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网络辟谣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特别报道
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吴奇:万里长空“拼刺刀”

2024-10-08 19:20:45    作者:□ 杨晓莉    来源:今日高邮

踏入庄严肃穆的高邮革命斗争史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承载着历史重量的烈士遗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见证着革命先烈们的舍生取义、无私奉献。

破旧的军装、满是家国情怀的家书、深情的悼念挽联……这些展品来自于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吴奇烈士。

吴奇1927年出生于高邮,1944年参加革命,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也是抗美援朝首批赴朝作战的“十勇士”之一。1950年12月21日,他随部队进驻安东(今丹东市)浪头机场,参加抗美援朝实战;1951年10月16日在空战中不幸牺牲,终

年24岁。

投笔从戎 坚持不懈成长为飞行员

1927年10月13日,吴奇出生在高邮吴家牌坊(今汤庄镇京汉村)的一个书香门第,爷爷是里下河一带德高望重的老中医,父亲吴葵勋是一名资深律师,母亲徐惟英曾在金陵女子学校中文系就读,是一位旧时代的新女性。

家境殷实的吴奇从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读完私塾后,他考入当时教学质量较好的江都中学。在江都中学,吴奇接触到革命思想,果断投笔从戎。毕业之际,吴奇和几位同学一起奔赴盐城新四军总部,来到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参加革命。

抗大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睡的是大通铺,吃的是杂粮饭,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每天天不亮就吹起床号,晚上十点钟才能休息。一周下来,有的同学觉得与家里的生活差距太大,陆续离开了抗大五分校,而吴奇一直坚持了下来。“你的同伴都走了,为什么你不走呢?我们新四军实行来者欢迎、去者欢送政策,你如果想回家,现在就到司务处领取路费。”时任抗大五分校副校长张兴发问吴奇,吴奇斩钉截铁道:“我不会回家,我是来参加革命的。等把鬼子赶走的那一天我再回去。”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大五分校学员毕业分配到部队,吴奇来到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后勤处担任军需助理,不久便徒步奔赴东北。在解放战争中,吴奇被调到旅部后勤部负责给养工作,先后随部队参加了秀水河子歼灭战、四平保卫战等战斗,两次荣立二等功。

1947年11月底,多次立功的吴奇作为优秀干部,被推荐到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学习,成为学校的第三批飞行学员。在几乎“零基础”的情况下,吴奇与同学们结成互助学习小组,一起强化飞行训练,学习空气动力学、飞行原理、飞机操纵法、气象学、仪表学等专业课程。为了早日飞上蓝天,吴奇在地面上反复熟悉起飞、上升等一系列动作,一有空就坐到练习器上反复练习各种转弯,飞行技能迅速提高。两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后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航空学校学习,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飞行员。

抗美援朝 智勇护战友热血洒长空

朝鲜战争爆发后,自1951年9月25日起,中国空军第四师在师长方子翼的领导下展开了大规模作战。 吴奇等10名飞行员所在的空军第四师十团二十八大队,是我空军最早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的大队。

1951年10月16日8时05分至9时,地面雷达部队报告,先后发现敌战斗机114架,正向定州、宣川、大东江等地上空飞来。吴奇驾驶战机跟战友们一同迎战,敌我双方战机混战一团。是役之后,大家意识到,一场更大规模的战斗即将来临。吴奇返航后不久,再次接到指挥部飞抵清川江上空迎敌的命令,又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在清川江上空展开……

“吴奇注意,正前方有敌机!”从耳机里听到大队长李汉的声音后,吴奇定睛一看,有10余架敌机正向自己扑来,高度在4000米至6000米之间,分上下两层推进。根据目测,再过3秒钟就可能发生两机对撞,吴奇遂先敌开炮,其他战友也陆续开炮。在我机群的强大火力阻隔下,敌机纷纷急转,向西北逃窜。

“岳昌明,岳昌明,立即拉升,你已被三架敌机包围。”耳机里传来吴奇的声音,战友岳昌明拉升到7000米高度后,两架敌F-86立即尾随。吴奇见此,急忙开炮,火力阻隔,只见一架敌机拖着浓烟急速下滑……岳昌明脱险了,可吴奇却陷入敌机包围中。

吴奇射出三发炮弹后被敌机子弹击中胸部。他一手捂着流血的胸部,一手紧握操纵杆,强忍剧痛向敌机冲去。敌机被这突如其来的撞击吓得慌忙逃窜。当吴奇拉动上升操纵杆时,被打掉机尾的战机已无升力。

经丹东市浪头镇基干民兵昼夜搜索,第三天中午,人们在兴开岭东北方向约5公里的山坡上找到了被击落的战机和吴奇的遗体。此时的战机水平翼脱落、尾翼被打掉,机身已完全被打坏,鲜血凝固在机舱,染红了周边的土地。民兵撬开人机界面,座舱内吴奇头部半倚着操纵杆边沿,右手大拇指仍按着机关炮的按钮……吴奇牺牲后,被追记为二等功。

六封家书 诉不完的家国情怀

从1944年参军,吴奇一直都没有机会回家,只能通过书信倾诉思念之情。吴奇生前一共留下6封家书,字里行间映射出一名共产党员对信仰的忠诚和为革命不怕牺牲的顽强意志,也流露出对家人、对家乡的眷恋。

“父亲自参加新四军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一直没有回过家。后来在空一师档案里,我才看到父亲当年的体检表,身高172厘米,体重53公斤。当时看着与父亲有关的记录,满眼含泪。”吴奇烈士儿子吴中直说,1948年10月29日,父亲从沈阳寄回了第一封家书,此时父亲参军离家已快5年时间。收到来信后,奶奶号啕大哭。

高邮革命斗争史纪念馆内珍藏着吴奇听闻奶奶去世消息后寄回家的第四封信。信中,吴奇写道:“亲爱的妈妈:我昨天刚从别处回到上海,接到来信,拆开一看,得悉祖母不幸于八月二十九日病逝。当时我心中一怔,眼睛发黑,祖母在寿终前没有能看到我……这是一件很对不起她老人家的憾事,我只能在远远的上海怀着悲痛的心情悼念她老人家了。照理是应该回来料理一下丧事,可是敌人时刻还想来偷袭上海,我负有保卫上海人民安全之责,故不能回来,请原谅……”

1951年9月22日,吴奇又给母亲寄去一封家书,这也是他寄回家的最后一封家书。时隔20多天,吴奇英勇牺牲。

吴奇牺牲了,但他的战斗事迹和家风故事依然在流传。坐落于汤庄镇京汉村六组20号的吴奇烈士故居,占地约500平方米,1972年修缮,2019年2月正式开放。这里是吴奇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内保存了吴奇生前睡过的床、读过的书、用过的家具物品等,以及大量珍贵的照片史料,仿佛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怀。

(本文根据吴奇烈士之子吴中直先生提供的烈士资料整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