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夏游镇国寺塔

2023-08-31 19:46:54    作者:□ 房 伟    来源:今日高邮

我是个北方人,虽在苏州生活多年,但对“南方”的概念,依然不清晰。没到高邮之前,想象的高邮,是纯粹的“水乡”。由于在大学讲授当代文学,谈到高邮,就联想到汪曾祺,心中冒出“大淖”“咸鸭蛋”“沙弥”等词汇,想到高邮大概和苏州差不多,也是“小桥流水”的风景。其实高邮属于江淮文化圈,和江南风貌,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

真正的高邮,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小城不大,并不精致,但漫不经心之处,透露着“自在随性”的自信。几条古城街道,并不整齐划一,但有着浓浓人间烟火气;几处名胜,并非富贵堂皇,但很有辨识度,别具风格;几种小吃,无论陈小六馄饨,还是双黄鸭蛋,总有想不到的惊喜。它像从民俗画走出来的俏丽女子,不施粉黛,却活泼泼地,惹人怜爱。

令我深思的,还是高邮的“水”。高邮是“多水”古城,但不像苏州,“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主打的是“繁华稠密”的精致劲儿。高邮的水,随意而丰富,有方便民用的“大淖”,有物产丰富的高邮湖,但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条运河。河面宽阔,气势不凡,南北货物,往来穿梭,大河两岸,则天高地远,既有南方的秀美,又有北方的阔大,而这运河之“眼”,正是矗立在离岸小岛上镇国寺高塔。

高邮没有太多高楼,离开市区,顺着运河走,一眼就能望见塔。心然住持介绍,镇国寺原为唐代粮仓,后建为寺院。塔建于唐僖宗年间,纪念唐僖宗之弟举直禅师,塔下还有举直的舍利地宫。地上部分原有9层,是四方结构唐塔,第七层砖顶饰斗八藻井,交叉木梁立刹柱,塔顶立2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刹,四角攒尖,目前国内同类古塔,仅存两座,另一座为西安大雁塔。一千多年风霜雪雨,未消磨掉它的光彩,却给予了它坎坷命运。它也曾被称为“空塔”和“断塔”,遭受火灾,被大风吹走上面三层,后在清代被重新修葺成7层。

它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唐里清表”。三层到五层塔门,两旁砌有突出半圆砖柱,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留存唐塔风格,而腰檐短平,塔檐规制严整,略显拘谨,又是清代风格。然而,“清表”掩饰不住“唐里”。挺拔清俊中有问天之姿,古朴厚重中有秀美婉约。这也许就是举直禅师这个北方人,将寺院安在大运河岸的缘故。运河流日夜,南北共佛缘。当年,举直禅师站在运河岸边平津堰,风吹树梢头,一定有什么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携带着大唐最后辉煌,矗立在此,将无限惆怅与出世之想,化为永恒的沉思。

这也许就是运河文化精髓吧,融汇南北,独秀水上。蒋勋谈到唐代美学曾说,一方面是对北朝文化“规范”“楷模”“律则”“纪律”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楷”“律”的不屑与叛逆。大唐艺术世界,是在北朝与南朝两种传统中激荡而出的灿烂火花。在我看来,唐代美学“融汇南北”气质,也体现在江淮文化圈的高邮镇国寺古塔。高邮在我眼中,是一座“水韵融合”之城,它是南北驿路重要枢纽,又是大运河的明珠,它看起来“随意”,却熔铸秦少游的伤感浪漫与汪曾祺的活泼自在。它的“随意”,是一种文化上“开放”的自信,也是一种生命的大境界与大释放。

河南省卫辉市有明万历时期的镇国塔,泉州开元寺也有唐垂拱二年建的镇国塔,而高邮的镇国寺塔,还被称作“西塔”。我们在塔下转了半天,看到塔基是低于水平线的,才晓得国家曾投巨资,为宝塔四周设计了排水系统,保证不会发生内涝。天气依然酷热,心然主持打开塔门,我们一级级沿木梯而上。塔身干净结实,千年古砖,坚硬稳重,敲上去铿锵有声,仿佛金铁一般,有些地方泛出铁红色,丝毫不见千年古塔的松散衰败,也没有白发似的杂草,倒像个身强力壮的“棒小伙”。塔里也有的砖颜色不同,心然住持说,那是历代修缮者发现有砖朽坏了,另补为替换。七层塔不高,我们很快登顶,佛龛处,透过小窗看去,青草绿树,蓝天碧水,运河如画,往来穿梭客船如游鱼,出世之情油然而生。

浮屠是“佛”梵文音译,借喻为塔。中国人的观念里,塔就是“佛”的象征。它既是信仰,又是和尚的墓。“塔”以直立的空间分割,在虚空的包围中,以永恒的他者姿态,成为坚定信仰的化身。随着佛教中国化,塔又成为某种地域文化风景象征,寄托着文化理想。镇国寺塔大概也是这样吧。它既是运河上的信号塔,也是高邮古城的灯塔。它在千年里持续闪烁,映照着运河古城的独特风姿。

 

房伟,文学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紫金文化英才,“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评委,于《文学评论》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多项,获国家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刘勰文艺理论奖、山东优秀社科成果奖、《当代作家评论》优秀论文奖、欧阳山文学奖评论奖等。曾获茅盾文学新人奖、百花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作品曾入选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排行榜等,现执教于苏州大学文学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