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1 17:32:35 作者:□ 李裕民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文游台因四贤聚会而名闻遐迩,也因书法刻石《秦邮帖》而汇通古今。
940年前,北宋元丰七年(1084)十一月,苏轼途经高邮,会见了寓居高邮的挚友王巩,高邮人孙觉和青年才俊秦观。四位文贤雅聚于东岳庙后的土山上,品酒论文,吟诗作赋,留下千古佳话。
遗憾的是:四贤聚会,未留下诗文墨迹。700多年后,为弥补这一缺憾,清代高邮知州师亮采主持制作了《秦邮帖》。《秦邮帖》的书作虽与四贤聚会文游台无关,但精选了四贤的相关墨迹,钩摹刻石,镶嵌堂壁,以资纪念。
《秦邮帖》之书作
《秦邮帖》包括《秦邮帖四卷》和《秦邮续帖》两个版块。
其中,《秦邮帖四卷》摹刻于嘉庆二十年(1815)。系知州师亮采嘱钱泳汇聚苏轼、黄庭坚、秦观、王巩、米芾、赵孟頫、董其昌诸名家墨迹,钩泐镌石。石长80厘米,宽30厘米,共29块。现镶嵌于文游台盍簪堂。盍簪堂刻石共32块,另有3块分别为《东坡小像》《寿苏会》《修禊图》。
《秦邮续帖》摹刻于光绪癸未年(1883)。知州龚定瀛又觅得诸贤相关墨迹,依《秦邮帖》样式,秦邮王庆春(一说李乐山)摹镌。刻石共12块,尺寸相近。现镶嵌于文游台主楼厅堂东西墙壁。
《秦邮帖》是一部书法名帖。全帖正文收集了9位前贤书作计28篇,共5210余字。1984年,高邮政协曾精选拓本,并请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题签,影印成册,使《秦邮帖》重新面世,为书法爱好者及相关博物馆所珍藏。
《秦邮帖》选取与文游台四贤有关的书法作品,以及赵孟頫、董其昌所书之宋贤代表作,多为手札、题跋、诗卷等行书墨迹,内涵丰富,姿态万千。帖中以苏轼的作品为主,共14篇,卷一、卷二,续帖上卷均为苏东坡墨迹。包括《春帖子词》《墨妙亭诗》《烟江叠嶂图诗》《挑耳图题后》《清虚堂诗》以及《次韵苏伯固游蜀岗送李孝博奉使岭表》等。《次韵苏伯固游蜀冈,送李孝博奉使岭表》是一首五言古诗,细腻生动地描述了扬州蜀冈早春景象,向往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与超凡脱俗的境界,表达了对友情和美好时光的期盼。
帖中有《梨花诗》共20首,是黄庭坚、秦少游与孙莘老的唱和诗,均系黄庭坚所书。
王巩手札《致安国》《致运使吏部公阁下》收录在续帖下卷。苏轼对王巩小草十分看好:“颇有高韵,虽不逮古人,然必有传世也。”并有诗赞曰:“清诗草圣俱入妙,别后寄我书连纸。”
帖中秦观的书法作品有两件:卷三中的手札《获款帖》和下卷中的《题墨竹画卷》。《获款帖》是难得一见的秦观手札。
帖中收入米芾作品《露筋碑》。露筋祠旧址在今高邮与江都交界的大运河畔。露筋碑反映了高邮本土的一个传奇故事,赞颂封建时代妇女忠贞自守的节操。
《董文敏书秦淮海词》系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秦观词《满庭芳·山抹微云》。帖中还收集了苏辙、秦觌等宋贤的墨迹,均难得一见。
《秦邮帖》之意趣
《秦邮帖》聚焦宋代四贤聚会文游台这一文坛佳话,精选当事人及与之相关的名篇佳作,聘请金石大家钩摹刻石,为书林培植了一株芳姿绛树,供爱好者研读欣赏。
清代盛行“馆阁体”,提倡“乌、方、光”,字字如算子,厌厌无生气。为纠正时弊,阮元等大学者提倡书法革新。文游四贤、宋代书家之“尚意”风貎,对清代书坛是一股新风。从帖中可领略苏轼、黄庭坚、秦观、王巩、米芾等宋代杰出书家意态挥洒,疏放妍妙,率意张扬的个性,以及在运笔、结构等方面变更古法,追求书法意境、情趣的风貌。限于篇幅,兹选取几篇,试加品赏。
“无意于佳乃佳”的苏轼《兴龙节》
帖中所收录的苏轼墨迹都具有笔法丰润,瘦不露骨,肥不多肉,倾侧中含稳重,端庄中显婀娜之韵致的苏体特点。
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此时的苏东坡已经历乌台诗案,从被贬的黄州归来,升任翰林学士,死里逃生的大起大落,使苏轼的笔墨滤去了浮华媚俗之姿,增添了质朴古拙之态,独具神韵。
原作为纸本长卷,共221字。纵观诗文,冬夜访友,微雪小饮,围炉夜话,畅叙甚欢,于稍醒微醉间,赋诗挥毫,笔墨酣畅淋漓,参差错落,时行时草,忽长忽短,感情随着笔触而自然流露。既力屈万夫,直入颜鲁公之室,又天趣横生,畅书胸中之意。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对苏轼的书法,黄庭坚十分崇敬。黄评此帖时说:“此二百余字,即更东坡醒时不能复作,应作二百几十颗明珠观。世间亦有东坡字,不能得其醉中书。东坡能得一生几醉?”醉后的苏东坡真乃“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恕龙喷浪,奇鬼搏人,书家不可及也。”
“自成一家”的黄庭坚《呈外舅孙莘老》
黄庭坚娶高邮孙莘老女儿孙兰溪为妻,称孙莘老为外舅(岳父),是高邮女婿。
帖中《黄文节呈外舅孙莘老诗》共两首。其一为: 九陌黄尘乌帽底,五湖春水白鸥前。扁舟不为鲈鱼去,收取声名四十年。
孙莘老官至御史中丞,历任七州知州,所到多有政绩。此诗是黄庭坚欣闻岳父得归而作。表达了“人生贵得适意,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的观点。
另一首为: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故应剖蚌登王室,不若行沙弄夕霏。
孙莘老书斋在湖上,“一夜忽见其珠……珠大如拳,烂然不可正视。”甓社珠光给孙觉带来了吉祥和喜气。在见到珠光的当年,孙莘老参加秋试,高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黄庭坚特意为岳父赋诗,记叙此事。
《呈外舅孙莘老》为小字行书,圆转流畅,沉静典雅,冲淡平和,神闲意秾。黄庭坚在《论书》中主张“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学古人书要“入神”“有韵”,不能拘于形似。“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高韵入妙的王巩《致安国》
据(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六《王巩传》记载:王巩年轻时,“笃学力文,志节甚坚,练达世务,强力敢富”。
王巩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在司马光执政期间,他曾任宗正寺丞,后来又通判扬州。
王巩与苏轼的关系非常深厚,他们不仅是朋友,还是患难与共的知己。 苏轼被贬黄州,牵连了20多人,其中贬得最远、责罚最重的是王巩。 王巩官位不高,但一生勤于写作,著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王定国诗集》等书,以其正直的品格和豪气真情,活跃在北宋中后期的政坛上,为时人所敬重。
王巩的书法艺术鲜为人知。这件《致安国》是王巩的行草书尺牍,被认为是王巩书法的代表作。从作品的内容来看,这是王巩晚年写给朋友安国执事的信札。全文76字,随性率真,笔法娴熟,既承继晋唐遗韵,又凸显“尚意”书风,抒情意趣很浓。“老病僻处,人事简略”,沉郁顿挫,苍凉悲怆。笔饱墨浓,时露筋骨。作品融合了强烈的情感与娴熟的书技,通篇似在绳墨之外,实在法度之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气质。
遒媚洒脱的秦观《题墨竹画卷》
秦少游是一位低调的书法大家。“词胜书,书胜文,文胜诗。”(明王世贞评语)他酷爱王羲之,得晋人精髓。年轻时曾仿苏轼笔迹,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题墨竹画卷》系阮元发现并提议刻石,遂使世人得以一见。通篇以行草书写,“墨君飒飒风雨鸣,垂鸾舞凤翻青绶。”纵横牵掣,钩环盘纡,或千里阵云,或万岁枯藤,笔画灵动,一气呵成。诗作题于画卷,妙思泉涌,泼墨挥毫,潇洒自如。刚健中含婀娜之态,出新意于古法之中。苏轼曾评价:“少游近日草书,便有东晋风味。作诗增奇丽,乃知此人不可使闲,遂兼百技矣。技进而道不进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秦少游书法作品在宋代就有爱好者收藏。南宋词人张元幹在《跋少游帖》中评价:“吾家顷藏少游《访龙井辨才师行记》手稿,字画遒媚,深得二王楷法。”“遒媚”二字,准确精炼地概括了秦少游书法风格。遒者,刚健也;媚者,妩媚也。既刚健遒劲又妩媚秀美,既浑厚凝重又圆润飘逸,是晋人书法的神韵,也是少游墨迹的风姿。
秦少游不仅擅长书法,在书法理论方面也有精深系统的研究。有许多精湛而独到的见解。《淮海集》中收有十篇书论,对真行草隶篆各体书法均有深入考论。
沉着痛快的米芾《露筋之碑》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行草书能取前人所长,用笔俊迈,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评。
他的女儿嫁给高邮人乔襄文。乔襄文之父乔执中,字希圣,北宋治平四年进士。元祐初担任吏部郎中……进中书舍人。
米芾是一位敢于创新富于开拓的书法大家,《露筋之碑》以行楷入碑,便是打破常规之举。书写碑文,一般是用庄严肃穆的真书。在“施教化、明人伦”的祠庙碑文上,以行楷书写,极为少见。米芾对自己的小行书很自负。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用笔爽利痛快,每字大小,随笔画多少,自然配合,错落生姿。另一方面,他书写小字运笔时,在字的整体上与书写大字一样,锋势备全。同时,《露筋之碑》的小行书较之米芾其他的大字作品,无奔放豪逸之形却有安详静穆之态。可见其用笔周详,沉着痛快。《露筋之碑》中还有一种洒脱天真的情趣,显得自然从容、翰逸神飞。
文游台四贤聚会,《秦邮帖》翰墨飘香。虽然四贤聚会时未留下片纸只字,但从《秦邮帖》的诗文墨迹中,我们可以感受四贤的精神特质,领略宋人的审美取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