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明代高邮州晏公庙小考

2023-11-12 17:47:33    作者:□ 晏金洲    来源:今日高邮

明代高邮州,是宋代、明代、清朝时期地方名(今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州称谓起源于宋代,《高邮州志》亦然。宋代以后,历为高邮军、高邮州、高邮路、高邮府,1912年废高邮州复置高邮县。1991年正式建高邮市。宋代建炎四年,升高邮军为承州,领承州、天长军,辖高邮县与兴化县。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置高邮州,领兴化、宝应二县,属扬州府。清代顺治元年,置高邮州,属扬州府,不久遂为散州。

一、高邮地区水神——晏公庙

高邮州有高邮湖和大运河,南宋时期的黄河夺淮造成的黄泛区不断扩散。明清时期位于淮河下游的高邮终于成了重灾区。如明万历二年秋,“烈风发屋拔木,暴雨如注,淮决高家堰,高邮湖决清水潭,漂溺男妇无数。”历史上频繁的水灾给民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和重大破坏,无疑是导致水神信仰盛行的重要原因。高邮地区水神有夏代的大禹、唐代的柳毅、宋代的耿德裕、叶秀发、平水大王、晏公等。

明朝范惟恭修王应元纂隆庆六年(1572年)刻本十二卷《高邮州志》的州城图中在平水大王庙的北侧标注了晏公庙,因明龚显修正统《高邮州志》三卷无存,这是扬州有关晏公庙的最早地方志文献记载。 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高邮州志》和嘉庆十八年(1813年)增修《高邮州志》均用文字明确记载了晏公庙。

祭祀晏公的庙宇之修建者全是明代的重臣和将领,都是官修而无民修,时间全部在明代,尤以明初为多,江苏、山东、浙江、江西等省都有晏公庙,凡是湖泊河流,水上交通要道都建有晏公庙,而且香火鼎盛。

晏公原本是江西地方性水神,明初因朝廷推崇而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水神。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海行船,因而在东南沿海和江河湖泊沿岸地区信仰极为盛行。

二、晏公庙人物原型——晏戌仔

1、《清江县志》记载晏公晏戌仔

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清江县志》记载:“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殿试金榜进士、清江县知县秦镛撰《崇祯清江县志》卷二记载:“晏公庙,在清江镇右,濒江。洪武丙辰(即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建,郡人聂铉有记。《一统志》 云,晏名戌仔,本镇人,元初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尸解,人以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江湖间,永乐中,封平浪侯,今俗讹为鄢公庙。”

2、仪征县洪武十八年建晏公庙

扬州地区《仪征县志》申志记载的《晏公庙》云:在巡检司西(江苏省仪征市南二里陈家湾),洪武十八年,兵部尚书单安仁建后复兴盖司水之神。颜志云:按公晏名戊仔,临江府(今江西樟树市,原名清江县,现设有清江镇,仍有晏氏百余户)清溪镇人,浓眉虬髯,面如漆,疾恶如仇,人多敬惮,元初以人才,官文锦局堂长,因疾归,登舟而卒。柩未返里,人见其衣冠仪从如生,时月余乃至盖见之时,即死之日也。启棺则以尸解,父老神之,为立庙,明封平浪侯,以灵显江湖。

3、《东南晏氏宗谱》记载晏公平浪侯传

清乾隆三十二年《东南晏氏宗谱》记载《晏公平浪侯传》,全文如下:侯姓晏名戌仔,平浪其号也。尝考侯世系,发源临淄,分派沙河,隶藉临江府之清江镇,故世称侯清江人。侯躯环伟,浓眉、虬髯,面若黑漆。平生质实耿介,重然诺,疾恶如仇,乡人少有不善,必曰:“晏公得无知乎?”其为人敬惮为此。元初,以人材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文锦局里有喻公者,得道术,著灵征,众立生祠祀之。方画像于壁,拊侯背曰:“若聪明正直,能助我乎?”侯诺,俾图像于左。越三年,偶自文锦局归,登舟,无疾而逝。从者敛具如礼,未抵家,人先见其唱驺导于旷野之间,衣冠如故,月余以死音至,里中人且骇且愕。询其人见之日,即其升遐之日也。启棺熟视,一无所有,盖尸解云。耆老知为神,亦立祠以祀,时父母二弟俱在,侯数自外遣人通书,馈送不绝,叩之无弗应者。

张真人吕梁遇风,得侯救免,具章奏帝,命提点九江八河。国朝洪武,初征云南,军中人人见侯空中击贼,视其旗,晏字也。云南平,诸将咸以为言,封为平宁侯。岁戊寅己卯,解学士缙谪河州,亲老在堂,家问不通,忧甚。值侯神降,辄为言家中事,皆验。后缙被征起,侯预呼促装,以故缙感立传,详载解文集中。靖难兵繇仪真通真观前渡江,入金陵中流,江风大作,舟几覆,侯为显应,周旋水面,护成祖文皇帝驾,卒赖以安。帝亲见侯来护已,问之,则曰:“水府晏某救驾。”事定,帝承大统,首诏封平浪侯。嗟乎!二祖一臣,超越千古,每逢灾难,侯为拥护,岂非忠义之心,正大之气,有以塞乎天地乎!

至嘉靖甲子年,临江庠生晏仕翘与二友同肄业于塾,适仆人有盗匿其衣物者,三人共祷于公。公降笔曰:“适见天榜,吾家子孙当有复兴者,若窃物吾不知之矣。”后仕翘果登科甲,由推官升刑部主事,改山西道御史,巡按福建。万历丙子年,南昌儒士晏文辉,馆于维杨如皋县葛宅。元旦,主人邀至庙中游玩。时庙祝报年丰歉,辉戏之曰:“此间安得有神乎?”须臾,公神威大振,斧劈天门,足穿地孔,厉声喝曰:“汝系我后代玄孙,奈何吾戏弄神耶?且汝将显贵,今糊口于此自弃胡为?速归故里!”后辉弃馆还南,已卯果首选,随登科甲,由县令升刑部主事,改南京礼部给事中。此后其庇荫后人,预告吉祥之验也。

夫以侯之效忠于国,效灵于家如是,是宜在在祀之不衰也欤!虽然侯以聪明正直为神,非其人不应,非其族不应。彼不修厥德,不追来孝而幸福于回者,神必吐矣!是为记。——明万历晏文辉记

三、明清扬州府及周边县志记载晏公庙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晏锐抗倭战死

嘉庆《重修扬州府志》记载:“甘泉县晏公祠,东关外,祀水神,按留青日志云 “太祖渡江取张士诚,舟将覆,红袍救上,且指之以舟者。问何神,曰晏公也。后猪婆龙攻崩江岸,神复化为老渔翁,示以杀鼍之法。问何人,又曰晏姓也。”太祖感之遂封为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所祀水神即此也。

高邮州晏公庙,在平水大王庙旁。

宝应县晏公庙,在北门外今改建碧云宫。

明嘉靖《天长县志》记载:晏公庙在天长县南十里,名成仔,临江清江人,元文锦堂长,登舟即尸解人以为神。

明隆庆《高邮州志》明朝范惟恭修王应元纂隆庆六年(1572年)刻本十二卷《高邮州志》的州城图中在平水大王庙的北侧标注了晏公庙。

万历五年《宿迁县志》晏公庙在县南二里,洪武十九年,民间通建。正德年间义官曹讃重修。

嘉靖三十九年(1560)《重修如皋县志》卷之二 建置坛庙记载晏公庙在掘港场。

《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续志·卷之八·祠祀》记载:晏公庙在小东门内,祀明嘉靖中死倭难高邮卫经历晏锐。东关外亦有晏公庙,所祀乃水神也。

道光《重修仪征县志》同样做了记载:“公名戌仔,临江府清溪(江)镇人,浓眉虬髯,面如漆,嫉恶如仇,人多敬惮。元初以人材官文锦局堂长,因疾归,登舟而卒,柩未返里,人先见其衣冠仪从如生时,月余乃至,盖见之时即死之日也。启棺则以尸解,父老神之,为立庙,明封平浪侯,以灵显江湖云。”

光绪十年《淮安府志》记载盐城县,晏公庙,射阳湖南。安东县,晏公庙,治西南。民国《阜宁县新志》记载阜宁县晏公庙在县治射河南岸海墙头,成化间,邑人刘盛与侄刘翰同建。民国《兴化县志》卷一记载晏公庙 在东城外 文正里 民国十一年邑人姚定中、陈士杰、解秉钧等集资重修。

四、晏公庙见证漕运辉煌

明朝永乐后漕运、水运的兴起、人口的增长,运输的长距离、水患的多发,也就在沿河、江河湖海之畔祭祀水神。大多数皆民间祭祀行为。

明清高邮州位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是漕运的必经之地。繁忙的京杭大运河是重要的漕运主干道,明永乐年间京杭运河重新贯通后,两京(南京、北京)之间的漕运规模大大扩张。高邮卫设有江北漕运把总指挥二员,明清时期专门从事漕粮运输的军队被称为漕军,漕军不但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还要面临漕船沉溺、漕粮漂没的风险。高邮州高邮湖畔有一座明代建立的晏公庙,因晏公有保障行船安全的职能,故得到了众多漕运官兵的崇奉。

五、明代晏公庙的敕建与祭祀地位

洪武年间的《京城图志》,在其《皇都山川封域图考》的《坛庙》下有:“晏公庙,在定淮门外”。与同书同卷载元卫国公庙(为元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元福寿所建)不一样,“国朝为立祠鸡鸣山南,春秋祀焉。”虽然没有国家敕建与祭祀的记载,但明初在京城已建有晏公庙的史实毋庸置疑。明洪武营建中都,就在凤阳府临淮县(今安徽凤阳临淮)城南关、县东移风门外建有两座晏公庙,分别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十七年(1394)创建,其官方色彩不言而喻。而明洪武在西北、西南等都有官员建立的庙宇,其间国家色彩不容否定。

六、《万历续道藏》与万历年间《扬州府图说》晏公庙

1、《万历续道藏》记载道教人物——晏公都督元帅

晏公姓晏,名戍仔,临江府之清江镇人也。浓眉此髯面如黑漆,平生疾恶如探汤,人少有不善必日,晏公得无知乎。其为人敬惮如此。元初以人材应选入官为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即奄然而逝。从人敛具一如礼,未抵家里人先见其畅骊导於旷野之问,衣冠如故,咸重称之。月余以死至,且骇且愕,语见之日则即其死之日也。启棺视之,一无所有,盖尸解云。父老知其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江湖。本朝诏封平浪侯。

明代万历《万历续道藏》,对于晏公庙的敕建与祭祀,印证《扬州府图说》记载晏公庙。

2、明代万历年间《扬州府图说》记载晏公庙

据藏于美国图书馆的明代万历年间《扬州府图说》孤本可以看到当时高邮的城隍庙,三官殿,奶奶庙,马神庙,耿七公殿,晏公庙等等。

据高邮州志记载,高邮晏公庙位于康济河平水大王庙侧。看看藏于美国图书馆的明代万历年间高邮州图中耿七公殿位置,于高邮湖上。元代诗人陈基的《高邮湖》有写道:“春深湖水漾汀洲,耿七公祠在上头。蒲帆十幅东风顺,明日从君到楚州。”可见高邮人对于水神的信仰。七公殿于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拆除。

查考地方县志以及相关史料,最早在明洪武初年到永乐年间,京杭运河沿线从通州到杭州都先后建有晏公庙。嘉庆《重修扬州府志》、道光《重修仪征县志》记载,沿着大运河在宝应、高邮、甘泉(现在的扬州市区)、仪征共有四座晏公庙,在市区的东关外就有一座晏公庙。《重修仪征县志》记载仪征的晏公庙,是明朝洪武年间,由兵部尚书单安仁修建的。

泰州现存最早的老地图,是制于明朝万历年间的黄缎底色的绢本彩绘地图,其述说了泰州府城的历史沿革,勾勒出了泰州古城的城池风貌以及向东的幅员范围。泰州本平壤无高山,罗浮山、天目山、泰山、中洲山等惟以丈计的土墩,被绘成了立体的山岭形象,巍峨多姿。泰州城的四周绘有城墙、城门及水关,城内标注有州署、察院、千户所、海防道、税课局以及儒学、教场、安定书院。泰州城外则用房屋加树林的形式,来表现草埝、何垛、东台、梁垛、安丰、富安、角斜、栟茶诸盐场,西溪、宁乡、海安三巡司,樊汊、斗门两镇,还标注有晏公庙、黄墓墩、预备仓等。

3、明隆庆《宝应县志》记载晏公庙

明隆庆三年(1569)刻本汤一贤纂修《宝应县志》卷之三记载:晏公庙在北门外,洪武十七年(1384年)邑人钮常建,后废今其地建碧霞宫。

宝应泰山殿,曾经宝应县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据《宝应县志·康熙志》记载:“泰山殿(即碧霞宫),在晏公庙旧址。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建。一曰(1569)碧霞宫,殿宇弘敞,楼阁辉映,为江淮巨观”。明隆庆、万历、清康熙、光绪年间陆续增建,遂形成前后殿宇七进,占地二百余亩,殿房三百余间,佛像数千尊的“宝坊金刹”。整个泰山殿建筑群巍峨壮观,层层殿阁金碧辉煌,檐牙高啄,画栋雕梁,气势极为宏伟,其香火之盛为东南数省之冠。从明代开始,许多文人游宦,在此登高望远,击节吟唱,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七、民国兴化晏公庙——北宋名相晏殊说

民国《兴化县志》卷一记载晏公庙在东城外文正里,民国十一年(1922年)邑人姚定中、陈士杰、解秉钧等集资重修。

元末明初,出身世家大族的解七二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东城外通泰街(今东城外大街市场巷2-4号),建成“松鹤道院”定居。明洪武七年(1374年),解七二又在“松鹤道院”南侧建“晏公庙”(又称晏王庙,兴化至今仍有“晏王庙许败不许修”的说法),供奉平浪侯晏公即曾任泰州西溪盐监的北宋名相晏殊。其后解秉钧等民国时集资重修。

嘉庆《江都县续志》记载:《乾隆江都县志·嘉庆江都县续志·卷之八·祠祀》记载:晏公庙在小东门内,祀明嘉靖中死倭难高邮卫经历晏锐。东关外亦有晏公庙,所祀乃水神也。

八、考证分析总结

万历《扬州府志图说》中的仪征、宝应、兴化三地的晏公庙均明确记载建与明朝洪武年间,最早建晏公庙的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解七二在兴化县城“松鹤道院”南侧所建“晏公庙”。而明嘉靖中死倭难高邮卫经历晏锐在高邮城内无晏公庙祭祀,却在扬州府城小东门内建庙祭祀,是因为战死在扬州小东门外。高邮州志对于晏公庙的记载简略,何时何人所建均未说明。从万历扬州府城地图标注的晏公庙规模规制来对比分析,万历年间高邮晏公庙规模最小,已经被平水大王庙所替代。宝应晏公庙经历了由水神嘉靖年间被泰山殿山神所代替,而到万历年间又恢复了晏公庙规模。

兴化晏公庙建立时间最早在洪武七年(1374年)。而兴化晏公庙建在兴化东城外文正里,很明显“文正”是纪念曾任兴化县令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公元1023年,范仲淹得宋仁宗御准,任他为兴化知县,主修捍海堤。一个小小的县令,搞这么大的工程谈何容易。范仲淹把盐城、海州、南通、泰州统一起来,派出民工共同修筑海堤。而晏殊恰好担任过西溪盐官,而且是范仲淹一直遵晏殊为恩师。而晏殊并非封号为平浪侯,兴化晏公庙实际是一个演变过程,由最初的祭祀水神到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日盛,封建的水神祭祀已经衰弱,以及铁路的兴起,水运的落后,纪念历史上的名臣圣贤才是必然的选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