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周荣池:每一朵花开都要感谢土地

2024-01-14 16:23:46    作者:□ 记者 孔令玲    来源:今日高邮

“我要感谢的土地既是里下河平原的丰饶土地,更是给了书写以滋养的书本与理论,只有这样,一朵乡土的花才可能开得更绚烂。”近日,第五届茅盾新人奖获奖名单公布,高邮青年作家周荣池榜上有名。记者第一时间对周荣池进行了采访,听他讲述在以里下河平原村庄“南角墩”为文学地标的写作中,用散文将村庄聚为众人家乡的深情付出与收获。

书写乡土:困难的事情才有价值

作为一名扎根于基层的作家,近年来,周荣池以自己所在的村庄“南角墩”为原点,把“大运河”地理和历史双重线性空间作延伸,在散文与小说两种形式的双重表达中,体现了一名基层作家致力新乡土写作的执着追求。他先后创作出版了14部散文、小说作品,8次获得国内重要专业文学奖项,其中散文集《一个人的平原》入围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周荣池的散文创作一直以“里下河平原”为现场,形成了以“南角墩”为原点的文学地标,实现了自身的独特探索与追求。从朴素原生的《草木故园》、体现独特思考的《村庄的真相》,到反映个体与时代命运的《一个人的平原》、反思城乡关系的《村庄对我守口如瓶》,再到《湖南文学》长篇散文专栏刊发的《大地的角落》,其创作的初心坚守与不断创新暗合着其人生境遇的变化和时代变迁纠葛的深刻思考。

2023年第五期的《钟山》杂志刊载了其十万字长篇散文《父恩》,成为其书写乡土散文创作的一个全新收获。一直以来,周荣池在散文方面收获了文学界的良好反响:《草木故园》获得第四届汪曾祺文学奖,《一个人的平原》获得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节刻》获得三毛散文奖,《念母十章》获得丰子恺散文奖,《上河之畔》获得第二十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其散文也多次被《新华文摘》《散文海外版》《散文选刊》《中国散文年选》等选刊和年度选本选载。

周荣池在散文创作中注重地方文化和文学资源的梳理,其在《美文》杂志连载的系列散文《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世界》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在该专栏文章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这一系列散文探索了故乡书写的新路径,对中国散文传统进行了重新发掘,也实现了换个角度看乡土的全新尝试。

与此前作者书写乡土的散文作品相比,周荣池在这一系列作品中重新进行思考和书写。同时,作者继承了中国散文的传、疏传统,以传疏体的散文形式,对汪曾祺写到的人物、场景作了详细的补充和注解,具有中国特色。专家们表示,长期生活在熟悉的地方空间的作家,能否突破空间的局限,真正写出普遍性的精神和灵魂,是当下“在乡”写作面临的问题与考验,而周荣池在新的系列散文里已经为走出“乡愁式书写”进行了有效尝试,让文本具有“异乡感”,其创作思路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在文学界,书写‘乡土散文’面临着双重的困境。首先散文是一种在艺术水准上被忽视的文体,不如小说那样被重视与研究,写作者本身也疏于自律和警惕。同时,乡土作为文学题材的大宗,面对乡土的文学态度、情绪和办法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和提升,所以单一地写‘乡土散文’,可能是‘在一条宽阔的大路上逆行’——当然,我觉得困难的事情才有价值,追逐的过程本身就是诗意。”谈到散文创作,周荣池颇有感触地说。

踞守平原:未来更依赖现场与过往

周荣池的文学创作,一手用散文写作表达“心灵史”,一手以小说创作体现“时代性”。他既醉心散文写作,也在小说写作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努力地用两种形式去挖掘与表达乡土。

“小说和散文,更像是‘虚与实’的相互对应与观照,小说能抵达更多现实无以照见的部分,而散文可能更具有一种朴素而强烈的情绪。我在散文写作方面更在意的是个人经验的表达,它的优势在于真切;而在小说中,我又能以象征委婉的办法,道出过去和当下无以直言的深情,我更在意于这些小说中表达某种期待,因为未来可能更依赖现场和过往。”周荣池说。

周荣池以里下河平原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李光荣当村官》《李光荣下乡记》姊妹篇,以其纪实的风格、唯美的表达,展现了新农村建设的壮阔历程和真实图景。《李光荣当村官》作为扬州市文艺引导资金重点扶持项目,获得扬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李光荣下乡记》作为江苏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大淖新事》以故事新说的形式,展现了以好人风尚为主旨的时代新风,又蕴含着大淖河的诗情和风情。长篇小说《单厍》(原名《哪儿来的锣鼓声》)作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在《小说月报》中长篇专刊发表,出版后获得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图书奖,《文艺报》《文学报》等重点文艺报刊多次刊发专版访谈和评论文章。

在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的同时,周荣池还注重挖掘传统红色文化资源,先后创作出版了《夜行者——毛福轩传》《新生——成贻宾传》《寻路——马克昌传》三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我知道小说的写作虽然要‘离地三尺’,但我们的脚一定要踩在大地之上,让平原上的土地一直成为我们的现场。我所讲的踞守平原,不仅仅是这一块我脚下的土地,更是要让自己的写作一直具有‘现场感’,一种充满着深情和力量的‘现实主义’,在过去和当下的事实中找到走向未来的一种文学力量。”对于这些逼近事实的纪实类作品,周荣池有着自己的思考。

注重反观:每一朵花开都要感谢土地

周荣池文学创作中聚焦自己的角落,在地理和文学层面构建了双重的“南角墩”为原点文学地标。在写作中,他也注重其作品的理论研究和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

“南角墩”是一个充满深情与深意的书写对象,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刻意”的地标营造与文学建设。“书写乡土并不是为了成为乡土,我最终是因为离开了乡土才有机会书写乡土。我既要向乡土致敬,更要向书本和文学致敬。”周荣池说,如果没有作为抒情与理性的文学写作,今天他可能没有办法陈述这一切,因此他越来越注重写作上的反观与思考。

为了提升自身创作理论素养,周荣池参加了2023年在北京鲁迅文学院43期高研班为期三个月的进修。在此期间,他完成了新一部长篇散文《大地的角落》,这也是其于城乡关系问题上在文学领域新的探索和收获。“实践”与“理论”的问题,在一个关注乡土散文写作者的身上,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也让我们在青年一代作家身上看到了许多的光亮。

周荣池在写作中对理论的关注是自觉的,也是显得清醒而警惕的,这也让他在不断自我规划和引导自己的写作,在里下河的平原上收获了众多的成果。当然,这些理论思索的本身,也是花开朵朵的收获,如《在乡土中找到写作的价值与意义》《我要写出里下河土地的光荣》《我愿为里下河立传》《乡土文学要面对什么样的未来》《书写古老乡土究竟如何出新?》《为大地赢得更多的荣誉和尊严》等一系列专题访谈和报道。同时,周荣池还注重关注业界的动态,出版了理论专著《一个人的批评》,并在《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广西文学》等报刊发表评论研究文章数十万字,并在《扬州日报》开设文艺专栏“书余弄厨”。

在坚持文学创作的同时,周荣池还热心文学组织工作。2022年起,他担任扬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其间推动了高邮创成中国文学之乡,江苏省首家中国作协新时代文明实践点落户扬州,引来一批文学名家书写平原、运河以及古城扬州,让文学如运河之水深情灌溉和滋润着江北的土地。

“我的每一笔书写其实都是大地自己的抒情,作为现场的见证者和观察者,我们就是一名虔诚而深情的记录者。”提到几乎三两天就要回一次的南角墩,周荣池说。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