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7 19:32:15 作者: 来源:今日高邮
彩笔耕耘寒暑忙,蚕丝吐尽美名扬。他们以师爱为桨,播洒汗水,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职责;他们兢兢业业,坚守初心,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心上;他们薪火相传,精神赓续,始终在教书育人事业中无私奉献。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近耕耘在各条战线的园丁们,倾听他们育人的故事。
王永昌:诲人不倦 润物无声
在学生生活中,他是引路人;在教师队伍中,他是领头羊;在课程改革中,他是先锋者。扬州市特级班主任、扬州市十佳年级主任、“感动高邮教育人物”最美班主任,五次获评市县两级高考教育功臣,他,就是高邮中学副校长王永昌。
王永昌1995年投身教育工作,迄今已有28年教龄。作为一名物理教师,王永昌深知高中物理带给学生们的困难。为此他精心设计课程,将教学内容分成“是什么”的陈述性概念知识、“怎么做”的程序性实操知识与“不如授人以渔”的策略性体系知识这三个板块。王永昌正是运用这三件法宝,将课堂打造得趣味十足,让学生们乐意学、愿意听。课前准备与课后复习也是王永昌授课中的重要节点。他每节课都会安排预习、提问、思考、整理等环节,每周还专门安排反思整理课,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知识吃透、学牢。正因为他的指导,有20多名学生获得物理竞赛省一等奖,2021年更有一名学生获得奥赛银牌,在学校学科竞赛成果上创历史新高。
除了培养学生,王永昌还是很多青年教师的“老师”。他为人谦和,乐于助力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帮扶结对、以老带新的模式,依托“甘雨化育”四有好教师省级团队建设与邮中“青蓝工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举措,开展“六个一”高品质任务驱动研修活动,帮助团队中的年轻教师快速成长。目前团队当中已有3名青年教师在江苏省和扬州市级课堂教学、实验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5名教师因工作业绩突出,获评扬州市高中教育先进个人。
作为邮中教科研方面的领头羊,王永昌主持参与过省、扬州市多项规划课题,主编教辅教材二十多本,发表了省级以上论文4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他立足于邮中“衔接、多元、综合”的课程文化,创设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科基础和品格养成型物理课程,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课程超市”,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在他的带领下,2016届、2019届高三物理备课组获评高邮市优秀备课组。
“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学生回校看望我,像高中时那样和我聊聊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有时候孩子们回忆起高中生活,有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教育细节,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刻我感觉到教育无小事,每时每刻都要做表率。”王永昌笑着告诉记者,“我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感到骄傲和自豪,为教育事业,我愿意‘俯首甘为孺子牛’。”记者 王冰彬
高文芳:用爱呵护“折翼”的天使
“同学们,注意力集中,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汉字。”日前,在市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该校八年级生活语文教师高文芳正在课堂上教特殊学生们识字。由于特殊学生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弱,一个简单的汉字,高文芳要反反复复地教很多遍。兢兢业业、循循善诱是记者对高文芳的初印象。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高文芳娇小的身躯里蕴藏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强大能量。
高文芳今年42岁,20岁时,她成为了一名教师。2009年,高文芳5个月大的儿子被诊断为脑瘫、耳聋、孤独症,当时,高文芳整日以泪洗面。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消沉与绝望后,她选择坦然接受突如其来的一切。在求医问药的过程中,高文芳接触到很多与儿子情况类似的特殊儿童,她希望能为特殊孩子送去爱和更好的教育。2014年,高文芳被调入荷花塘特殊教育学校。
“记得第一次上课,学生们有的摇晃桌椅,有的离开座位随意走动,还有的甚至朝我吐口水,真是让我束手无策。”课后,热心的同事帮助她反思:智障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短,认知水平低,自控力弱,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均落后于同龄的健康孩子,而且各个学生之间差异也很大。如果把以前的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过来,显然行不通。为了能够更好地胜任特教工作,高文芳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与同行探讨教学心得。她遵循智障学生的学习规律,用简洁、明确的指令把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多形式地参与学习活动。在一次次教学中,高文芳越来越得心应手,还多次代表学校对外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赢得了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课堂外,高文芳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照顾着特殊学生。学生的裤子尿湿了,她就把儿子的备用裤子给学生换上;默默地跟在腿脚不便的学生身旁,随时扶上一把;为瘫痪在床、病痛缠身的极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同时,身兼教师和家长双重身份的高文芳深刻地体会到:要想促进残疾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配合更为重要。她不但与家长分享自己长期帮助儿子康复的经验,还经常把学生的作业、绘画、手工等作品通过微信展示给家长,使家教与师教形成一股合力。
“要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让他们也能展翅飞翔!”高文芳表示,她将以满腔的热忱继续耕耘在特殊教育这块沃土上,竭尽所能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记者 郭萌
朱如琴:做教学的有心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化学视角认识了碳酸氢铵,那它有哪些性质呢?”……5日下午,在车逻镇初级中学,记者初见该校化学老师朱如琴,她正认真授课,与学生们积极互动。穿着简单得体、谈吐落落大方、待人和蔼可亲,这是她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朱如琴自工作起,便一直扎根农村,默默深耕在初三毕业班一线,无私奉献了17个春秋。多年来在教学上的坚持不懈、刻苦钻研,使她从一名普通的乡村化学教师迅速成长为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扬州市“学科带头人”、高邮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多次获得各类教学竞赛的省、市级一等奖,在教和研中她展示了乡村教师的一路风采。她热忱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更是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称赞。
做教学的有心人一直是朱如琴的初心。“我喜欢教书,喜欢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的感觉。”朱如琴告诉记者,她是真心热爱这份职业,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所学全部交予学生,让学生真正获益。多年来,朱如琴也是这么做的,她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在化学教导上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证据意识和信息提取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学生长期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少走弯路,她更是主动研读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精心研究、总结各种题型教导学生,还积极参加教育部国培示范项目、省初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扬州市领雁工程等各级、各类的学习培训,为自己充电。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朱如琴所指导的学生中多人次获省金钥匙科技竞赛一等奖,而她自己也获得了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初中化学)一等奖等。
在教学中,朱如琴始终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用爱心去呵护教育学生。她会与学生促膝谈心,为困难孩子排忧、慷慨解囊。由于她一直任教毕业班,深入学生家中家访更是家常便饭,将爱与责任延伸至课外。2022年,她教了两个毕业班,经常连饭都来不及吃,学生们都会主动给她带来蛋糕、娃哈哈等小零食。正是这种爱的教育,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慈爱与温暖;也正是因为这份对教育的坚定与责任,朱如琴多次被评为“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爱岗敬业班主任”。 记者 翁正倩
蒋欣怡:用爱心播种 用智慧耕耘
“今年是我当老师的第31个年头,当班主任也整整30年了,我想一直当下去。”5日,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西校区的语文老师蒋欣怡告诉记者。
1992年,蒋欣怡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她的从教生涯中,她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关爱学生,团结同事,任劳任怨。她做了整整30年的班主任,用爱心、细心、耐心换来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赞赏、领导的认可。她曾先后获“扬州市优秀班主任”“江苏省优秀指导教师奖”“蓓蕾劳动奖章”等多个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蒋欣怡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是学生的心灵导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2006年,蒋欣怡曾遇到一个十分调皮让家长、老师很是操心的学生,知晓了他的大致情况后,蒋欣怡对这个小男孩倍加关注。在生活中,蒋欣怡给予他如家人般的关心与温暖,一次次促膝长谈引导他逐步改正不良习惯;在课堂上,蒋欣怡肯定他积极举手发言的行为,用鼓励与约束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与此同时,蒋欣怡也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告知其父母他在学校的进步,请家长对孩子能够多一份理解与包容。经过多方努力,这名学生发生了极大地转变,在蒋欣怡班上两年,成绩突飞猛进。
作为一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蒋欣怡并没有安于现状,在教学实践中,她始终坚持自我“充电”,勤于学习,钻研业务。她经常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教育教学专刊,上网查阅资料,积极参加业务培训、交流听课等活动,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在班级管理中,蒋欣怡形成了自己的带班主张“相信学生、自主管理”。蒋欣怡牢记“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这句名言,公平、公正,体贴对待每一名学生。她还制定一系列的班规班纪,邀请全班同学共同遵守,同时合理利用奖惩机制,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与自觉性。除此之外,蒋欣怡还善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小助手共同管理班级。一直以来,蒋欣怡所带的班级都是班风正、学风浓、习惯好、成绩优。
“‘教书育人’是把有限的精力倾注在有限的工作上,却能让学生们去续写无限的可能。”蒋欣怡说,从她走上三尺讲台的那天起,就立志要把青春与光热都奉献在这里。 记者 高芸芸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