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王安国的“五为”之道

2023-12-19 17:57:28    作者:□ 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清代高邮乡贤祠里供奉28位乡贤,其中一位是王念孙的父亲王安国。最近我研读了《高邮王氏遗书》中的王安国传、行状(叙述死者世系、生平、生卒年月、籍贯、事迹的文章)、墓志铭等文章,对王安国的生平业绩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特别是对他的“五为”之道感受颇深。

王安国(1694——1757),字书诚,号春圃,先祖苏州人,明初着籍高邮州,“历世载德,潜而未耀”。王安国于康熙丁酉年(1717)中举,雍正二年(1724)中进士,以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广东学政(文化教育行政官)、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监察部部长)、广东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兵部、吏部、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组织部长、中宣部外交部教育文化部部长)。乾隆二十二年(1757)去世,享年64岁,乾隆皇帝赐白金五百两治丧,谥文肃。

一、为学之道——读书立品

孔子教导他的弟子:“为学之道,必先治其心”,就是说,读书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王安国认为,为学之道,重在读书立品。就是说要从书中吸取知识,获得感悟,树立品格。

王安国7岁由其父王曾禄“亲授经传,求训诂大义”,10岁能作文,有独立见解,19岁补博士弟子员第一。24岁考中举人,31岁中进士。中进士后,王安国拜访朱轼大学士,朱轼送他一句话:“学人通籍后,惟留得本来面目为难。”通籍就是进士初及第,意即做官。读书人做官后,最难的是不忘人的本性。王安国“退而自省,面惭发赤,由是立志坚定”。

乾隆十二年(1747)王安国任广东学政,经常亲自给学生讲课。他对学生说:“学,当识之于心,心见之行事,讲习讨论求其是耳。”广东学政署一度深锁,学士们难以见到学政,王安国到任后“整齐风教,扶树人才”,将院门大开,“凡诸生愿见者见之”,每次见到诸生,他都谆谆教导:“读书立品之要”,有时竟谈论整天才散。

学政署与明伦堂舍(学校)相通,王安国通过考校选取三四十位优秀子弟置于明伦堂舍西斋读书,工作之余,王安国都要给这些学生上课,“朝夕讲学如塾师”,并且为诸生“批四子书”,就是批改作业。“诸生有贫不能来学者,捐俸为膏火资,并赡其家,俾一志于学。”有交不起学费的贫困学生,王安国捐出自己的俸禄,给他们交学费,帮扶他们的家庭,使其立志求学。

王安国读书写作非常勤奋,《王安国墓志铭》有一段描述:“晏居退食,矻(kū)矻如老诸生,搦(nuò)秃笔管点窜丹黄,循行书簏,参伍钩索,不杂世事,门馆阒(qù)然。”是说,王安国闲居在家时,读书写作,那种认真勤奋的样子就像一个老秀才,拿着一支红笔在那里点校,遇到写错的地方,又用黄笔涂了重写。有时还拿出书箱翻查资料,参考验证,钩沉史迹。他从来不参与外面的杂事,所以门庭萧索安静,无人来扰。

王安国“平生所著述多散在生徒朋游间”,他想“收拾遗文,拟付梨枣(刊印书籍)”,因过早病逝,“亦未得如愿”。

二、为父之道——言传身教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而父亲怎么教育子女?最佳方法莫若言传身教。

乾隆十一年(1746),王安国服父丧孝满回到京城,此时他的继配徐氏去世,儿子王念孙才3岁,52岁的王安国不再娶妻,携子同到京城,父子相依为命,同寝一床。王安国经常将念孙带到办公之处,在桌旁教念孙读书写字。人们见到王安国这样辛苦,以为他难以忍受,而王安国“处之晏如(安然自若),始终不渝,其有乐于此耶”。

王安国去世时,王念孙才14岁。病重时,王安国将王念孙叫到身边,告诉他:你祖父(王曾䘵)临终时,你母亲怀着你,你祖父“顾而叹曰,吾年七十余,未抱孙,幸生男也,当以吾意命之”,所以你出生后取名念孙。三年后,你叔父生子,取名贻孙,也是体现你祖父心意。如今我王家,惟你兄弟二人年幼,我不能长命以养育你。可喜的是你很聪明,我所害怕的是,你不能守先世的德行。“汝父官至正卿,德薄任重,进退之际,难以自责,上负圣恩,下辜民望,顾私心所自,幸稍安者,守不变耳。”意思是说,你父亲我,官至执政大臣,德行浅薄而责任重大(自谦),在进退之时,很难责备自己辜负了圣恩民望,想到让我觉得心安的原因,是我守着先祖的德行而不变。王安国继续说道:我小时候,你祖母对我教育很严,后随你祖父读书,邪恶的东西,耳目不加接受,到中举入都,气质已定,此后与人交往,能坚守本性,这是缘于你祖父母的教育。王安国现身说法,让王念孙“谨泣而志之”。

三、为子之道——事亲至孝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中国传统伦理中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孝”,就是“善事父母”,包括“事生”和“事死”两个层面,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延伸,它表达了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思念。王安国是一位非常讲究孝道的人。

《王公行状》中记载:王安国“年十五,辄付以家事,家故贫,公授徒给养,不以米盐烦亲心”。就是说,王安国15岁时,就管理家务,不让父母烦心。

王安国在广东任巡抚时,其父已经70岁了,他不忍远离父亲,于是奏请皇帝,迎养父亲到身边。乾隆皇帝恩准,赐貂皮和纻布,并赐诗一首:

宪府峨冠际,岩疆驻节初。仁风敷岭海,爱日永庭除。

紫风忻衔语,斑莱试舞裾。更希臻上瑞,举世乐华胥。

(因诗中有“爱日永庭除”,王氏家族遂将堂名“三槐堂”改为“爱日堂”)。

在广东,王曾䘵多次告诫王安国:“汝以重臣出抚,当为国家计久远,制节谨度,以身先之,简廉能、黜不肖”。意即:你以重臣的身份担任广东巡抚的职位,一切要以国事为重,你当节俭克制,谨守国家各项法规,率先做出榜样。要重用选拔廉洁而有才干的人,罢免那些不肖之人。王安国惕然受教。

王念孙回忆他父亲王安国,“为人严厉,不苛言笑,而侍父母左右则和愉可掬,尤务得其欢心”。王安国任广东巡抚,将父迎养到广东,“虽公事烦剧,朝夕必至寝(父亲的房间)定省(问安),陈述日所行事,王父色喜而后即安。有大事禀而后行”。

王安国闻母丧,“一痛几绝,呕血数升,后遂有血症(吐血症状)”。丧父其间,“哀毁骨立(形容因过度悲伤而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一遵礼制,不用浮屠(不做佛事),不鼓乐,不饮酒,不处内(不居内室),杜门(闭门)读礼不出户”。

王安国父亲去世后,“居京邸十余年,每逢佳节与高曾祖父母生辰,则仿古合食礼,布几筵相向(仿古代合祭礼,相对布置几个席位),携王念孙焚香上食,自提壶酒,偏酌之。夜则罗列果珍,敬养如生存时”。“每岁诞日,涕洟(涕泪俱下)不食,不受庆祝”。

四、为人之道——耿直方正

王安国传、行状、墓志铭,对王安国为人的描述都用到“孤介”一词。这个词现代人很少用,经查字典,“孤介”的意思是:耿直方正,不随流俗。

王安国孤介的品格,与他父亲的教导有关。王安国父亲王曾禄临终遗嘱:“我死惟先人故书及此箪瓢况味,风月真趣,以贻后人。毋或失坠,或杂以流俗气习,非我子孙也。”意思是说,我死后,只有祖上传下来的遗著以及简朴的生活方式、崇尚自然的真趣给后人,希望你们不要失去这样的传统,如果混杂那些社会流俗习气,就不是我家子孙。王安国可谓终身奉命。“自官巡抚,至入为尚书,衣食器用不改于旧”。是说,他身居要职,衣食和日用品始终保持原有水平。

《国史列传》记载:“九年(1744)正月,晋(升)兵部尚书,寻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广州将军策楞奏,王安国孤介廉洁,归葬无资,与护巡抚讬庸等助银回籍”。一个即将任兵部尚书的巡抚,父亲去世,要将父亲灵柩运回高邮安葬,都无积蓄可用,要靠同僚们资助,可见王安国多么清廉。

王安国“清癯骨立,疏髯洒然,望之严气正性”,但与人讲话却很谦和。王念孙评价他父亲:“生平淡泊寡交,位通显门,庭阒寂萧”。位处显赫之门,但门庭寂静。“儒素馈赠,一无所受,燕会一无所预,请托不行,苞苴悉绝”。儒士馈赠,一概不予接受,宴饮会聚,一概不接受约请,以私事请托,不予放行,包裹礼物,一律拒绝。

王安国与人相处,心胸开阔,不论职位高低,只论事理,是个耿直之人。“入宫议事,虽至有不合,则反复致辩,或义形于色,而事过不稍芥蒂”。“平居意气相投,即一介士,必与谈论不倦,不自知其身之贵显也”。

《高邮州志》“王安国传”记述:王安国“居家孝友,三族之贫者,多蒙其惠”。王念孙回忆他父亲:对于家族中贫困、孤寡之人,每月都周济大米,以免他们的饥困之苦。

五、为官之道——守正敬业

王安国入朝为官30多年,深受雍正、乾隆皇帝的信任,也得到大臣们的敬重。他从翰林院编修,到广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最后为兵部、吏部、礼部尚书。为什么王安国能成为朝廷重臣?这是因为他恪守正道,勤政敬业,政绩显著。

王安国任广东学政时,从整顿下属教官入手,扶正风气,培养人才。要求“教士之官,当以身率”,“教官要钱则无以为范,而士不服”。有下属教官以补廪生(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学生),向当事人索要钱财,王安国“遂参劾之”。朝廷评价王安国在粤督学“丰采峻厉,志行清洁”。

王安国在广东任职时间长,深知广东的风土民情,政绩突出,因此朝廷任他为巡抚。得知王安国任巡抚,“那些平素不廉者,各自危,或早解组而去。而穷乡僻壤之民,无不交相额庆”。王安国到任后,“与属下官吏约:宥往咎(宽恕以往的过错),予自新,除积弊,禁侵渔,杜馈赠,锄奸恶,释冤囚,劝农兴学,吏治一新”。每逢岁熟春秋,王安国都坐着肩舆到田头,与老农交谈,问“岁丰欠,民疾苦”。官仓充裕,按过去惯例,官仓余粮可以分给地方官吏,王安国认为这不符合国家制度,坚决加以制止。王安国“任粤抚三年,未尝轻去一官”,他说,“自古才不易得,且官屡易而民不静,吏胥(小吏)滋伪,莫若频劝戒,使知所自励”。王安国认为,人才难得,经常调换官员,则老百姓不得安宁,反而滋生官员虚伪奸滑。最好的方法是经常劝戒,让官员能够自我激励。

王安国任刑部侍郎期间,逐一审阅审判定罪的卷宗,经常秉烛到午夜,了解案件详情,以至平反多起冤案。不久晋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王安国行使监督权,知无不言,所进奏折,都是亲自书写,“端谨自书,未尝假人”。对不知道的事从不为了谋取正直名声而瞎说。

乾隆十一年(1746),福建巡抚周学健上奏朝廷,要在天宁山建龙王庙,请求朝廷拨款。时任礼部尚书的王安国否定了这一请求。其理由是“立庙必招僧以守之,建庙买田动项千余,夺民之耕,以奉游手(养游手好闲之人),殊非政体”。这充分说明王安国为官心存百姓生计,反对浪费钱财。

乾隆十二年(1747),王安国任大清会典馆正总裁。“会典”是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是官修断代式政书。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法令典章。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个朝代都修会典,王安国主持修撰的是《大清乾隆会典》,“修辑之劳,不辞寒暑,博综古今,斟酌体要,越十年而告成”,王安国为乾隆朝行政法典的编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