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担健康使命 铸时代新功

2023-08-17 19:18:17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8月19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近日,记者走进部分公卫医师群体,聆听他们的酸甜苦辣故事,致敬他们的默默奉献和坚守!

“如果再选一次,我仍然愿意当一名医生”

——访市中医医院功能科副主任 史睿

市中医医院门诊二楼B超室外一如既往地坐满了人,“我这里还有病人要看,稍等一下。”几分钟后,功能科副主任史睿从B超室匆忙赶来。一身白大褂,满头花白短发,表情和蔼,语气温和,这是史睿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史睿1996年参与医疗工作,2004年调来中医院任职,迄今已有27个年头。这期间他先是在乡镇医院的临床科室锻炼两年,此后便一直在B超室深耕。科室正常到班时间在7点45分左右,史睿通常会提前一刻钟到班,几十年来一直如此,有时候遇到需要介入手术的患者,他主动加班来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等待的时间,让他们尽早诊断、尽早放心。”史睿告诉记者。

与CT不同,B超更讲究手、眼、心的合一。短短几分钟的诊断过程,手要动,眼要看,心里还要迅速地进行分析和诊断,这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如果探头照不到相应的地方,我们就没法看到患者的内部情况,就会造成漏诊、误诊。”作为B超室的“金字招牌”,史睿一双“火眼”与“妙手”得益于对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二十七年来,他几乎每天坚持查阅专业资料,充实知识储备,并时刻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沟通,对病人诊治前后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回访。受各种因素影响,超声诊断中漏诊属客观现象,但秉持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史睿会翻看大量病例给自己整理“习题册”,尽可能减少主观技术上的失误。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内的诊疗项目不断增加,诊断符合率逐年提高。

作为科主任,史睿深知一花不是春,独木难成林的道理,因此十分看重人才梯队的建设,经常主动与刚毕业的年轻医生结对,以“比学赶帮带”的形式,帮助他们系统有序地掌握常见疾病诊断,在有难度的实践内容上也不厌其烦地进行教学指导,并经常组织科室成员共同学习,交流讨论。除了医学技术上的指导,史睿也关心同事们的生活。虽然今年二月份才刚退出夜班,但如果同事有急事,他也会欣然代班。

在日常工作中,史睿时刻谨记: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医德。为此,他认真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前来检查的病人,尽量让他们满意而归。“我们行医过程中,与患者难免产生摩擦,但基本上都可以通过沟通解决。”史睿告诉记者,“患者非常信任我们,因此我们要用平和的态度去缓解他们的紧张与害怕。”

聊起自己的入行往事时,史睿微微一笑:“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因为当医生是我从小的梦想。虽然有时候确实很累,但如果再选一次,我仍然愿意当一名医生,去帮助更多的病人。” 记者 王冰彬

秉持医者初心 勇担健康使命

——访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疗组长 陆兆双

“在国家和人民有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这是我作为一名医生的健康使命”。16日晚,结束了一天工作的陆兆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陆兆双1981年出生,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老年医学专业,是江苏省医师协会呼吸影像与病理学组成员,2015年7月到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工作,现任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医疗组长。

陆兆双从医多年,一直致力于支援交流工作。疫情期间,陆兆双曾先后驰援湖北黄石和扬州三院,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2023年4月21日,陆兆双参加援疆医疗队远赴新疆新源县人民医院工作,架起高邮市人民医院和新源县人民医院友好交流的桥梁。5月初,陆兆双接待了新源县一位慢性咳嗽的女性患者。这名女患者于2022年12月开始有慢性咳嗽症状,经常失眠,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生活。陆兆双诊断,这名女患者日常咳嗽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属于新冠感染的后遗症,他根据诊断结果给她开了药。“在用药了一个多月之后,她的咳嗽症状有了明显改善。7月份的时候,她还专程来医院对我表示感谢。”在向记者讲述这段故事时,陆兆双言语间难掩感动。

参加工作以来,陆兆双始终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位,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恪守职业道德,一心一意热情为患者服务。在对待病人时,他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诊治,对病人如同亲人般体贴周到,还经常陪同危重或孤寡病人做检查;当遇到患者或家属不能理解病情时,他会耐心做好解释,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或事例阐述病因;当遇到远道而来就诊的病人时,他会主动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沟通协调工作,尽量当天做完检查当天出报告,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从而方便患者。

在关心病人的同时,陆兆双一直勤于学习,始终走在提高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道路上。2009年6月,陆兆双到上海肺科医院肺循环科和内镜中心进修半年,学习肺循环相关疾病诊治和支气管镜、EBUS内镜的操作技术。回医院工作后,他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平时的诊疗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工作之余,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学术会议,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疗法,了解本专业疾病发展的新动态,积累新经验。

陆兆双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弘扬老一辈的医德医风,爱岗敬业,取信于民,加强医患沟通,做一名深受患者信赖的医生。 记者 高芸芸

笃行医者仁心 谱写大爱华章

——访界首镇卫生院康复科主任 陆加树

“现在抬到这个高度怎么样?疼吗?”17日,在界首镇卫生院康复科治疗室里,记者看见,康复科主任陆加树正帮助一名中风偏瘫患者做康复治疗,治疗过程中,他耐心地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康复要领,询问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的感受。

陆加树今年46岁,是一名中药师、康复治疗师,已在界首镇卫生院工作26年,曾担任药剂科科长,现担任康复科主任、办公室主任。2019年,医院规划设立康复医学科,但康复科既没有设备,也没有人员。在院领导的鼓励下,陆加树主动挑起康复科的大梁,前往南京参加省康复治疗师规培,并顺利通过各项考核,取得执业证书。“2021年,医院康复科顺利开诊,收治的大多是中风偏瘫患者,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极易发生跌倒等二次损伤,所以从患者走进康复科,到做完所有康复项目离开,我都寸步不离,全程守护。”陆加树说,他们会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制定一整套综合康复方案,使病情较重的患者能最大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病情较轻的患者能从事部分家务和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除了是康复科主任,陆加树还是家庭医生团队中的一员。由于他们团队服务的老人桥村距离镇区较远,群众就医不方便,他和团队成员便自带针灸针、火罐上门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中医药康复、药事指导等服务,每年参与各项家医团队活动达30余次。在今年6月份的一次上门随访中,一位大爷自诉他最近饭量增多,体重却变轻了,经常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但一直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陆加树听完大爷的描述后,立刻为他做了一个快速血糖测试,结果发现大爷的血糖是正常人血糖最高值的4倍多。陆加树让大爷赶紧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与陆加树的判断一致,大爷患了糖尿病。“现在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去医院就医不方便,再加上思想不重视,很容易出现得病不自知的情况,我们上门义诊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尽早发现问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今年5月,陆加树做了一件“大事”,他专程赴南京为一位河南的血液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成为了我市第七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陆加树说:“造血干细胞是一颗生命的种子,它可以重建正常、健康的造血功能,是治疗白血病的‘希望之光’,在得知11年前我预留的造血干细胞与这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后,我毫不犹豫地答应捐献,尽我所能,挽救一个宝贵的生命。”

“人活着总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今后我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的健康和医院的发展倾心尽力。”陆加树说。 记者 郭萌

牢记誓言 不忘初心 扎根基层

——访三垛中心卫生院防保所公卫医师 丁旭

“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我们来做手部健康十巧操,虎口平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手腕互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搓揉双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在三垛中心卫生院防保所,有一位因为教村民们“手指操”而出名的“小丁”。“小丁”是一名公共卫生医师,拥有很多铁杆粉丝,尽管他不坐诊看病,却一直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16日下午,记者来到三垛中心卫生院,见到了“小丁”。

“小丁”名叫丁旭,是三垛中心卫生院出了名的“多面手”,今年30周岁,毕业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2017年8月入职。初见丁旭,只见他戴着一副眼镜,个头高高的,皮肤黝黑。俗话说,健康宣教是公卫人最重要的看家本领。丁旭告诉记者,每三周他都会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乡村、政府、集市、水厂、学校、养老院等部位,全方位开展居民健康讲座和公众咨询活动,6年来,组织这样的活动多达150多次,脚步几乎丈量了每一个村落。同时,他加强健康宣教传播,参与组建医院微信编辑小组,担任撰稿、编辑、审核、发布等多重角色,依靠团队力量,在利用传统宣传阵地宣传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扩大健康教育范围,传播健康知识。

除了健康宣教,作为一名公卫人,丁旭还积极探索慢病医防融合。他参与慢病筛查与医防融合的管理和具体工作,研究制定了以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疾病为切入点,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江苏省肿瘤筛查综合项目为抓手,以其他临时筛查项目工作为补充的重点人群医防融合工作实施方案,通过筛查项目开展实现“单位人员提技能、筛查对象得实惠”“公卫人员负责问卷评估、临床人员负责临床筛查、家庭医生负责事后随访”的条理清晰、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医患双向受益的医防融合模式,在项目参与对象回访中广受好评。三垛镇东楼村的糖尿病患者朱金标就被他们的糖尿病健康团队深深折服,从开始对自我管理小组的不信任到成为“控糖小达人”,感受颇深,并表示以后看病就找三垛中心卫生院的糖尿病医生,还要“小丁”在场。

6年的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中,丁旭用行动践行初心,从初入职场的“小白”成为勇挑重担的“多面手”。他表示,将一如既往地牢记医者誓言,不忘初心,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广泛学习各类知识和技能,积极投身各级各类卫生健康创建和项目管理工作,拓展业务知识范围,争做各项工作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 记者 赵妍东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