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板桥高邮会诗友

2024-01-30 20:19:10    作者:□ 李裕民    来源:今日高邮

扬州博物馆“郑板桥诞辰330周年书画艺术特展”中,有一幅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与高邮有关。

作品是一幅长176.6厘米、宽39.8厘米的行书立轴,洒脱自然,劲挺飘逸,老辣拙朴,神完气足。内容如下:

“织文世兄,别去二十余年。余在山左,常念念;君在江南,亦常想至吾山左。虽不果厥志,而两心相思,无一刻忘也。乾隆丁丑,来高邮,方图买舟过访,而织文已荡桨而至,即叩寓斋。邀归村落,流连数十日,以偿廿年饥渴。织文极能诗,而谬爱拙作,辄能诵数十篇。不辞老丑,更录近草十数纸,为屏风帖以请教。昔太宗屏风摘古人嘉言懿行,而余自写其诗词,无知自大,真有愧古人,亦曰从主人之意耳。书毕系以诗:杭州只有金农好,宦海长从李鱓游。每到高山奇绝处,思君同倚树边楼。板桥老人郑燮。”

名后钤印三方。白文:“郑燮之印”、“乾隆东封书画史”。朱文:“二十年前旧板桥”。

大意是:

织文世兄:分别二十多年,我在山东非常想念你。你在江南也想到山东来看我。虽然未能如愿,但两心相照,没有一刻忘怀。乾隆丁丑(1757年),我来高邮,正想找船去拜访你,而你已经荡桨划船来了。敲开我寓居的房门,邀请我回到你家的村庄。在高邮流连忘返几十天,补偿了二十年的相思之苦。

织文极能做诗,而且偏爱我的拙作,随时能背诵我的诗词数十篇。我不辞老丑,摘录近来的诗词,草草地书写了十几张纸,可当作屏风上的补贴,以便向你请教。以前唐太宗的屏风上摘录古人的嘉言懿行,而我自己写自己的诗词,无知自大,真有愧于古人。但也可以说是遵从主人的意见而已。

最后送上一首诗:

杭州的朋友中只有金农是最好的,

在官场从政时经常以李鱓为榜样。

每当走到了高山奇绝的地方,

就想与你一同倚靠在楼边的树傍。

见了此文,很想知晓,织文是谁?能让郑板桥思念二十多年,并随口背诵郑诗几十首;家居何处?能让郑板桥在高邮流连数十日。

经查阅郑板桥年谱,得知去高邮的这一年(1757年),郑板桥已经65岁。他是在潍县知县任上罢官后再回扬州重操卖画旧业的。该年,扬州红桥修禊(诗会雅集)甚盛,两淮转运使卢雅雨作七律诗四首。和韵者七千余人,编次得三百余卷。郑板桥有和雅雨山人红桥修禊诗四首。当时,郑板桥已是扬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登门求其字画者络绎不绝。《板桥自叙》中说:“凡王公大人、卿士大夫、骚人词伯、山中老僧、黄冠炼客,得其一片纸、只字书,皆珍惜藏之。”且润格不菲:“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不得讨价还价。他还写了一首诗贴在门口: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在这样的背景下,郑板桥到高邮访织文,一住数十日,一写十数纸,可见织文与他的交情非同一般。

四处查找织文信息,无果。暗忖:如果这幅字是织文的后人捐赠的,是否可以找到一点线索呢?朋友帮忙联系上了扬州博物馆书画收藏部的庄主任。庄主任很热情地介绍,他们也在研究。这幅作品是文物商店收购转交来的,市场上转来转去,难以厘清来源。从文字内容上分析,郑称织文“世兄”。明清科举,称座师、房师的儿子为“世兄”。后对有世交的同辈或晚辈也这样称呼。有一种可能,是其二十年前一同参加科举考试结交的同窗好友。

庄主任的提示,使我缩小了查寻的范围。织文应该是一位与郑板桥年龄相仿、学识相当、经济富裕的诗文爱好者。

在当时高邮留下名姓的举人、进士、文人、雅士中,能否找到织文呢?

查阅《高邮州志》及有关资料,找到几个“可疑对象”:王安国(1692—1757王念孙之父),与郑板桥同龄,其父也讲学授徒,但王在雍正二年(1724)就中了进士。夏之蓉(1697—1784),是雍正(1733年)进士。李基简(生于1686年),是乾隆三年(1738年)举人。而郑是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且王、夏、李的字、号均非“织文”。康乾年间,高邮诗风很盛,诗人众多。文人雅士,吟诗填词,相互唱和,留下许多佳作。王鹤先生编著的《古代诗词詠高邮》多有收录。其中载有李基简、沈雅(乾隆三年—1738年进士)主盟的消寒诗会。陈兆兰、陈桂、宋鸿儒、沈均、李贡、贾田祖、沈绮等七人均为会友。七人的诗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由李光国辑刻成《甓湖联吟集》七卷。也许,织文就在这群诗人之中。然年代久远,虽姓名俱全,但字号有缺。找寻半天,杳无踪迹。织文织文,何处找寻?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憾事一桩也。盼专家、学者、郑迷及知情人士教我。

宋人有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虽织文暂未找到,但已有了对相关信息认知的额外收获:其一,交友重情。织文非“扬州八怪”,郑板桥却与之交情甚笃。他们以诗会友,天性率真,情谊超越名利之上。其二,邮城诗盛。当时高邮的诗人结社联吟,将唱和之诗、个人之作辑集付梓。如:贾国维有《毅庵诗抄》,李必恒有《三十六湖草堂诗集》,陈兆兰有《相襭集》,夏之蓉有《半舫斋集》等等。秦少游、王磐的文风古韵,影响深远,流传不衰。其三,诗画乡情。郑板桥高邮之行,正值秋高气爽。此行留下的《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截句》,以诗作画,清新洒脱,描绘了在高邮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使我们今天读来,仍觉一幅幅画面如在目前。幸甚至哉!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

舟子榒篙撑不得,红粉照人娇可怜。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

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湖上买鱼鱼最美,煮鱼便是湖中水。

打桨十年天地间,鹭鸶认我为渔子。

买得鲈鱼四片鳃,莼羹豆豉一尊开。

近来张翰无心出,不待秋风始却回。

柳坞瓜乡老绿多,么红一点是秋红。

暮云卷盖夕阳出,天末冷风吹细波。

一塘蒲过一塘莲,荇叶菱丝稻满田。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

船窗无事哺秋虫,容易年光又冷风。

绣被无情团扇蒲,任他霜折柿园红。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