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宋代乡贤陈造平凡而不朽的人生 ——《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解读

2023-10-18 17:38:18    作者:□ 勤道    来源:今日高邮

墓志铭是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逝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主要是对逝者一生的评价。近日我寻获明万历年《江湖长翁集》刻本(电子版),从中输印出《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经反复研读,了解了宋代高邮乡贤陈造的生平事略,对他平凡而不朽的一生有了全面的认知。

《宋故淮南夫子陈公墓志铭》落款:大元乡贡士、监察御史、翰林侍制、朝请大夫,东平 申屠駉( jiōng)撰。《隆庆高邮州志》有申屠駉的传:“元申屠駉,字子迪,东平人(今山东东平县),游寓高邮,登进士第,擢监察御史,仕至福建廉访佥事。尝去天下淫祠,毁冀州牧曹操庙,一时名士虞伯生、萨天锡,皆有诗文往来,交好甚密。”陈造去世前曾留下“治命”,即遗言:“不封不树”。就是不封土堆,也不植树以为标志。时过多年,他的墓遭遇战乱而受到焚烧破坏,旌表记载不明,辈份不清。于是陈造的晜(kūn)孙(七世孙)陈瑗“访厥宗支,稽于郡乘,汇萃其事”,请申屠駉为陈造写下这篇墓志铭。

《陈公墓志铭》叙述了以下内容:

一、高邮的人文环境

申屠駉开篇就“沂其流,而寻其源,缘其末以究其本”。“高邮在江淮间,为文物渊薮,代不乏人。”赵宋以来,有监察御史崔希甫,其子崔琮为进士,其孙崔公度为兵部、礼部郎中;有朝奉大夫乔竦,其子刑部侍郎乔执中;有龙图阁学士孙觉,其弟孙览为开封知府;有太学博士秦观,其弟秦觏、秦覿均为进士,具挺然杰出。到了靖康建炎(1127)后,高邮为淮南江北疆场,军戎蹂躏,民物凋残。这个时候,读书写作是非常不容易的,但习俗风气如此。继上述名人之后,长翁陈公成为巨擘。

二、陈造的生平业绩

陈造先世家益都莒州(今山东莒县),转徙高邮。

陈造,字唐卿,出身农门,早年家贫。

25岁时才知道要成为儒生,痛其晚也。但“意锐而气胜,视经史典籍欲吞而取之”。起初他从学于同乡邵薿,后又从学于周孚。好学以至于忘寝与食,如是者十余年而犹不自足。得到时任高邮主簿崔敦诗(字大雅)的赏识和鼓励,“奇其才,劝以求仕”。

淳熙二年(1175),陈造43岁时考中进士,官迪功郎(为从九品),调任太平州繁昌县(今属安徽)县尉。

三年后改为从仕郎(从八品下),任平江府教授,掌教吴门,士众悦服师承。参知政事、文学家范成大称赞陈造:“唐卿亦高邮人,使其遇欧、苏,名不在少游之下。”尚书尤袤、枢密罗点得到陈造杂著,说:陈造是可为师,岂敢为友。

平江府任职期满后,调奉议郎(从六品上),任明州定海县(今浙江定海区)县令。在定海县令任上,他“减斥卤之课,蠲失额之粮,治行称最。”就是说,他减征盐碱地的课税,免征缺额的粮食,治理政绩堪称最好。

县令任满,擢通守房州(今湖北房县),就是任房州通判(正六品)。陈造在通判任上“摄权郡事,皆有治绩”。其间他上奏朝廷谈他对“财其流弊”“水利及救荒”等见解。参知政事张孝伯见之说:“有才如此,乃陆沉于州县耶”。于是向朝廷举荐陈造代替自己,因此陈造被授朝散郎,任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官,后改任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官。

晚年居乡病逝,朝廷赠封他为朝奉大夫。

三、对陈造的评价

《陈公墓志铭》中说,陈造“于诲诱则良师,而抚字则循吏”。教诲诱导是位好老师,安抚百姓是位好官。“两为考官,去取惟允”,两次作为考官,公允阅卷取舍。陈造的“德量则醇粹恢弘,才学则优长该洽(广博),词章则温腴藻缛(修饰文辞),议论则精确周详,身笃操修而道兼体用(理与行结合),谋猷(计划)匡济而策拟治安,斯庠序(学校)之所以推尊为淮南夫子。”

陈造“诞育于海寓分裂之秋,历宦于社稷倾危之际”。从政期间,他多次上书言事,提出一系列政治主张,他主张“言路广开遍周天下,然后下情不壅。”他在《罪言》上书中提出三论:一论“谋政”,备御之不可不严,干戈之不可不习,和盟之不可必信;二论“备用”,天下疆土不及祖宗,而弥文浮费过于祖宗,为今则用不可不节;三论“救时”,寺观不许典卖田宅,今漫无禁止,寺观浸富而民田浸少。陈造建议朝廷要“正纪纲、整风俗、明赏罚、审利害、收人才”。面对国家危难,他竭力进言,但人微言轻,无人理睬,正直的性格又使得他不会谄媚于当朝权贵,所以只能一世陆沉下僚,四处游宦飘零。

到了晚年,陈造“自以无补于世,置江湖乃宜,遂号江湖长翁。”他说:“物无用曰长物,语无用曰长语,于翁亦然”。这里“长”应该读“zhàng”,意即“多余”。陈造认为:平生之所守者,邀乐于书,寄隐于吏,天之与我者,诗文之癖、著述之乐,外此皆置不动虑。他在高邮建了一座“怀莒堂”,“念弗忘其故乡”。轩名“思可”,陈造解释说:“向吾无置锥地,铢积寸累,今则有田可耕;向吾贫而借书手抄心记,今则有书可读;向吾理未彻、学未定,久随所得入耳著心,今则有家法可守,是三可者。足以不匮,足以持身,足以保族宜家”。从无到有,其“可”必思之。

四、陈造的家世

陈造生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癸丑正月初一,淳熙二年(1175)乙未岁登科,于嘉泰三年(1203)癸亥岁八月十三日终,寿七十一。葬于高邮武安乡新安西村高原(今神居山西南)。与其妻张氏(诰封宜人)合葬。

陈造有子二人:其一为陈师文,进士,朝散大夫,官淮西转运使兼无为军,节制巢县军马;其二为陈师是,乡贡进士。

孙二人:其一为陈㦿(hù),进士,秉义郎,太平州兵马监押;其二为陈扆(yǐ),进士,太学上舍生。

曾孙二人:陈俨,将仕郎;陈修,从仕郎,台州幕府参军。

玄孙一人:陈寅,税课副使。

来孙四人:陈子奋,儒学教谕;陈子英,司农司奏差;陈子俊;陈子岩。

晜孙六人:陈瑗,高邮府掾(yuàn)贡,充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司书吏;陈鉴;陈舍童;陈珪;陈璋。

仍孙二人:陈元浩;陈元泽。

云孙一人:陈正,任行人,封王海外,卒于途。

经查《高邮州志》,还可补上几代:

陈造十世孙,陈正之子陈士雅,明洪武十三年(1380)岁贡,本州知州以孝廉举荐,任汾州知州。

十二世孙,陈惠,明景泰三年(1452)壬申岁贡,安仁县知县。

十四世孙,陈恪,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岁贡,新安县知县。

陈造留有《江湖长翁集》四十卷,陆游为之作序;《芹宫讲古》三卷;《长短句》一卷。

申屠駉在墓志铭中发出感慨:宋朝末了之时,高官后嗣,颠沛流离,所存者不多,而陈造之“族属蕃衍荣昌,蝉联绵永”,是因为“先贤积善余庆,在此而不在彼也。”

五、铭文

《陈公墓志铭》最后一部分是“铭”,用50句诗样的韵文表达对陈造的悼念和赞颂,也包括对刻铭者的赞扬。“铭”中说:“淮南夫子陈先生,由莒避地迁盂城,幼稚卓荦志伟宏,砚砖为田笔为耕”。“率性知命明义理”,“事君泽民禀忠贞”。以此概括褒奖陈造的一生。后半部分说:“嗟翁讵可作九京(泛指墓地),不封不树夫何营。散逸谱牒罹甲兵,传刊著述秘郡黌(hóng,学校)”。“裔孙瑗也葺祖茔,竖表勒铭扬厥声”。讲到陈瑗修葺祖宗坟茔的目的所在,“新安故里恒光荣,前修后祠永令名”。

纵观陈造一生,是平凡的一生。“既不竟其用,故无所表见,而《宋史》亦不为之立传”(引自《江湖长翁文集序》山东巡抚采进本)。他的一生几乎没有什么可歌可泣、大书特书的感人事迹,但他的一生也是最真实的一生。他是南宋诗坛上一位颇有成就的诗人,在当时就颇具诗名,其诗作为陆游、范成大、尤袤所赏识。陆游在《陈长翁文集序》中称:南渡后,文章“久而寖微,或以纤巧摘裂为文,或以卑陋俚俗为诗”,惟长翁能“居今笃古,一洗斯病”,“卓然杰立于颓波之外”。范成大见到陈造诗文,称赞不已。尤袤得其骚词杂著,与人说,“吾自是有师法矣”。今人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说陈造的诗歌“敢批评当时的习尚,肯反映人民的疾苦。”这些都体现了前贤今人对陈诗的推重。陈造的《芹宫讲古》三卷和《长短句》一卷已佚,但有《江湖长翁集》流存于世,该集有诗2038首,文章近千篇,被收入《四库全书》“集部”中,陈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人提出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谓人生三不朽”。陈造占其一,他有着不朽的人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