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1 17:47:02 作者: □ 陆建华 来源:今日高邮
自幼爱好写作的我,能走到今天,与集报密切相关。我从1958年高中二年级读书时开始爱上集报(剪报),至今已66年,从未中断。在集报开始后的约42年的时间里,主要是收藏文学文化方面的报刊资料。2001年退休之后,我的集报对象有了变化,扩展到社会诸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世人都关注热爱的奥林匹克运动,这逐渐成为我集报中的仅次于文学文化的又一个重点。
奥运题材成为我集报的又一重点,是因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不断加深
我平生无大志,却也有一个长处,凡想好想定的事,就一定付诸行动努力践行。关于奥林匹克这个话题,过去早就不止一次动过收集资料、编册收藏的念头,一想到面广量大,难以确定重点与中心,加之日常工作繁忙,就只好暂停。那一天忽然想到,何不就以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为中心收集资料编制专刊?此举目的明确,操作方便,具体可行。说干就干,这样,2000年编成《悉尼奥运会特刊》,由此开始,随后陆续编制了《雅典奥运会特刊》《北京奥运会特刊》……还曾为第17届“韩日世界杯足球赛”编制了《世界杯特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20多年下来,至今已有十多本关于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体育盛事的特刊,其中《悉尼奥运会特刊》是第一本。现在回想起来,开头炮能打响,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这一年的年底,我的退休年龄到了,我有宽裕的时间了。
深层次、更直接的原因,是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升华,甚至成为我人生新追求的强大动力。最初,我只看到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体育竞技精神,慢慢地,我认识到奥林匹克还是一种人生态度,即人通过自我锻炼、自觉参与,就有望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不仅如此,奥林匹克也是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这无疑是一种远远超越市俗观念的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
我这样写,并不是说奥林匹克精神的要求我已经都做到了,但我确实已逐步认识到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态度,我在观看电视转播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表现时,不再只是单纯地把目光停留在比赛的胜负上,逐渐明白,体育健儿站在颁奖台上,注视着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徐徐上升时,为什么总是眼含热泪,为什么郎平经常对女排姑娘们强调“我们的目标就是“升国旗,唱国歌”!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的荣誉拼搏,他们的卓越言行一次次让包括我在内的国人感动、激动、震动。
中国在巴黎奥运会取得的骄人成绩蕴涵丰富意义非凡
对中国来说,参加奥运会的历史,长期写满羞辱与血泪;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后,单是为取得参加奥运会的合法权,就经过长期艰难复杂曲折的斗争。所幸这不堪回首的一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终于翻过去了,但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却成为全体中国人期盼的梦。直到改革开放后,1984年7月29日,在第23届美国洛杉矶夏季奥运会上,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男子手枪60发慢射比赛中勇夺金牌,实现了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这是中国人朝思暮想望穿秋水才等到的报喜一枪,也是自此成为开启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等国际赛事中恣意书写辉煌崭新一页的发令一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短短40年中,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上,中国实现了从长期无金牌到零的突破,从第一块金牌到突破300枚金牌,从一直是群雄争锋的奥运会中的无名小卒到慢慢崭露头角直到全面辉煌的巨变。
2024年夏季的长期持续高温酷热,是近年少有的,但我确信,人们更难忘的是高温日子里在巴黎举行的第33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健儿敢打敢拼、追求卓越,勇创佳绩,夺得40枚金牌、27枚银牌、24枚铜牌,与美国并列金牌榜榜首,创下全球瞩目的骄人成绩。正是他们的骄人成绩,让我们忘记了高温,并真正懂得,奥运会金牌榜最直接彰显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而这体育实力又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自信的综合实力紧密相连。感谢我国体育健儿用他们的优异成绩,从体育这个既特别又敏感的独特窗口,给我们上了生动形象的一课,让我们深刻形象具体地懂得,什么是用中国方式,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并持续不断地创造出让世界各国人民既钦佩也受益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丰硕成果。
到我写这篇文章时,巴黎奥运会已结束三个多月了,我却常常清楚快乐地想起当地时间8月11日下午,我国女运动员李雯雯在巴黎奥运会举重女子81公斤以上级别的决赛中,以抓举136公斤、挺举173公斤、总成绩309公斤卫冕成功!这是中国代表团本届奥运会的第40枚金牌,刷新了境外参赛的最佳战绩。当李雯雯卫冕成功,知道已完成祖国与人民交给她的任务,第三举上台后放弃试举,她鞠躬致谢向全场“比心”,并将自己的教练拉到台上,高高举起,这一幕让全场为之欢呼!
对于中国军团在巴黎奥运会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无论怎么高评价都不算过分。它的优异不只在于获得的金牌与美国并列第一(其实,如果加上中国香港、中国台北两地体育健儿各取得的2块金牌,中国人共取得44枚金牌,已经将一向以老大自居的美国人抛在后面了),再进一步稍稍深入想一想,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全面出击、围堵中国,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以坚定步伐,稳步前进,一步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如今强起来。巴黎奥运会是从体育这个独特的窗口显示了东方红色巨人日益壮大繁荣富强的伟大形象。世界体坛长期把男子100米自由泳看得如同田径赛场的百米飞人大战,西方一直不把中国游泳运动员看在眼里、放在心上。游泳运动员潘展乐在决赛中打破世界纪录,“遥遥领先”夺得金牌。刚满20岁血气方刚的他夺冠后说:“看不起我们?那就把他们全拿下!”这是一个年轻的中国运动员的钢铁誓言,也是广大英雄中国人的豪迈心声!
编制《巴黎奥运特刊》时,我设置了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看我中华四十金》为全书的重中之重
我今年已85岁了。退休前,我从事的是文学文化方面的工作,与体育无关。因为长期喜爱业余集报(剪报),喜欢从电视、报刊上观看体育比赛,退休后,从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开始,我将收集资料编制“奥运特刊”增添为我个人集报爱好中的又一重点。巴黎奥运会开始前的一年,我已着手做有关准备工作;巴黎奥运会刚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为编制《巴黎奥运特刊》忙碌起来,这完全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没有人布置我,更从未奢望正式出版。但我因真正认识到、体会到,巴黎奥运会中的中国运动员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跃升,因而对编制好《巴黎奥运会特刊》产生前所未有的创作冲动。我担心过分的冲动有可能妨碍理性的分析与思考,有意花费整整三天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反复推敲,决心让我个人新编的《巴黎奥运会特刊》要比前几期“奥运会特刊”有新的进步,甚至升华。前几期的奥运会特刊,基本上都是对奥运会的“展示”与“记录”,新编的《巴黎奥运会特刊》集报,自然要保持这两个重要特色,为时代留影,但已经不够了;我想到,还必须在“思考”与“分析”两方面下大功夫,将我个人在巴黎奥运会上得到的新启示、新领悟,尽可能努力通过集报的立意、分章、形式、细节等诸多方面显示出来,这才可能会有一个升华了的新布局、新安排、新面貌。
在那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中,我将全书的立意放在首位。这是全书的总纲,纲举才能目张,这个纲就是体育的时代精神。正是有了这个纲,我顺理成章地将全书分成上、中、下三个部分,即:《看我中华四十金·上》《今日在场即英雄·中》《龙潜九渊苦修行·下》。
先说上篇《看我中华四十金·上》。此乃全书的重中之重。
每位夺金运动员,都为祖国增光作出了重大贡献,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与宣传。《人民日报》从第一金开始,每一金都及时准确地以精短文字新闻和统一规格的照片,按夺金的先后,在相关固定版面的显著位置特设的《赛场速递》栏目中公布,始终如一,有条不紊,做出榜样,值得效仿。我的集报《巴黎和奥运会特刊》总共116页,我用占全书超过2/3的最多版面、以翔实生动的资料和素材,将夺得第一金到第四十金的过程、细节尽可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无一遗漏。其中乒乓球、跳水、射击、举重等传统项目,多年在世界体坛争得荣誉、确保金牌的不断增长,对这些传统项目当然要继续重视,但力求出新。何谓出新?简言之,不但看其夺金,还要看运动员在比赛中有无新水平新境界新成果。
男子单打冠军是乒乓球五块金牌中极具分量的一块,被国人寄予厚望的王楚钦意外败于瑞典乒乓球选手莫雷加德,夺冠的希望就落在樊振东一个人身上,国人无不为此捏了一把汗。好个小樊不畏艰险、奋勇向前,先以一场令人窒息的比赛4:3战胜日本选手张本智和,又顶着东道主法国观众喊声如雷的呐喊,仅用31分钟,干净利落地以4:0战胜费利克斯·勒布伦晋级决赛。决赛中遇上淘汰了王楚钦的瑞典选手莫雷加德,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连扳四局,实现大逆转,最终夺冠,既不负众望保住了中国乒乓球的光荣,也实现了他自己大满贯的梦想。樊振东夺冠的这最后三场比赛,每一场都是异常艰苦,真是步步惊心!我在自编的特刊中,用多达5页的篇幅,选用大小不一共10幅新闻现场照片,并从多种报刊中摘编了8篇短讯、现场特写,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樊振东夺冠的过程。除了樊振东,网球运动员郑钦文,游泳运动员潘展乐的男子100米自由泳,以及有潘展乐参加的、他与战友一举拿下的、被美国垄断40年的男子4x100米混合泳接力,在跳水项上创造“水花消失术”的全红婵,对这三人的宣传,我在特刊中都安排了图文并茂的多篇幅,真心地宣传赞美他们,是我发自肺腑真情献给他们的诗与鲜花。
《今日在场即英雄·中》《龙潜九渊苦修行·下》,是我以往集报《奥运特刊》中没有过的与时俱进的新栏目,算得上是我对“奥林匹克精神”逐步有了深刻认识后的集报新成果。在《今日在场即英雄·中》,摒弃了以往观看比赛时“金牌唯一”的世俗眼光,对银牌、铜牌,和其他比赛中低名次获得者,都热情宣传,更注意那些“00后”选手,如来自中国四川凉山的普通农村小姑娘、仅15岁的冲浪运动员杨思琪,比杨思琪还小的郑好好,她是参加滑板碗池比赛的运动员,才11岁,本届奥运会上年龄最小。这两人朝气蓬勃,脸上还有清晰可见的稚气,但同样代表中国到巴黎参赛,他们都是中国体育的未来。而在《龙潜九渊苦修行·下》中,意在期望体育健儿一定要坚持刻苦锻炼,对往日体育报道中报喜不报忧、面对体育现状中不良现象,选择有关报道、分析,给以明确批评与揭露。作为普通体育爱好者之一,我这样考虑,试图借以发出期望中国体育事业大力弘扬正气、倡导清廉之风的愿望的急切呼声。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朋友参加到集报队伍中来
我这次自编《巴黎奥运特刊》,是又一次因爱好集报引起。我自幼爱好读书与写作,过去经济条件限制,住房紧张,很长一段时期根本谈不上书房。但即便与爱人孩子挤住在一间面积很小的陋室时代,生性乐观且相信“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的我,早早就把想象中虚拟的书房取名“勉耕斋”,“勉耕”,意在鼓励自己“努力笔耕”。开始集报后不久,我就有意将集报所得,不定期装订成册、统一编号收藏,至今已136卷。这个数字是有保留的,很多朋友知道我长期宣传与研究汪曾祺,汪曾祺新时期文坛复出后不久,我就将从报刊上寻觅得来的、以及花钱买来的相关资料,定名为《汪曾祺研究资料汇编》装订成册,至今亦有25册。这《汇编》其实也是我的《勉耕斋集报》特刊,如同我的《巴黎奥运会特刊》。我在本文谈奥运会,谈汪曾祺,其实真正目的是借题发挥,意在说明,我在文学追求的道路上能走到今天,都与集报这个爱好有关。我真的认为,生逢盛世,日子太好,有人甚至觉得,生活太好,无事可做,已感到无聊了;还有人说,网络时代,到网上查查,一切都可找到,纸质媒体就要消亡了。我觉得,这些想法都欠妥、不当,近于杞人语。希望因为觉得无事可做、生活无聊的朋友,不要虚度时光,何不集报试试?原新华报业集团负责人许洪祥先生,与我相识多年,他曾就我的集报爱好发表感慨说:“(作者因为集报)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也开辟了自身不断学习、获取知识的一个崭新渠道,真是人人都有攀山路,各自芬芳径不同。让人既惊叹,又钦佩!”许兄这番话是对我鼓励,绝非溢美之词,他说的令人咀嚼深思的高见,读后难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