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明清漕运与高邮

2023-09-24 17:37:55    作者:□ 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漕,原指以水道运粮。秦汉以来,历代朝廷所需粮食主要靠水路运输,故称漕运。中国古代政府将征收来的粮食中的一部分,通过水路,水路不通之地辅以陆路,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并形成一整套组织和管理制度,这就是漕运。高邮地处大运河河畔、里下河平原。自古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高邮是漕粮运道的重要节点,高邮又是产粮区,从而与漕运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明清对漕粮运道高邮段的整治

明朝自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国都和少数民族为邻,京师附近配置重兵,加之政府组织庞大,营建频繁,增加了对漕粮的需求。明政府为供应京师贵族、官僚及京边军队、百姓食粮需要,制定了南粮北运的漕运制度。明代漕粮运额在300至400万石之间,最高曾达到600万石。清代都城也在北京,沿明朝旧制,继续实行漕运制度,据史料记载,历年实运抵京的粮食有300多万石。

如何把远在千里或数千里之外的粮食运往京师?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靠人挑肩扛、畜力车拖运,显然解决不了问题。而水运运量大, 运费廉,是最佳的运输方式。明代初期,曾经从海上运粮到北京,但那时海运的船只、技术落后,经不起海上风浪,“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粮食损失高达18.5%,不得已放弃海运,迫使朝廷重新开凿整治大运河。

永乐九年(1411),朝廷派工部尚书宋礼疏浚会通河故道,宋礼由济宁到临清、共疏浚385里。永乐十三年,平江伯陈瑄又着手陆续清理整治运河中有阻碍通航的运道。到了清代,朝廷继续加强运河的修治,有定期挑浚,有临时兴修,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运道的通畅。

大运河流经高邮43公里。宋元时期,河湖未能完全分开,漕船在湖中行驶,常遇风浪之险。为解决这一问题,明宣德七年(1432),“平江伯陈瑄在高邮凿渠40里,傍湖为渠,以避湖上风涛之险”。明弘治二年(1489),户部侍郎白昂以“运舟入新开河多覆溺”奏请朝廷,在高邮堤东“开复河”,得到批准,并由他负责组织民工开“康济河”。此河在高邮湖东,长40多里,首尾与湖相通,河、湖相隔约三里,内圈农田数万亩。明万历四年(1576)总督漕运侍郎吴桂芳紧靠湖堤挑“康济越河”。“越河”是河工名,于有滚水坝或水闸之处,旁开河道,使来往船只得以绕越坝、闸航行,称之为越河。万历二十八年(1600),总河刘同星开界首越河十多里,航船不再行走在界首湖。康济越河与界首越河(即今老运河)开通后,运道与高邮湖基本分开。

到了清康熙十七年(1678),总河靳辅“奉旨筑永安新河”,形成了今天的马棚湾。康熙三十五年(1696)大水,堤漫缺,总河董安国将永安河西堤改建为石工。康熙三十八年(1699),总河于成龙、副总河徐廷玺修治高邮运河西堤。

除了开河修堤,明清朝廷还在运河西堤设有22座通湖港口(5座石港、17座土港),解决河湖分隔后,河湖之间的通航问题,同时调节运河水位,保证河运畅通。明代陈瑄、清代靳辅等总兵河臣,为保运堤安全、漕运顺畅,还在里运河东堤上设置减水坝,最终形成昭关坝、车逻坝、中坝、新坝、南关坝等“归海五坝”。

由上可见,历史上的高邮人为大运河漕粮运道的畅通作出过重大贡献。

二、明清漕运管理机构在高邮的设置

漕运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历代朝廷一直十分重视。明清时对漕运的管理形成了完备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

明永乐二年(1404)开始设漕运总兵官,由平江伯陈瑄担任,属武职,陈瑄身理漕政30年。到景泰二年(1451),始设专职文官——漕运总督,由王竑首任,常驻淮安,主管漕粮的征收、解运和入仓等三大关键环节。漕司领漕运12总,共有12万军队,11000多船只,专职负责漕运,故称“运军”或“漕军”。漕总之下是漕帮。“帮”是漕船运输编队,每帮设有领帮官员,在地方,以府佐、院道和科道官及县总书等掌管本地漕事。中央户部和漕运府派出专门官吏主持地方军民粮船的监兑(漕粮兑运时的监督核验)和押运等事。

《明书》69卷《河漕志》记载:明宪宗成化(1465—1478)时,设“总督漕运都御史一人,驻淮安;理刑刑部主事二人,亦驻淮安;管(船)厂工部主事二人,驻清江浦;监仓户部主事四人,分驻淮(安)、临(清)、徐(州)、德(州);管河工部郎中二人,一驻安平镇,分理济宁以北,一驻高邮,分理济宁以南;……”可谓组织严密,职责分明。

清代,漕运属官的事职与明代基本相同。为了保证漕运的顺利进行,漕运机构仍然非常庞大。顺治元年(1644)置漕运总督,官秩从一品,长驻淮安,“掌督理漕挽,以足国储”。凡有漕诸省经理漕务的文武官员,皆归其管辖、节制。漕运总督还握有一支数千人的“护漕”军队,供其调用。军队在清代仍是漕运的主要担当者,是朝廷特种劳役部队。为加强漕粮的保存和管理,另设仓场侍郎,满汉各一人,从二品,分驻通州新城,“掌仓谷要职,北河运务”。侍郎以下,还在有漕省份设粮道、监兑、押运、趱运(催促漕运加快速度)等官,以及运粮的卫所军队等。

据《高邮州志》记载:明景泰年间(1450—1457),南河(济宁以南)有郎署,又称南河工部分司(主官为工部制使),开始设在徐州萧县,后于正德元年(1506)移住高邮,直到清康熙十七年(1678),奉旨裁撤。这178年中,共有85位工部制使(正五品)先后任职驻在高邮。他们的职责是协调州县治河、保漕。州志记述:“南河工部分司,在州治中市桥南(在今极乐庵处),前为大门三间,门内东神祠一间,次为仪门,门内为正堂三间,东西两庑(廊屋、走廊),各三间,堂东偏门一楹,内为书房三间,罩庭三间。堂西为书房三间,堂后为寝室,共三十八间,由堂后小径折西纡行百步,为园池一所,内有桥一座,桥北有亭,亭后有台。桥前有小屋三楹,旁有草亭二间,水波萦回,竹树交荫,颇幽胜焉”。从记述可见,南河工部分司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单位。

康熙十七年(1678),工部分司被裁撤,改为河营守备署,三十一年(1692)改为扬河通判署,扬州派通判一员驻节高邮,兼理河务。

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盂城驿导游在介绍盂城驿功能时,经常说到,盂城驿有漕运功能,这是不对的。邮驿的主要职责是公文传递、官员接待,不负责漕运。漕运有专门组织系统,有专业的漕军和船只。漕运总督府在淮安,各有漕省府州县都有相应的职责,驻节高邮的工部分司,是漕运的协调机构,履行治河、保漕等有关职能。

三、明清漕粮在高邮的征收和运输

明代漕粮的征收,一般是按有漕省份各民户所占田地的亩数和等则摊派的。征收漕粮事宜由州县正职官员负责,基层征收实行“粮长负责制”,粮长由本区内交纳田粮最多的大户充当。先由各甲首将漕粮收齐后,汇集交给里正,各里正汇集后上交粮长,最后由粮长率领部分粮户装入舟车,送达指定地点。开始要求送到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天津五大仓之一,再由各卫所官军分段接力运往京师。后来朝廷要求南方各地粮长将漕粮运至瓜洲、淮安兑与卫所,再由官军运载至北京。再后来,朝廷让运军直接赴江南有漕省府粮仓取粮,然后直运京师。

明朝廷规定,漕粮运期大抵是:每年十月开仓,十一月兑竣,十二月漕船开帮起运。各地漕船到京的期限为:河南、山东限在五月初一,南直隶限在七月初一,浙江、江西和湖广限在九月初一。漕运司对各级运官和府、州、县粮官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清代漕粮的征收和运输仍承明制,具体做法是:“用屯丁长运,即令瓜(洲)、淮(安)兑运军船往各州、县水次(小码头)领兑(漕粮)。粮户输之州县,州县兑之旗丁(即运军),而旗丁领运于南,斛交于北”。到清后期,由于运河淤塞,输运越加艰难,加之商船大轮往来于上海、天津之间,“皆习于海”,于是漕粮逐步由官运向商运、河运向海运转变,最终漕运废除。

明清漕粮在高邮是怎么征收和运输的?研读《高邮州志》可以理出一些头绪,基本弄清这一问题。

据州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高邮有9314户,65983人。清康熙元年(1662)有人丁(成年男子)31136人,有田25823顷41亩7分7厘。共征本色米11388石2斗9升,其中留存本州支用的本色米1693石1斗4升。本色起运米即上交的漕粮9695石1斗5升。古时1石等于今天120斤,换算下来,高邮要运送的漕粮计116.34万斤。(注:古代官员俸禄,用银子计算为“折色”,用米计算为“本色”,这里的本色米,就是大米。)

明代高邮州设定86里(组织单位),每里分10甲,全州共有里长860名,每年轮1甲86名供应徭役,名曰“见年”,自“见年”外轮2甲86名,征催钱粮,曰“递年”,又曰“催粮”。里长是粮食大户的则为粮长。

明代高邮卫置军6720名,“兼有屯(田)运(粮)守城捕盗之责”。到了清康熙十八年(1679),高邮卫归并扬州卫,“裁守备及千总三员,止留二员轮年押运北上,所属军丁专司运粮。”就是说,高邮卫的军丁承担着漕运任务。

漕运船只是由专门造船厂打造的,有一定的规格,比如嘉庆年间规定江南漕船,船面全长80尺,中阔15尺,船底长59尺,栈深6尺,篷高2.8尺。每只漕船可载漕粮600至1000石(7.2万斤—12万斤)。《乾隆高邮州志》记载:明代额定高邮兴化漕运船119只,每只船额定旗军10名,遮洋船(比一般漕船大)47只,额定旗军12名,共旗军1760名,其中含运粮指挥2员,千百户(官职)4员。这些旗军,除月粮外,各赴淮安常盈仓分派运送任务。到了清顺治三年(1646),高邮卫额设漕船170只,分定左右中前后五所,东省运船51只,松府运船19只,本帮运船(运送高邮漕粮)100只,此后多有变化。到了光绪后期,“自改海运,漕船各只废而不修,节次拆板缴价,河运皆雇用民船,卫所成虚设焉”,运河漕运就此终止。

明清漕运对维护朝廷统治地位有着重要意义,又因为要确保运道顺畅,必须及时整治大运河,这对沟通南北商品流通,对沿运河城市发展和沿运河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漕运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漕运的整个过程浸透了历代劳动人民,也包括我们高邮人民的血泪和汗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