决心过江北上,参加革命。他与一位志同道合的同学曹良(高邮人)化装成苏北来江南的学徒工,以父母病重回去探视为借口,通过国民党军队一道道岗哨的盘查,侥幸过了江。1949年3月3日,到达刚刚解放10天的扬州城,找到了扬州市军管会文教处,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前来投奔革命的决心。文教处负责人对他们表示欢迎,并立即派人送他和曹良去设在扬州观音山、平山堂的华中大学第二工学团学习。从此姜平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一名革命战士。

在多个岗位锻炼,学术研究硕果累累

1949年4月中旬,为适应渡江后接收城市的需要,华中大学第二工学团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将师生改编成政法工作队、财贸工作队、职工工作队、青年工作队、铁道工作队等。姜平被调到职工工作队。4月23日晚,姜平随着预定接收镇江的干部队伍,从平山堂步行到六圩,从六圩渡口渡江。姜平被分配到“镇江火柴厂”做职工工作,组织厂工会,恢复生产。

1949年6月,由于镇江解放后人口大量增加,粮食供应紧张。镇江地委决定从各机关各单位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去农村征粮。姜平被抽调参加了派往扬中县的夏粮征收工作队。姜平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被工作队团支部吸收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回镇江后,姜平被调到镇江专员公署卫生处工作,后被派到刚刚接管的教会医院“弘仁医院”政治协理员办公室工作。

1950年春,姜平参加地委干部轮训队学习,学习党的农村工作和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6月轮训结束后,姜平被任命为高淳土改工作组组长,去高淳参加土改工作。

1951年5月,高淳土改结束后,姜平被调到高淳人民法院工作,先后担任书记员、审判员、庭长。195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认识了在省委幼儿园工作的吴佩芳,1954年10月结为连理。1955年7月,姜平被调到镇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任审判员,不久提升为副庭长。

1956年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并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这一切萌生了姜平想进高校学习的愿望。1956年暑假,经过紧张的复习和考试,作为“调干生”,姜平如愿被南京大学录取,开始了他教学研究的生涯。

1956年9月,姜平入学南京大学历史系,学制五年,学习期间担任年级党支部书记,1961年毕业,留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等职,直到离休。

姜平先生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这其中有:《邓中夏的一生》,24.1万字,198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民作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德珩题写书名;《中国民主党派史(1928—1949)》,34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书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周谷城题写;《中国百年民主宪政运动》,30万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永桃作序;《毛泽东与李济深》,30.4万字,团结出版社2002年出版;《历史与现实——一位历史学教授数十年的观察研究与思考》,36万字,中国文化出版社2009年出版。

情系三垛故乡,慷慨捐资助学

我大三时(1980年),姜伟带我们几个同学到他家玩,姜平先生热情接待了我们,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姜平先生,但我不知道他是高邮人,他也没有说。直到1999年7月,姜平先生离休后回高邮探访,我参与接待,才知道他是高邮三垛人。姜平先生学识渊博,为人和蔼可亲,对家乡饱含深情。2013年第二次回高邮时,我陪他专程去三垛探访。走在三垛镇老街上,他兴奋得像个孩子。在镇上遇到他一个邻居,82岁的姜恩来,两个老人进行了亲切交谈。他们一起回忆三垛镇抗日战争时的风貌,1939年10月10日,日军飞机对三垛进行猛烈轰炸,当时镇上最大的商店“同泰昌”被炸成废墟,有13人被炸死,同宗百货老店“小姜三”,一家三口全被炸死。姜平先生回忆,他家门口有个塘,隔壁是粮行、油坊。他对姜恩来说,“恩庆传方厚”,我是庆字辈的,你是恩字辈的,我应该叫你叔叔。姜恩来客套地说:“哪里,哪里。”他们足足谈了半个多小时,才依依不舍地挥手告别。

2019年5月30日,我收到姜平先生一封信,他在信中说:“文才同志,我要向你讲一件事,请您大力帮助。今年我已91岁,活在人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想在最后的岁月里为生我、养我、教育我如何做人,并使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可爱的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他说了两件事,一是将他数十年积累起来的453册书籍赠送给三垛中学;二是捐赠20万元,给他曾经就读过的三垛中心小学,以补贴他们的办学经费。收到此信后,我与三垛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于当年6月25日专程去南京雨花台区松椿养老院看望姜平夫妇;7月29日去南京锁金二村姜平先生的住家,接收姜平先生捐赠的书籍和款项。如今这450本书放在三垛中学图书馆里(书架上标注“乡贤南京大学姜平教授捐赠”),供师生借阅。20万元由三垛镇政府设立“姜平先生奖学金”,每年拿出融资利息交中心小学,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锁金二村姜平先生的家里,姜平先生对我说,来年春天或秋天,我与老伴想再去三垛看看,与三垛中学、中心小学的师生见见面,感谢三垛镇领导多次对我的热情接待。遗憾的是他年事已高,一直未能成行。但三垛人大都知道,南京大学有位著名教授姜平先生是我们老乡,我们也为有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1©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