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风流、哀怨、软弱,对秦少游的三大误读标签

2023-06-11 17:56:49    作者:□ 林刚    来源:今日高邮

秦观,字少游。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是一场难以诉说的悲剧。他虽然未能像其老师苏东坡那样,做到忘情于江湖的慨然人生,但也不会如柳永那般,遇挫即安心于奉旨填词的纵情潦倒。在他的笔端,流露的是一代文人面对出世入世选择时的思考与担当,面对人世间悲欢离合之情的哲学层面思考。

甚至,他在藤州归途中似是“含笑坐化”而去的!

只可惜,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秦观这一人物的解读,往往流存于一两首诗词的片面理解,以及史书中不多的三言两语记载,甚至给秦少游的头上安上了绝对误读后的三大关键标签:

误读标签一:纵情声色的风流男人

这一标签似乎来自于秦少游身边的师友同好,只是引用此言的绝大多数人忽略了“风流”这一词汇含义的历史演变。

风流一词,原指似风、水般流动的韵律,之后便被引申为历史流传的承袭,更有对上古崇高风尚的追袭,还有超逸佳妙的文学风格。我们翻阅词典,发现对于“风流”一词竟包含有总共15种的词意解释,其中,仅有“花哨轻浮”与“男女私情”两个几乎至近代才逐渐定型的贬称之意。

所以:

苏东坡赞秦观之“风流”,是因为他文“有屈、宋之才”;

王安石赞秦观之“风流”,是其诗“清新似鲍、谢”;

李纲赞秦观之“风流”,“如晋宋间人”之“婉美萧散”;

秦少游的“风流”,不得割离对他冠以“国士”的同一时期评价之词。“风流国士”是宋时士大夫阶层对于国之栋梁之才的一种言辞定义,而切不可犯了古词今解的谬误。

当然有人说,秦观词中的那些风流韵事如何解释?比如,《绿窗新话》记载的这一例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秦观住在京师期间,有一贵官请客,让其宠姬碧桃劝酒。秦观为答谢其意,举酒反劝。贵官怕碧桃不愿,说:“碧桃不善饮。”碧桃却说:“今为秦学士,何惜一醉。”然后举大杯痛饮。秦观很感动,当场填词曰: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而贵官云: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

你看你看!秦观此人,在京城之中的做事行径是如此地风流放荡,参加贵官的酒宴,竟然会以词曲调戏从家的宠姬,甚至还因此惹恼了贵官的情绪。

但是,请大家细读原文。所谓宠姬,原本来就是贵官用以在此等宴请席间来劝酒助兴的工具人,所以,你劝我酒,我再反敬,无非就是席间的常事。主人开口说宠姬不善饮酒,这不就是我们在劝酒时常用的套路,无非就是反让客人多喝几杯,而宠姬开口说是“为了秦学士不惜一醉”,各位认为这种酒席间的话语又有多少当得了真的?为何?无非就是都知道秦观诗词冠绝,希望你能以词酬谢,为此宴留下一篇传世之作罢了。

秦观身处其中,填词酬唱本是惯例,词中赞颂宠姬如“天上仙女”,一切都是人情世故。再看贵官所谓“今后永不令此姬出来”,是不是与我们现在说“哎呀,以后再也不带这个孩子出来了”的那种戏言相似?倘若把这篇小文放在高中课堂上分析一下,中心思想是否应该就是“贵官以佯怒暗赞秦观词句绝伦,令其不敢再令宠姬见客人”呢?

宋之小词,恰如今天之流行歌曲,满屏的情爱之语,但即使是最八卦的狗仔队,也不会去对着每一句的歌词,去极力印证是不是作词者写给自己的某个风流对象。如果这样的话,那歌坛的八卦新闻也太好编了。

当然,笔者也并非一定要证明秦观是个“坐怀不乱”“不谙风情”的刻板夫子,只是任何历史人物的特征分析,必须要放入到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空去进行全面地分析,再作出客观的评述。

秦观所在宋代,士大夫中养妾蓄妓成风,而秦观之一生,仅有一妻一妾,并在自己南贬之路上,唯恐拖累耽误其妾朝华,而忍痛两次遣其归家。有人不太理解他这一举动,甚至还说其过于薄情。实则不明白宋时侍妾的制度习惯:

女性为妾可以不被视为过往婚姻,而只是一个职业经历。秦观自知被贬困苦,见朝华年轻尚轻,若此时遣其回家,尚还有机会再嫁良人。其用情用心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有此情怀之人,再将其说成是“流连于风月场所,去一地爱一人、见一人留一情”的花花公子,于情于理都极难说通。

所以,观秦观之一生,以其诗词中的语句,而联想臆造出的各种艳情韵事,绝大多数都是后人的望文生义,当然也有不少是寻常百姓对于悲苦诗人不公的人生经历的一种美好想象而已。

误读标签二:只写风花雪月的哀怨词人

这个误读的标签更加普遍。

世人只道秦观只作“女郎词”,而全览秦观留存至今的诗词作品五百多篇,其中词作实际不过八十多首,而描写相思情恋、离愁别恨的内容,在其中只是占了一半不到。

秦观诗文在两宋诗坛亦自成一家。他的诗作题材丰富,常常记景说事,又似一部人生笔记。让人可以清晰地追述其少年时期的浪漫、青年时期的迷茫、中年之际的困惑、贬谪阶段的苦闷。

秦观的诗作,先于词作一步,摆脱了当时仅仅用来即兴娱乐、酬唱社交的原有功能,转而开始关注于更加深刻的个人情感表述、更多地起到个人情感的现实精神的需要。

秦观更擅长于策论写作,“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是古今对其文笔风格的一致评判。元祐二年(1087年),在苏轼的推荐下,秦观应召参加了“贤良方正直方极谏”制科考试,按此考试的要求,秦观进献《进论》30篇、《策论》20篇,系统性地阐述了他的治国安邦之思想。

而仔细阅读这些策论,且不提其中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些艺术手法的特点。就其文中所透露出来的思想认知,便足以映射他人所言的“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的忠实评价。

秦观还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农桑著作《蚕书》的作者,反映了他关注民生疾苦、善于观察并总结生活的独特品格。

了解这些,你才会明白:苏轼门下弟子众者,为何独爱少游之才!

误读标签三:只会弄词作诗的软弱文人

这一误读,似乎更加普遍。

北宋婉约派的两大代表人物,秦观与柳永,都有着仕途不顺的共同点。

秦观在生前,寄禄官职只到了宣德郎,包括最高做到的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馆编修,都只有从八品,算是倒数第三高的官职。别说高邮的历代名人,就算是在他同一时代之中,也比先前做到的龙图阁学士兼侍讲的孙觉,还有刑部侍郎的乔执中,都要差了不止一大截。

但秦观的仕途坎坷,却不同于柳永的仕途潦倒。

秦观的个人追求与报国情怀,自青年始、至逝前终,穷其一生而不悔。

秦观的不幸,是被卷入了北宋末年愈演愈烈的党争;秦观的不幸更是他与老师苏轼一样不合时宜地坚持了反对党争。

如果你反对旧党,会在新党得势时翻身。相反,你会在旧党丛中找得存在。

可惜,这师徒俩,却反对整个党争,他们于是落到了新党痛恨、旧党不爱的境地。

更可惜,空负了秦观一生之中满腔的报国之热血情怀。

对于国家,秦观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睿智的治世良方,有敏锐的世事观察,更有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但他却缺少了圆滑奉世的精明、缺少了见风使舵的立场、缺少了厚黑凶辣的手段、缺少了冷酷无情的心肠。

世人更是少知,秦观出身于兵武世家,从小熟读孙子兵法,崇尚那样“下马文治天下,上马武定河山”的古之名士生涯。

只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他一片可以驰骋的沙场!

曾读过王这么写的一篇《人人都爱秦少游》,是啊,爱秦少游的人很多,但是,懂秦少游的人又能有几个?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的只是在写感情的拥有与在手么?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真的只是在叙述你所见到的愁苦么?

“山无数,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真的只是叹前途的迷茫么?

……

所以,在笔者以秦观为重要人物及时代背景而创作的历史小说《风流大宋》中,所关注而重点渲染的,正是那个不可重复的风流时代、不可比拟的风流人生、不可尽释的风流情怀。

而有些“望题生义”的网友在追更评论中会留言:作者加快更新啊,什么时候才能看风流韵事的情节啊?

于是想起了历史上另一个以“风流才子”著称的明代唐寅的含泪词句:

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或许,被世人误解,就是风流才子难以摆脱的命运罢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