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2 18:05:13 作者:□ 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12月20日下午3时,耄耋之年的陆建华先生回到家乡高邮,在汪曾祺纪念馆报告厅与家乡文友见面。馆外天气寒冷,报告厅内气氛热烈而温暖,文友们齐聚一堂,怀着尊敬与期待,共同聆听陆建华先生的文学心声。在两个多小时里,陆建华以《在文学道路上努力攀登》为主题,与家乡近百名文友分享了他人生的文学之旅。
开场白里,陆建华兴奋地告诉大家,1984年秋,他从高邮调入省委宣传部工作,至今正好40年。他说,当年他将这消息告诉汪曾祺时,汪曾祺形容说,“好像鱼从河沟里跳入江海”“你调到省里来工作,我觉得很好……可以增长见识,对写作当大有好处”。
活动中,陆建华深情回顾了自己在高邮的成长岁月以及研究汪曾祺的心路历程。陆建华认为自己对文学的爱好,还缘于1956年秋读高一时与汪曾祺同父异母的弟弟汪海珊是同班。汪海珊告诉他,大哥汪曾祺是作家,自幼刻苦学习、热爱生活、敬重父老乡亲……听得多了,汪曾祺的名字就越来越对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成为他前进的动力,从此他也在心中暗暗做起了作家梦。这也让陆建华的一生与汪曾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1年夏,《北京文学》编辑部决定发表陆建华写的汪曾祺文章的评论《动人的风俗画》。陆建华获知消息后,便鼓足勇气给汪曾祺写信报喜。汪曾祺接信后很高兴,很快给他回了信说:“昨天到《北京文学》去问了问,你的文章他们决定采用,已发稿,在八月号。再过一个多月你就会收到。听编辑部说这篇文章写得不错,希望你再接再厉,多写。”这是汪曾祺一生写给陆建华38封信中的第一封信。
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新时期文学的到来,汪曾祺在《北京文学》上发表了小说《受戒》。《受戒》以迥异的抒情风格和对人性之美的艺术表现震动文坛,也震动了陆建华。对陆建华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惊喜的相遇,是一个新时代文学的召唤,也开启了他对汪曾祺40余年的研究之路。40多年来,陆建华先后在从中央到地方的数十种报刊上发表关于研究汪曾祺的论文、散文、随笔、杂谈、新闻等各种文体的大小文章超过300篇,平均每年8篇,共出版汪曾祺研究专著5种,主编汪曾祺作品集3种。
评论家江曾培先生在为《私信中的汪曾祺》作的序中,认为“对汪曾祺的系统评介和研究,陆建华是拓荒者,是第一人”。但陆建华自己却从来不肯承认“研汪第一人”这个称呼。陆建华说,他与汪曾祺同为高邮人,又与他的弟弟同学,了解他的家庭情况、成长历程等,“比其他评论家较早一步开始了对汪曾祺的跟踪研究,并几乎从他新时期文坛复出的最初时刻起,就与他建立了正常的密切的通信关系”( 陆建华《“跟踪宣传”汪曾祺》),因而就有了他与汪曾祺的38封书信往来。从1981年7月17日第一封信,到1997年3月18日的最后一封信,这38封占了汪曾祺至今尚存的300多封书信的十分之一强(《私信中的汪曾祺 汪曾祺致陆建华三十八封信解读》)。
陆建华从不讳言,自己与汪曾祺专业研究者相比,在研究汪曾祺方面的理论基础并不厚实,但由于他与汪曾祺是同乡,熟悉其生长环境、家庭历史、文化成长基因等,这些都让陆建华对汪曾祺的研究真实客观。陆建华激动地说:“汪曾祺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我尊他为师为长,但这并不妨碍我从实际出发,对他作出客观的评价。”
陆建华对集报工作也情有独钟。他自幼爱好文学,一辈子坚持业余写作,从高中开始就有集报的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已超过60年。他装订成册的《勉耕斋集报》也已超过136集(每本300页高度达3米以上)。这些年,有不少文友去他家中拜访,向他求教如何提高写作水平,陆建华总是先请他们翻看他书架上排放得整整齐齐的集报。
陆建华告诉家乡文友:“集报其实就是人生一种集腋成裘的快乐实验。文学写作的真正源头是现实生活,报刊上的素材是‘流’不是‘源’,但报刊上的作品来自于现实的源头活水。集报里面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大海,其中风光无限、气象万千。”多年来,陆建华正是通过阅读报刊上收集来的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手法多样的精品佳作,来滋养他的文学创作,提升他的创作水平。
此次见面会,陆建华先生带来了自己多年来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感悟。分享创作心得时,他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他认为,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是文学创作的基石,只有不断汲取经典作品的养分,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文学素养与写作技巧。同时,他鼓励文友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学价值,是创作的无尽宝藏。
对于家乡在文学道路上努力攀登的文友们,陆建华先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与深情的鼓励。他说,文学之路或许充满艰辛与挑战,但只要我们怀揣梦想、坚守初心,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定能在这条神圣的道路上收获属于自己的风景。他希望家乡的文友,不能满足于在一些文学媒体和平台上发表一点东西,要努力多出“精品”。他叮嘱大家,汪老是我们高邮的骄傲,是我们家乡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好、擦亮这个品牌,大家都要认真学汪、研汪,多出成果。最后,他勉励大家,不要畏惧困难与挫折,要把每一次的创作瓶颈都视为成长的机遇,坚持不懈地锤炼自己的文字,用真情实感去书写生活、描绘人性,为高邮这个“中国文学之乡”增光添彩。
1940年12月出生于高邮,1963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期在宣传文化部门工作,曾任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会长、省散文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有《文坛絮语》《花儿为什么不那么红》《不老的歌》《家乡雪》《勉耕斋里的诗意追求》《陆建华散文自选集》《陆建华八十回眸》等评论集和散文集问世。
新时期以来,与汪曾祺同乡的陆建华致力于汪曾祺研究与宣传,系汪曾祺研究会会长,已出版《汪曾祺传》《汪曾祺的春夏秋冬》《私信中的汪曾祺》《汪曾祺与〈沙家浜〉》《草木人生》五种汪曾祺研究专著。其中,《汪曾祺的春夏秋冬》获第三届紫金山文学奖。主编出版的四卷本《汪曾祺文集》,获第三届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2014年在庆祝江苏省文联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获江苏省艺术贡献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23©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