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 16:43:23 作者:□ 倪文才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李姓人口较多,清代高邮有几支李姓家族,李必恒家族是其中的一大望族。李必恒家族不是官宦世家,但以诗书传家,忠厚继世,在高邮很有威望,李必恒更是以“廪膳生”(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入祀乡贤祠。
根据现有史料考证,李必恒家族在高邮的一世祖为李震。
李震,字苍雷,号筤竹,生卒年不详。明末清初在世。庠生,著名诗人。李震一生“专攻古文词,邮邑一切寿言哀诔(叙述死者生前事迹,以表示哀悼),半出其手”(以下引号中的内容均源自《州志》中)。著有《芝园初续集》《骈体文集》《扶余词集》。其诗词代表作《大水书事二首》《贺新凉》载《高邮州志·艺文志》。
《民国三续高邮州志》还记载:李震与车王度、宛龙门、车笏书、王惟一等同好,结“乐天吟社”。一年12会,会日有社题或诗数首、或文数篇,钦酒赋诗,场面盛大。李震生有一女二子。
李必恒家族二世祖为李必豫、李必恒。
李震女,名不详,嫁入王家,也是一位诗人,《高邮耆旧诗存》录有她的诗一首:和大人上元卧疾,两儿置酒,强起观灯,即席口占,命长女两儿孙和诗次韵。
李必豫,李震长子,字中州,国学生。“绩学工词”,“晚年诗益工”,“一时名流倾慕”。母病在床,都是他尽力服侍。 “后困于棘围,又无嗣,遂鬰鬰以终”。“棘围”是指科举时代的考场,李必豫多次科举未能考中,又没有子嗣,最后郁郁而终。《高邮州志·艺文志》录有他三首诗词:《渡湖》《文游台秋望》《题孙母潘宜人血书金刚经》。
李必恒(1666—?),李震次子,字北岳,一字百药,晚号樗巢。邑廪生(也即廪膳生),“品端学富,于诗古文词无不工”,“束发吟弄,遂肖其家风”,“时有时文第一,古学无双之誉”,但李必恒因“棘围屡踬”(“踬”意为跌倒),考场屡屡失利,五踏省门不得志,鬰鬰耳失聪,境逾困, 益肆力于诗。康熙三十六年(1697),西域叛羗噶尔旦就擒,王师荡平五千里。时任江苏巡抚宋荦发出告示,要求“省属博古士为赋铭歌颂,纪其盛”。李必恒作《大凯铙歌十二章》,宋荦得其卷,惊服其才。敕有司礼以致之,并招李必恒入幕府。李必恒著有《三十六湖草堂诗集》《二分明月词》《施注苏诗补注》《樗巢诗选》等,深得当时诗坛主帅沈德潜的好评。宋荦辑刻《江左十五子诗选》,所录李必恒诗为132首,数量排第二(第一为宝应状元王式丹,录140首)。李必恒诗多以自己贫困生活与耳闻目睹百姓苦难为题材,其诗风质朴苍凉。李必恒21岁生有一子。
李必恒家族三世祖为李基简。
李基简,(1686—?),李必恒子,字雍南,号雪邻。“天性敦笃木讷,蹇(艰难、迟钝)言辞,而善属文”。起初家境富饶,后来慢慢中落,基简不问生计,每天取先世藏书读之,尤肆力于诗,博雅淹茂,继其家学。作字用左手,字迹端庄,53岁时(1738)考中举人。后受知州温必联之请,掌教高邮珠湖书院,“多所造就”。与此同时,李基简与沈雅一道发起成立“消寒诗社”。沈雅也是高邮人,号云渊,乾隆二年进士,曾任海阳县令多年,他同李基简一样既是诗社主盟,又是诗坛上德高望重的长者。依靠两位主盟的品学影响力,加之书院的有利活动条件,一时间邮邑的进士、举人、拔贡、诸生及众多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和市民中诗词爱好者纷纷向诗社集结,影响不断扩大,就连邻县的一些饱学之士,如兴化任大椿、李光国,江都汪中,宝应刘台拱,天长的殷峄等等也加盟消寒诗社,同邮邑诗友唱和不断。这么多诗人名流定期或不定期汇集邮城,人文荟萃,佳作迭出,社友李光国将消寒诗社的佳作辑刻成《甓湖联吟集》七卷本,为高邮诗坛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李基简著有《甕室集》,可惜已佚,《高邮州志·艺文志》录有李基简的诗两首:《同葛大行初、夏七祁阶暨家九方衷——过天王寺礼吴道子观音真迹》《露筋祠观米元章石刻》。
李必恒家族四世祖为李贡。
李贡,李基简子,字格非,号荆门,郡增生(正额之外增加的名额,地位次于廪生),自其曾祖李震及李贡“有四世诗人之目”。“贫无立锥,而崖岸壁立,常傭书以供母”。就是家里很贫穷,经常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供养母亲。同乡夏廷芝督学山西,请他为幕宾,他都不屑前往。李贡著有《默存斋集》(可惜已散佚),人称其诗抒写性情,令人无端歌哭。他随父参加消寒诗社,《甓湖联吟集》录有李贡诗作159首。
李贡后面断了三代,五世、六世、七世名字一时难考,八世祖为李元甫,但事迹不详,九世祖为李曾寿。
李必恒家族九世祖李曾寿。
李曾寿(1840—1922),李元甫子,据《民国人物大辞典》记载:“李曾寿(1840—1922),字石君,别号养先子……幼年好学,诗得祖父(应为先祖)李樗巢(康熙诗人)遗韵,书法宗师二王(王安国、王念孙),精于秦篆汉隶,笔力苍劲雄深。墨画山水,挺拔有力,所书墨梅,笔致秀逸。所作金石篆刻,奏力运腕,淳朴有力”。李曾寿以教书为生,布衣蔬菜。轻视科举,淡于荣禄。山西主考夏子鐊两次登门,拟聘为幕宾,均被婉言谢绝。家无余资,但乐善好施。著有《墨戏轩吟稿》《石君题画录》《墨戏轩印谱》等,均散失。
李必恒家族十世祖李乐山。
李乐山,李曾寿长子,金石家。清光绪年间,高邮知州龚定瀛请李乐山将宋代苏东坡、黄庭坚,明代宋濂等名人墨迹镌刻成碑石传世。现镶嵌在文游台主楼一楼东西两侧墙壁上供游人参观。后人将碑上的墨迹拓下来,编成《秦邮续帖》。
李必恒家族十一世祖李大千。
李大千(1907—1983),原名李文晋,别号大、铁父、江左印人、笑笑老人。自幼随祖父李曾寿学习诗文书画。1927—1931年在南京原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西画科学习,师从徐悲鸿、吴昌硕、潘九良、吕凤子等艺术大师。1946年,应徐悲鸿先生聘请,会同黄宾虹、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蒋介和、李苦禅、董希文、艾中信等著名画家任教于北平艺专。解放后,北平艺专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1951—1954年,文化部调李大千到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兼文物鉴定、省博物馆指导。1983年病故。李大千精于金石篆刻、书画及鉴赏,尤长于篆刻,时有“江左四大印人”之一的名誉。著有《治印概说》《金石剩目》《中国美术史讲义》《美学概论》《美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大千行卷》《大千印谱集》等。
从李曾寿下一代开始,字辈为“佩文成宗明,乃维福千金”,现在已经到千字辈,李必恒家族可谓根深叶茂,瓜瓞绵绵。
李乃祥、李明洋等李必恒家族后裔,为了传承家族文化,花了几年时间做了三件事:
一是修建李氏家谱。他们找到了“李氏祠堂”康熙五十九年(1720)所立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李氏祠堂记”,虽然字迹不清,但他们还是弄清了碑记要义“勿忘祭祀祖先,创业历尽艰辛,共谋光大事业,閤族大彰公心,反对欺宗蔑祖,勒石以誌不朽”。新建的家谱图表结合,将在高邮的李必恒家族世系脉络梳理得清清楚楚。
二是收集整理先祖遗存,有祠堂物件,有原版《樗巢诗选》、孤本《石君题画录》、李石君手稿《墨戏轩吟稿》,有李曾寿、李乐山、李大千的书画作品、金石印章、《秦邮续帖》等等。在此基础上他们于2014年8月23日,举行了“高邮承志桥李氏文化座谈会”,同时布置了他们家族收藏的李氏先祖的诗、书、画、篆刻作品展览,其盛况让人振奋。
三是汇编了一本《李必恒、李贡诗选》,2015年7月由中国诗词楹联出版社出版,这本书由高邮诗词学会副会长蒋成忠先生编校并作序。编委会在后记说,编辑这本书的目的:一是尊重先祖对历史的奉献,使之不再散失;二是供李氏子孙学习传承,供诗词爱好者和专家进行研究、诠释,为高邮诗词之乡添砖加瓦。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