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南门大街的前世今生

2024-01-21 18:44:15    作者:□ 李裕民 任仁    来源:今日高邮

南门大街,虽长不过千米,宽仅二马同道,但在1794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沿线,却是甓社珠光,特色独具。历经千年沧桑,抖落历史尘埃,它风姿绰约,古韵犹存。每当旅游旺季、节庆假日,游客摩肩接踵。徜徉古街,依稀可感受其逝去的繁华、窥见其昔日的模样。

南门大街经历了怎样的兴盛枯荣?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近日,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走访了街坊四邻,探寻了古迹遗踪,对其有了更多的了解。

南门大街北起琵琶闸,南至华严街,全长约800多米。门牌号码标至192号。目前修复开放的约280米,至秦邮碑亭转角处的门牌为78号。修复开放的长度约占大街总长度的三分之一。与大街相连的巷子有十多条。其中著名的有馆驿巷、运粮巷、詹家巷、盐塘巷、福海庵巷、小猪集巷、大猪集巷等七条。人们习惯上将南海子河一线范围泛称为南门大街。盂城驿、马饮塘、柳荫禅寺等均在这一区域内。这是高邮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主体所在。

高邮文化研究院院长倪文才在《厚重的历史积淀,迷人的文化风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情况介绍》视频公开课中,对该街区的身世有过极精练、准确的概括: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明清,兴隆于现代。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知军高凝祐在高邮修筑城墙,并于东西南北各开一城门,结束了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县,至唐末的千余年间有县衙无城墙的历史。随着人流物流的集聚,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交易的需求及地理位置的因素,城北与城南的门外,陆续有了买卖的集市。集市由零星、临时、流动,逐渐变得批量、长期、固定,南门外开始有了定居的人群和街市的雏形,但规模较小。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官妓毛惜惜因不侍叛臣被杀,帝封英烈夫人,就葬于南门外。可见,当时的南门外仍较为荒僻。

给南门大街带来人气和生机的,是明洪武八年(1357年)的一座建筑。这一年,知州黄克明在南门外设盂城驿。南来北往的官人客商在此驻足停留,本地的土特产品被带到全国各地,各地的商品也在这里集散。南门大街由此进入繁盛期。车挂轴,人驾肩。闾阎扑地,歌吹拂天,有了清明上河图的气息。

当然,除了盂城驿这一小气候之外,主要是有一个大环境因素,那就是漕运航线的改变。南宋至元代二百多年间,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功能被废弃。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朝停止了元代施行的海运,恢复了河运。这一国家层面运输形态的重大转变,为南门大街的繁华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历史机遇。高邮是连接里下河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里下河地区包括高邮、宝应、兴化、淮安、盐城、泰州和东台、阜宁等州县13000多平方公里的沃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东台、大丰又是海盐产区。各地进贡的粮食、食盐等,用大船小船装载后经澄子河、运盐河运至马饮塘。因大运河是一条悬河,俗称上河,河堤比两层楼的房顶还高。没有船闸相通,转运物资,全靠肩挑车载,从马饮塘搬运至上河码头,装船后运往淮安漕运仓库,或销往四面八方。转运的物资中,除了漕运的稻米、食盐外,还有畅销全国各地的茨菇、茡荠、菱、藕、芦柴等农副产品。外地的木材、毛竹等生产生活物资也在此集聚,销往里下河各县。由于商品物资数量日增、转运日频,河边塘边码头边便有了颇具规模的仓库、房舍、挑夫及与之相关的行业和街市。运输物资的通道也有了相对的分工。运粮巷、盐塘巷、猪集巷等应运而生。南门大街南侧有一尽头巷,标牌为“双人尽头”。邻居说,这里以前是一个徐姓木行。木行成巷,以姓名之,可见徐老板木材买卖的生意不小。

然时乖运蹇。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侵犯高邮,将南门大街及盂城驿在内的房舍烧毁殆尽。昔日之繁华,百年之经营,倭寇一炬,化为瓦砾灰烬、断壁残垣,致荒草依井,荆棘横途。晨趋昏见,惟野鼠城狐。

十一年后(1568年),赵来亨任高邮知州,主持了驿站修缮,重建“驿之屋二十九楹”,并于驿南建秦邮公馆,“馆之屋二十一楹”。随着盂城驿的修复,南门大街及相关建筑陆续重建,街市逐步复苏。

清代的漕运沿袭明代水路,依靠京杭大运河。漕运是否畅通,事关朝廷安危。故朝廷多次派御史督工修筑运河堤,挑浚南北澄子河、运盐河。南门大街处在漕运大通道的关节点上,是重要的中转站、商品物资的集散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战略地位凸显,八方商贾云集。商行店铺,鳞次栉比。酒楼客栈,顾客盈门。粮行鱼行,门庭若市。六陈行(注1),八鲜行(注2),行行争强。包子店,饺面店,店店飘香。“历史记载,至民国初年,南门外共有粮行46家,规模较大的有12家,时称十大粮行。位于馆驿巷24号的永顺元粮行至今保存完好。”(注3)街上还设有草行、麻行(经营麻丝、麻绳、麻线等)、木行、竹行。这些体量较大的商品依河傍水,便于运输。

笔者的文字,难以将当时繁华的情景再现。邑人朱瑞庭创作的《古驿春光图》,对盂城驿、南门大街及周边场景做了形象直观的生动描绘,使观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其中:

“运堤两边,帆樯如林。南北货物,堆积如山,车载驴驮,交流如织。

马饮塘边,驿马悠闲饮水;马饮塘内,群鸭聒噪争流。

南门大街,商铺林立,商贾云集。里闾深巷,作坊连壁。茶楼酒肆,铺面摊头,客流如蚁,人潮如涌,叫卖之声,此起彼伏。

街面上,有骑马坐轿的,有鸣锣开道的,有赶车运货的,有扶老携幼的,有做大买卖满面春风的,有做小营生灰头土脸的,有巡街收税的,有看相把脉的,有化缘行乞的,有耍猴卖艺的。人堆里有挺身而斗的,酒楼上有烂醉如泥的,勾栏里有卿卿我我的,大街小巷,闹闹腾腾。三教九流,世态百相,尽在古驿周围,南门内外。”

“海子繁华冠水乡,千年几度历沧桑。”时光流逝,世事变迁。清末民初,驿站裁撤,漕运终结,运河淤堵,水灾频发,日寇侵略,国势衰微。千年古街贫病交加,俨然垂暮老者。与之相伴而生的柳荫禅林、土牛庙、福海庵、草堰庵等也飘落凋零,华严寺的韦驮坐像和寺内的千年白果树成了周边居民的扼腕叹息与深深遗憾。

解放后,随着京杭运河的拓宽整治,交通线路的重新规划,城市重心的东移,周边居民的减少,南门大街丧失了物资集散地和商业街的功能。虽然门面仍在,但多已蓬头垢面,破旧不堪。有的柱朽梁歪,岌岌可危。

1997年,南门大街迎来了新生的契机。这一年,高邮市政府组织力量,对南门大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此前的1993年,东南大学著名古建筑专家潘谷西教授受市政府邀请,三次来邮实地调查,编写了《古盂城驿修复工程规划设计》和《南门大街修复规划》。潘教授慧眼识珠,对南门大街建筑高低错落、街道随势赋形古朴深沉、保持着明清风貌十分欣赏。他绘制了修复规划图和街道立面图,确定了修旧如旧的原则,并绘制了街道南侧的秦邮亭和北侧的牌楼效果图,对牌楼的位置、样式、结构、层次、高度等都做了与大街风格相统一的设计。

在完成了盂城驿修缮一期工程之后,南门大街的修缮工程,作为与盂城驿相关联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了由建委、规划、房改、文管、水利、供水、供电、居委会等部门单位参加的工作班子,确定了修缮范围(琵琶闸至馆驿巷)及开工竣工日期。这期修缮的部分,街道总长280米,69户,房屋132间半。除4户较为完整外,其余65户都已陈旧破烂。其中有7户墙歪屋倾,成了濒临倒塌的危房。经测算,维修费用最少要100万元以上。而沿街的单位和住户多数经济拮据。饮服、日杂、蔬菜、糖烟酒、镇供销社等相关单位家底较薄,且正在改制。居民多数收入较少,其中有28户是困难户(多为老弱病残)。为了筹集维修资金,保护古迹遗存,政府出台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方案,即政府、单位、住户三方各出修缮费用的三分之一,上下同心,克服资金难题。时任市领导的倪文才多次赴现场部署指导修缮工作,组织协调部门关系。工作班子高效运转,方方面面密切配合,建筑工匠埋头苦干,从四月至九月,经过160多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终于将破旧不堪的古街修缮一新。当年的《高邮日报》对此作了较为详细的报道:“白洁的粉墙,平整的青瓦,木质的门窗格扇,错落有致的山墙,层层叠叠的飞檐,高大而飘逸的牌楼,古朴而庄重的碑亭——这里凝结着高邮古典园林建筑公司和房产修缮工程队工人的汗水。”“屋脊上呈现出朵朵奇葩:喜鹊登梅、鹿童鹤松、狮子盘绣球、凤凰戏牡、暗八仙、如意、福禄寿……如同一幅幅浮雕,讲述着一个个令人遐想的故事——这是笃实憨厚又心灵手巧的工匠陈玉明的祖传绝活。”“高压电线杆移上了运堤,邮电线缆埋入了地下,有线电视线转入了檐口,街道上空回归了清静古远——这是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各方力量都为古街添砖加瓦:6位书法家义务挥毫,为沿街店面书写匾额21方;书法家王之义无偿为南门大街的石碑书丹;新华镇流器厂捐赠了路灯;园林公司免费栽种了草坪、花卉;建筑设计院绘制了牌楼基础施工图却分文未取……一幕幕情景,令人感动。

1997年10月1日下午,市政府举行了南门大街竣工仪式。沿街居民自发送来锦旗,表达祝贺与感激之情。

徜徉在古色古香的南门大街,仿佛呼吸到明清的气息,感受到流逝的时光。参差的楼阁,亲切的尺度,和谐的布局,板门格扇,斗拱鹊替,独具特色的古典建筑符号,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老街的过往。南门大街,如同一位返老还童的老者,虽经历了千年沧桑,仍在作世纪的畅想。

2014年,南门大街与盂城驿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遗产点,成为旅游打卡地。甓社明珠,光彩重放。

邗沟一线起高台,宋城南门驿站开。

莫道遗踪无觅处,请到千年古街来。

注1:六陈是指稻谷、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可以长期储藏的主粮。

注2:八鲜是指莲、藕、茡荠、老菱、芡实、茨菇、茭白、水芹等八种水生菜蔬。

注3:引自倪文才《厚重的历史积淀,迷人的文化风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情况介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