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1 19:27:12 作者:□ 徐可 来源:今日高邮
每次到高邮,我都会想起汪曾祺先生,仿佛空气中到处都有他温暖的气息。
一个地方能够出现一个或几个文化大家,是这个地方的福分。高邮应该感谢汪曾祺,是汪曾祺的作品,吸引我们来看高邮,并喜爱上这座美丽宁静的苏北小城。一个汪曾祺,就让高邮名扬天下。
第一次到高邮,我就夜访过汪曾祺故居。汪曾祺故居位于高邮东大街竺家巷9号,是一幢二层房连带辅房,建筑风格是高邮独有的灰砖横砌,玻璃门窗木格镶嵌,现在是他的族人们住着。我们在夜色中走近老宅,只见门上有汪曾祺写的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屋内亮着灯,透过窗户可以看见有二三人围坐在桌边聊天。我一下子就想起“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让人内心温暖的8个字,无端地觉得那就是汪曾祺和他的家人。
我还参观过汪曾祺文学馆。汪曾祺文学馆是汪曾祺纪念馆的前身,位于文游台内,展示着汪先生的作品和手稿、文房四宝、文物以及评论汪曾祺为人为文的报刊、书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汪曾祺的成长过程和创作成就。
在高邮,即使刻意不去寻找汪曾祺的踪迹,仍然处处可以感受到汪曾祺的气息。
我在高邮湖上想起汪曾祺。高邮湖又名珠湖,是江苏省第三大淡水湖,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总面积760平方公里。乘坐快艇在开阔的湖上游弋,迎着清爽的湖风,感受扑面而来的湿气,陶醉在旖旎的大湖风光中。高邮湖芦苇荡生态湿地,河道纵横交错,水质清澈透明,芦苇摇曳成片,滩地绿草如茵,野鸭、白鹭等野生水鸟在水面上下翩飞,令人心旷神怡。在湖心岛上的一座亭子里,我读到了这样一副对联:“水清鱼读荷,林静鸟谈天。”我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对联,觉着联句中的雅趣和野趣颇有汪曾祺的风格。汪曾祺在《我的家乡》中满怀深情地回忆起故乡的这座湖:“湖通常是平静的,透明的。这样一片大水,浩浩淼淼(湖上常常没有一只船),让人觉得有些荒凉,有些寂寞,有些神秘。”“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浓的紫色。这种紫色让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第一次读到这篇作品的时候,我还没有见过高邮湖;今日荡漾在高邮湖上,仿佛荡漾在作家营造的湖光水色中。
汪曾祺特别喜欢水。他曾经自述:“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我的家乡》)故乡的水哺育了汪曾祺,也成就了汪曾祺独特的创作风格。“怪底篇篇都是水,只因家住在高沙。”(《水乡》)他的名篇《大淖记事》让高邮的“大淖”成为许多人神往的地方。“淖,是一片大水……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这是四幅素雅的平远小景,呈现出四时佳境,画中的水似乎也缓缓地流淌在字里行间。
我在文游台上想起汪曾祺。文游台位于高邮市区东北、泰山庙后的东山上,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年)。此台不仅布局紧凑,建筑造型亦较优美。它和城西的镇国寺塔,城东的奎楼、净土寺塔,遥相对应,构成了一组古朴而美丽的三角立体轮廓。宋代著名词人秦少游就是高邮人,八百多年前,秦少游曾携好友苏轼、王巩、孙觉登临文游台,并留下诗文,从此文游台名垂千古。文游台西侧有明代建造的四贤祠,就是为纪念苏轼、孙觉、秦观、王巩聚会于此而建造。文游台四壁有名家书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东西两侧博物馆,为了解高邮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现存石刻内容有“苏武生日祝寿图”“苏轼画像”和秦观、秦少章、黄庭坚、米芾、阮元等人的诗文和书法。
登台四望,东观禾田,西览湖天,汪曾祺在散文中多次写到文游台,他写小学春游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户上看风景: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觉得非常美。他还多次为文游台题写诗句。他在《文游台》一诗中写道:“年年都上文游台,忆昔春游心尚孩。台下柳烟经甲子,此翁精力未全衰。”诗后有注云:“我读小学时,每年春游,都上文游台。台之西,本为一片烟柳。凭栏西眺,可见运河帆影,从柳梢轻轻移过。”又有《上文游台》诗一首云:“忆昔春游何处好,年年都上文游台。树梢帆影轻轻过,台下豆花漫漫开。秦邮碑帖怀铅拓,异代乡贤识姓来。杰阁何年归旧制,风流余韵未宜衰。”他还精心为文游台撰写长联一副:
拾级重登,念崇台杰阁,几番兴废,千载风云归梦里;
凭栏四望,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
我在品尝高邮咸鸭蛋的时候想起汪曾祺。高邮咸鸭蛋一定是最好吃的吗?未必。但是汪曾祺先生有本事把它定为“天下第一”。他先拉来袁枚《随园食单·小菜单·腌蛋》以壮声势:“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然后顺势加以引申描述:“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故乡的食物·端午的鸭蛋》)经过汪曾祺先生这么一番描述,让人禁不住齿颊生津,高邮咸鸭蛋的“江湖地位”也就坐实了。虽然汪先生强调高邮不止有咸鸭蛋,还出过秦少游,出过散曲作家王磬,出过经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可惜我辈凡夫俗子能记住的就是咸鸭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他为高邮咸鸭蛋做了个大大的广告。
我在高邮的大地上行走,不期然就与汪曾祺“相遇”。汪曾祺是高邮这片土壤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学大家,他用一生的创作表现了对故乡高邮的依恋和挚爱,回报了故乡对他的养育之恩。“我的家乡在高邮,风吹湖水浪悠悠。湖边栽的是垂杨柳,树下卧的是黑水牛。”(《故乡诗吟·我的家乡在高邮》)我们在汪先生的作品中,依稀找到了一位文学大家成长的“足迹”和“秘籍”。
汪曾祺曾经在一首题画诗中自述:“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给人间送小温,这是汪曾祺写作的“初心”。是小温,不是大温;是微微的暖意,不是似火的激情,这就够了。高邮为汪曾祺的成长提供了温润的空气和土壤,而汪曾祺先生则用一生为他的读者送去小温。
作者简介:
徐可,江苏如皋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审。致力于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倡导回望传统,弘扬中华散文的古典美。著译有《三读启功》《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一、之二)》《背着故乡去远行》《写在文学边上》《汤姆·索亚历险记》《六个恐怖的故事》等二十余部。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人散文奖、丰子恺中外散文奖、百花文学奖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