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3 17:42:23 作者:□ 黄士民 来源:今日高邮
昨晚在文游路散步,行至大剧院附近,广场上漂流书屋的灯光给城市的夜空增添了一抹亮色,书屋有光,城市有望,生活中有了书卷气、书香味,便多了一分情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报刊杂志的订阅还很紧张,邮电局报刊门市部销售的报纸、杂志种类比较单一,一些热门的报刊还得托熟人关系才能订到,图书馆的阅览室便成了“博览群书”的好去处。那时的图书馆位于北门大街,和文化馆在一幢楼里办公。图书馆的阅览室设在一楼东侧,正门朝西,我每次去那儿玩,总能看见阅览室里看书读报的人。阅览室的门基本是敞开的,当时看见书架前、书桌前随意翻阅的那些读者,很是羡慕,羡慕他们的专心致志,更羡慕他们有一张可以进入阅览室的阅览证,当时没有阅览证是不能进入阅览室的。
我曾经无数次想象哪天我也能在阅览室“自由倘佯”的样子。父亲知道我的想法后,帮我托熟人办了张阅览证,阅览证不记名,不收费,正面盖着图书馆的章,反面是阅览须知。当年拿到阅览证的心情十分激动,终于可以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读到心仪的书刊杂志了。阅览室的读者群老少皆有,阅读的认真程度完全可用如饥似渴形容,百余种的报刊涉及科技、历史、文化、经济等等,每位读者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适合的书刊。因为只能在现场阅读,不能像借书证那样借回家,所以许多读者在那一坐就是半天,有的还带了笔记本摘抄。我后来用文摘卡的习惯就起源于阅览室,看到精彩的内容便用文摘卡一一摘抄,回家再分门别类,便于日后查找。
阅览室的墙上张贴着许多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阅览室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女同志,工作认真,态度和蔼,连说话都是轻声细语的,让人感到很亲切。她们把阅览室整理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书香氛围感染每一位读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段时光,青春年少的我在阅览室学到了知识,陶冶了性情,在那摘抄了近百张知识卡片,尤其还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得到了及时信息,如《大众电影》刊载的北京电影学院招生信息,让酷爱电影的我踏上了远赴北京的列车,开启人生第一次的应试之旅。
我对图书馆的阅览室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它让我在报刊相对紧俏的年代,得以尽情阅读浏览,满足了精神和文化的渴求,丰富了年少的心灵。
后来图书馆有过三次搬迁,先是到府前街东首,后来到海潮大桥北侧,再迁至文体中心,条件和设施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美,但当年那个阅览室的模样永远留在我的心房。我后来还办过图书馆的借书证,单位给办过读书卡,阅读条件和便捷程度今非昔比,但网络时代,读纸质书的耐心似乎越来越缺乏,翻看电脑、手机成了常态,这种阅读方式的转变,时常让我为自己阅读专注度的削弱而不安,提醒自己的阅读多一些系统化,少一点碎片化,坚持每月读三到四本纸质书。每每这时,我便会想起当年的那张阅览证,想起图书馆的那间宽大明亮的阅览室,觉得坐在那手捧一本纸质书才是阅读该有的样子。
从某种程度上讲,一座城市书店和阅览室的灯光就是这座城市的文明之光、希望之光。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第28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市图书馆相继举办“书香气+烟火气”“读书日游园会”“图书漂流”等专题活动,拓展空间,传递书香,许多参与活动的年轻人和孩子们都从中感到阅读的快乐、知识的力量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城市市民的生活追求和文明程度。
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阅读让人充实,使人进步。岁月更迭,阅读常在,由当年那张阅览证和图书馆结缘,到2012年向市图书馆赠送我的文学作品集,2015年为市文体中心建设和相关人员到江阴图书馆调研学习,2017年组织调我到文化部门工作,我和图书馆似乎有着不解之缘,而阅读成为这段缘分的源头之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